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灭亡后,暴君孙皓统治下的东吴为何还能存续十七年?

#历史开讲#黄武八年(229),孙权在武昌登基称帝,标志着东吴政权的正式建立。尽管实际上从曹魏黄初二年(221)孙权被曹丕封为“大魏吴王”起东吴就已经进入了独立状态,但直到孙权在既没有通过汉帝禅让,又并非汉室宗亲的情况下坚持称帝,狭义上的曹魏、蜀汉、东吴三国鼎力局面才算是终于正式确立。

蜀汉景耀六年(263),曹魏将领邓艾兵临成都城下,刘禅出城投降,蜀汉宣告灭亡。蜀汉灭亡的次年,东吴迎来了末代皇帝孙皓。作为历史上著名的暴君,孙皓在位期间东吴国力日渐衰微,但尽管如此,东吴还是坚持到了天纪四年(280)才被西晋消灭。那么,为何暴君统治下的东吴还能在蜀汉灭亡后仍旧存续十七年呢?

作为三国当中存续时间最长的政权,东吴前后历经四位君主,国祚五十二年,而想要达成这一点,首要依仗就是长江天险。建安十二年(207),面对三顾茅庐真心实意前来寻求平定天下之策的刘备,诸葛亮曾表示:“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到了宋代,大词人辛弃疾也在作品中形容孙权道:“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虎踞长江天险“坐断东南”,这是古往今来无数人对东吴政权所处地理环境的共同描述。诚然,对于东吴政权而言,长江就是天然的屏障,在限制自身对外扩张的同时,它也保障了东吴的绝大部分领土不会直接遭受敌人陆军的进犯。

结合实际,在晋灭吴战争中,益州刺史王濬提前数年修建战船、操练水军,在昔日蜀汉水师的基础上打造出了一支颇具战斗力的水军。随后,他亲率大军沿长江顺流而下,接连攻克丹阳、西陵、夏口、武昌等东吴在长江上设立的重镇,随后轻松进入号称“东吴第一要塞”的石头城,这才逼得孙皓主动出城请降。

长江防线的全面溃败可以说是东吴灭亡的最直接因素,反过来讲,在西晋水军操练完毕前,东吴大体上都是安全的。而说到东吴的防线,就不得不提及一个重要人物,那便是陆抗。陆抗乃是先后担任过东吴大都督、上大将军、丞相的陆逊之子,他继承父亲的才能与遗志,常年镇守位于今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西陵,也就是当年刘备伐吴兵败的夷陵。

在镇守西陵与西晋对峙的过程中,陆抗曾多次以弱胜强化解对方的攻势,且凭借高超的人格魅力深受将士、百姓们的爱戴。甚至,陆抗还与镇守襄阳的西晋名将羊祜互相尊敬,双方一直争取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愿采取阴谋诡计,史称“羊陆之交”。凤凰三年(274),年仅四十九岁的陆抗去世,自此东吴再无名将。四年后,羊祜去世,临终前推荐杜预代替自己,并留下平定东吴的诸多部署。

再次结合晋灭吴之战的实际情况,羊祜指定的接班人杜预率领襄阳兵马向江陵进军,而上文提到率领水军直取石头城,逼迫孙皓出城投降的王濬同样是在羊祜的安排下担任益州刺史、大力组建水军。羊祜死后,西晋仍然人才济济,加之国力强大,因此可以分六路大军攻吴,而东吴在陆抗去世后彻底失去了与西晋抗衡之力,自然走向了灭亡。

最后还有一点不得不说,上文提到羊祜、陆抗曾经一度形成相安无事的局面,这一方面是由于羊祜深知陆抗的过人才能,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西晋朝廷内部对于是否要南下伐吴的分歧。尽管西晋王朝奠基人司马昭早在还是曹魏权臣时就定下了消灭蜀汉三年后顺势灭吴的战略方针,但他过早病逝,其接班人司马炎急于篡位,计划因此暂时搁置。

后来,司马炎顺利篡权建立西晋,辅佐他即位有功的贾充地位不断攀升,到泰始七年(271)时更是官居太尉。对于伐吴之事,贾充一直持坚决反对的态度,他曾以担心时机尚未成熟作战失利、担心来自西方和北方的威胁、担心军民因连年战争而疲惫不堪、担心气候炎热导致士兵感染瘟疫等理由反对对吴作战。

或许是因为位高权重,又或许确实代表了当时许多大臣的观点,贾充反对伐吴的主张影响力不可谓不大。经过多年犹豫,司马炎才终于在杜预、王濬等将领的多次上书请求下决意伐吴。

综上所述,东吴之所以能够在蜀汉灭亡后仍旧存续十七年,主要原因有三:其一、东吴坐拥长江地利,在西晋水军成型之前可谓高枕无忧;其二、东吴拥有名将陆抗,为原本行将就木的政权注入了最后一点活力;其三、西晋内部关于伐吴分成了主战、主和两派,由于主和派一度占据话语权,东吴这才得以多苟延残喘了几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蜀汉   东吴   石头城   益州   襄阳   武昌   西晋   水军   暴君   长江   政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