以剑南节度浅论其在南诏与唐朝关系中所起的作用

文|依壹Talk

编辑|依壹Talk


前言:

唐代初期,吐蕃在中国青藏高地上兴起,并以其为中心,从西北地区扩展到了西南地区,给唐代带来了巨大的危险。在唐朝末期,在面对吐蕃入侵滇西北地区的情况下,曾大力扶持蒙古族,联合六诏国,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南诏国”

“西面抵御吐蕃,南面剿灭蛮夷”,这是剑南节度使的主要任务。而后来的西川节度使,则是更加的有针对性。节度使制度是唐代一项重要的职官制度。节度使是朝廷册封的一种军职,可以随意处死一人。

在这一制度中,“节度使”作为地方上最高的军事和政治官员,代表着唐朝,是国家大事的具体执行者,权力范围很大。

一、六诏一统时期

唐代曾帮助南诏统一六诏,公元736年,封皮罗阁为“云南王爷”,成为六诏的一员。这一时期,王昱担任南诏与大唐的外交使者,为双方的外交活动做出了贡献,对双方的友谊交流发挥了重要的影响。

有学者认为,开元二十一年,王昱曾任剑南节度使,但他的功绩并不能说明这一点。唐玄宗给王昱写了一封《勑剑南节度使王昱书》,信中说:“蛮夷之战,对中国大有裨益。”又说:“陛下可以权衡利弊,从长计议。卿良算,柔远怀来。”

王昱官如今身份尊贵,云南一地之政,无需禀报,便能自行解决。皮洛阁想通这一层,便向剑南王昱投以重金,要求将六张圣旨合一。王昱上奏章,得到了朝堂的批准。因此事,玉帝上表,得朝允,并授以“归义号”。

于是出兵威逼,使蛮人臣服,不臣服者,灭之,后来打败了吐蕃,迁到了大和,后又成了边患。”皮罗阁统一六国,首先是灭了越析而起。开元年间,王昱插手越析诏国和“白蛮”国的纷争,将其领土并入南诏,由其管辖。

开元二十六年,南诏统一了五道诏书,剿灭了西洱的河蛮,完成了南诏的统一。据《资治通鉴》《唐纪三十》记载,“戊午,封南诏蒙归义为云南王”,王昱在开元末对云南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扶持蒙氏,“并五诏,服诸蛮,击溃吐蕃”

王昱更是派遣大军前往安戎城,牵制住了吐蕃人,让他们无法对姚州下手,使得南诏人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一统六诏之中。最终,王昱战败,被安戎斩于马下,张宥代其为剑南节度使。

至此,一切都尘埃落定。而在实力逐渐扩张的同时,他们的野望也逐渐膨胀,尤其是在“剑南节度”和“姚州”的不理智行为,导致了两次天宝大战,使得他们不得不走上“叛唐”之路。

二、唐王朝的“叛唐”时代

南诏在统一了洱海一带,定都太和城后,势力日益壮大,唐朝与南诏之间支持与被支持的关系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就在这个时候,剑南节度使也发生了变化,因为剑南节度使的所作所为,导致了两国关系的恶化

在此期间,影响南诏与唐朝关系的主要人物是章仇兼琼,鲜于仲通和杨国忠。章仇兼琼在开元27年将张宥从剑南取而代之。

章仇兼琼的所作所为,非但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让这些蛮人投靠了南诏,让南诏的势力变得更加的庞大。所以南诏才敢背叛大唐。这件事,在南诏德化碑上有这样的记载:“章仇兼琼不计成败,胡言乱语。我命竹灵倩,设府东,经安南。

赋税太重,劳役太多,民不聊生,南宁州都督吴归王……诸如此类,陷害朱倩,破坏了安宁。”

章仇兼琼修路,导致蛮族联合起来,导致安宁沦陷。那个时候,唐玄宗对章仇兼琼深信不疑,把所有的罪责都推到了他的身上。此时唐国、南诏和诸稷三国的关系已是剑拔弩张,在这种情况下,玄宗仍派蒙归义出兵讨伐,终于让南诏的势力侵入了两稷。

这一疏忽,造成了爨氏与南诏的纷争。这其中的原因,很有可能就是大唐玄宗听从了章仇兼琼的建议,强行入侵滇东,而南诏则趁机插手,壮大了自己的实力,这才有了将来南诏叛变的可能。

后来,章仇兼琼官升为户部尚书,掌管剑南事务的是鲜于仲通,而鲜于仲通则是另有其人。鲜于仲通,曾在张宥麾下任剑南采访使。其后,他积极献策章仇兼琼,并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云南的事务中,多次被委以重任

彼时,南诏国力渐强,军力扩张已成定局。因此,唐廷"遣节度鲜于仲通三部起兵讨伐"《新唐书·南蛮上》中说:“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心胸狭隘,心胸狭隘。”他是个急性子,头脑简单的人。

《南诏德化碑》中有:"鲜于仲通率兵自南溪而至,诸部会师,其势无可阻"之语,这时,唐朝讨伐南诏国师的主要力量正是鲜于仲通所在。南诏曾经派出使者,请求“幸容自新”,但是鲜于仲通非但没有理会,还屡次出兵,使得南诏和大唐之间的距离越发的遥远

于是,南诏便转向了吐蕃。得吐蕃相助,唐兵溃不成军,只剩下钟通一人幸存。因此,南诏朝贡逐渐接近吐蕃,逐渐成为与唐代平起平坐的局面。

鲜于仲通虽然全军覆没,但是杨国忠毕竟是当时的兵部侍郎,对仲通的赏识有加,这件事情就被掩盖了过去,并且被任命为剑南节度使。第一次天宝之战,不仅唐军被打得溃不成军,就连南诏也彻底倒向了吐蕃。南诏和唐朝已经因为两国交战,唐朝的西南形势岌岌可危。

天宝10年时,唐军正在云南送葬,杨国忠尚在京城,他说:“我不知道,我也不知道。天宝十年11月,杨国忠受封为“剑南节度使”,受封为“大司马”。

同一年,“南诏人在北部归顺吐蕃,吐蕃人以其为亲信”。因其兄弟“钟”,所以有“赞普钟”之称,并被封为“东帝”。这个新来的皇室宗族,因为自己的一件事情,就想要掀起一场轩然大波,完全不把帝国的事情当一回事。

一直到天宝十一年,唐军都没有动静。天宝十三年,南诏自恃兵强马壮,大费周章地出征,唐军再次大败,李宓沉入江。

三、“归唐”的历史进程

天宝之战之后,大唐的西南地区的形势越来越严峻,为应对这种局面,唐代在至德二年,“再次划分东川和西川,并置节度”,从而出现了“剑南二州,西川”两个新的省份。其时,西川彭州总督高金在奏折中称:"建南郡,虽称东川,西川,实为一道。"

而事实上,剑南西川节度使更多地关注川滇事务,解决西南危难问题,继承了剑南节度使的传统。这一时期剑南西川的节度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以高适和崔光远最为突出。唐太宗"广德元年,以黄门侍郎严武为成都令,复将东西川合二为一"

严武充为剑南节度使不过一年,又由郭英乂继任。后因郭英乂挑起剑南之乱,唐太宗遂命杜鸿渐为西川节度使

就在这一年的七月,崔旰被朝廷任命为西川节度使。后来又封张延为剑南西川的节度使.二十多年来,唐军在西南的不利局面逐步扭转,南诏与唐军之间的关系由敌对到缓和,最终形成了“归唐”的局面。其中,魏皋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贞元九年,唐军击败吐蕃,贞元十年,南诏三使悉至城下。“朝廷会接纳他们的诚意,让他们加入自己的国家。

南诏完全归唐后,两国结成同盟,共同抵御吐蕃。至此,韦皋“招纳南诏,屡破吐蕃”的招抚工作已告完结。杜元颖被任命为长庆三年的西川节度使。

太和三年,南诏陷嶲州,遂寇西川,因杜元颖难于镇守,朝廷便派郭钊兼领西川节度使,他在西川镇守了许久,这才有了后来的发展。

郭钊与南诏将领关系匪浅,最终收复失地,并被官府册立为西川节度使。郭钊与南诏缔结和平条约,使大唐的边疆得以暂免。太和四年,郭钊病重,自荐为国师。李德裕在这一年十月被封为西川节度使,被封为郡王。

自从李德裕镇守西川之后,南诏就再也没有入侵过剑南,这给了两国一个和平发展的环境。

四、“叛服无常”时期

公元9世纪中期后,南诏与唐朝关系再度紧张起来,并进入了“叛服无常”时期,直到唐朝灭亡,南诏灭亡为止。

这一现象的产生,和节度使自身的行为和能力有很大的关系。杜悰任剑南西川节度使。他上疏请减南诏赴唐使节人数,减至成都学子。于是,这两件事情,就造成了“南诏丰佑震怒,其贺冬使者,留一封信,送往嶲州,然后还”的局面。

又召学武之人,削去令牌,使贡品未成,甚是扰民。咸通四年春天,由于安南被南诏占领,唐朝集中力量重新夺回了安南。不过在西川边境,因为唐西川节度使的存在,使南诏人找不到可趁之机,所以两国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冲突。

唐朝中央对于南诏的政策,一直以来都是摇摆不定的。至乾符五年末,南诏使臣入唐,一是为了和亲,二是为了“为兄而不为臣”。唐很可能两边都不同意,所以由崔安潜这位西川节度使出面。至于和亲一事,因黄巢之乱,皇上“许婚安化长公主,赐给宗室之女。”

时隆舜派宰相去迎接公主,“高骈自扬州上奏:‘这三人都是南诏心腹,该杀了他们,免得他们落了下风。’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他杀了南诏使节,这桩婚事就这么搁浅了。

在南诏灭亡五年后,唐朝也灭亡了。南诏与大唐之间的关系,随着两朝分崩离析,至此告一段落。

五、结语

“西御吐蕃,南抚蛮夷”,这是大唐王朝对西南边陲的政策,执行政策的是剑南西川,而执行政策的则是节度使。综观南诏与唐朝的关系,可以看出剑南节度使及其后的剑南西川节度使在这一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吉林:《唐代南诏与李唐关系之研究》

[2] 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

[3] 刘昫.:《旧唐书》

[4]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

[5] 赵鸿昌:《南诏编年史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9

标签:南诏   吐蕃   唐朝   天宝   开元   关系   节度   大唐   节度使   云南   唐代   作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