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无能,乱国有余,一文看懂西晋八王之乱

一场司马家族的内斗, 不仅埋葬了司马懿祖孙三代建立的基业, 也中断了华夏文明持续近千年蓬勃发展的步伐。


红色背景名字为八王之乱参与者(实际上参乱的不止八王,主要是依附于这八个人)


闲言少叙,直入主题。(全文6908字,时间不够请先点关注[作揖])

先讲原因。

第一个原因,为巩固政权恢复分封制。

西晋司马家族夺权靠的是士族门阀的支持, 其本身也是士族,士族我们简单理解为就是世代为官垄断政治权力的特权阶层。司马炎祖孙四代, 一边铲除铲除曹家士族力量, 一边拉拢其他士族支持自己。实际上,有不少当初帮曹操打天下的士族官僚, 到这里其后代转而投到司马家门下。

比如那个参与诛杀魏帝曹髦的贾充, 西晋开国功臣, 后来祸乱宫中的贾南风皇后他爹,其父贾逵就是跟着老曹家打天下的重臣。

司马炎即位以后,给了这些支持者巨大的回报,我们前文讲过为了回报士族, 司马炎颁布了官品占田的制度。允许这些人按照自己的官品占有相应的土地, 甚至将这种特权荫及他们的门生子弟。

回报士族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毕竟他们曾经帮助你夺了曹魏的天下。

但是这就会造成另一种可能, 假以时日, 士族势力壮大, 某一个世代为官的大臣会不会效仿自己逼司马家禅位?他们当初可以支持自己反曹,未必不会支持别人来反自己。

所以在回报士族集团的同时, 司马炎一口气分封了27位同姓诸侯王。后来又不断给这些诸侯王下放权力,比如拥有军队, 在王国内推荐任免官吏,掌握租税等等。

仅仅如此还不够, 司马炎吸取曹魏主要以士族担任关键岗位的教训, 大肆任用司马家的人担任要职。也就是说这些封王,不仅在封国内有特权, 还在政治军事上有特权。

比如,他四叔司马亮不仅是汝南王,还担任西晋大都督,也就是全国兵马大元帅, 节制各路兵马。他的第五个儿子,楚王司马玮,都督荆州诸军事, 相当于一省的最高军事统帅。

八王的封地和任职是不重合的。比如司马颖虽然是成都王, 但他的军队老巢却是河北邺城,河间王司马颙的老巢在长安。


八王任职根据地(有别于封国位置)


封国的大小差不多相当于郡(地级市),但这些司马王公担任的官职,却相当于掌管一州(省)或者多个州的的军队。

想象一下, 某一地级市的领导不仅可以掌管他辖区的租税和军队, 还能掌管几个省的驻军,是一种什么现象?

仅仅是恢复封国未必会给这些亲戚造反的勇气,实际上, 八王的主要实力恰好就是来自于他在朝中担任的职务。

第二个原因,在继承人问题上的重大失误。

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想要加强中央集权并且保持这种集权统治的运转, 需要两个因素。第一是制度建设, 比如秦始皇定下的三公九卿,皇帝和官僚,中央和地方,以及皇权和军权的从属关系,三公九卿的本质就是地方集权于中央,官员集权于皇权。

第二个因素,就是拥有一个能够认真的贯彻执行这个制度的集团,包括官员和皇帝,特别是皇帝的作用, 一个有威望和才干的皇帝。 比如王莽篡政, 一方面是皇帝年幼,无法保证制度的执行, 同时外戚不守规矩, 破坏了这种制度。

这俩因素,缺一不可。


司马炎作为西晋第一代皇帝, 加上一统天下的威望, 自然可以将中央集权制度贯彻执行下去, 大臣和军队将领, 在这个制度内安分守己的上班,服从皇帝的权威,这个王朝就能稳定运转。

加上三国刚刚一统,天下安定,由于人口锐减,土地矛盾也没那么尖锐,司马炎又重视农业生产,一不小心还搞出来个“太康之治”。尽管这个治世昙花一现。

但是司马炎所立的太子,司马衷, 后人称之为白痴皇帝的那位, 就远远没有这个威望和能力了。司马炎不是不知道太子是傻子,只不过一方面他担心皇位落于其他支系,毕竟他自己继承的就原本是伯父司马师的权力, 司马师有女无子,才让司马昭这一系得了天下。

加上司马衷在当太子的时候, 给生下一个聪慧的孙子司马遹,颇有人君之相,司马炎想着反正就一代嘛,儿子傻就傻嘛,等一等, 等孙子即位就好了。所以不顾当时已经意识到危机的两位大臣卫瓘与和峤的劝谏, 坚持立司马衷为储。

行吧, 具备这两个原因以后, 八王之乱的祸根就已经种下了。


八王之乱第一阶段

为了方便大家熟悉人物关系,我会不断的以思维导图的方式供各位朋友加深印象。


公元290,司马炎病重托孤, 原本是以四叔司马亮和外戚杨俊(司马炎岳父)为辅政大臣,但杨俊不守规矩, 人家司马亮不仅是汝南王、未来皇帝的爷爷, 还手握军权,于是趁着司马炎病的迷迷糊糊的神志不清之际,怂恿女儿杨芷奏秦司马炎改为一杨俊一人为辅政大臣。

两天以后,司马炎病逝, 司马衷即位为晋惠帝,外戚杨俊辅政,太后杨芷摄政,政令出于杨氏。司马亮也担心被迫害, 于是跑到许昌。杨俊位极人臣,达到人生巅峰。

关键人物贾南风出场。

贾南风是司马衷的皇后,开国功臣贾充的女儿,对权力的欲望不必杨俊差。杨俊知道此人极难控制, 因此派人接管了禁军,贾南风另辟蹊径,秘密派人联络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请他们带兵进京, 诛杀杨俊。

红色为参与人物,黄色为皇帝

于是司马玮带兵进入洛阳,杨俊犹豫不决, 贾南风皇后以皇帝司马衷的名义宣布杨俊谋反,将其解除武装,杨俊被灭三族, 太后杨芷被废。

由于司马亮原本就是司马炎生前指定的辅政大臣, 资质和声望都比较高, 于是这场政变以后, 司马亮和元老卫瓘辅政。皇弟司马玮也因诛杀杨俊有功执掌禁军。贾皇后的亲戚也先后入朝为官。

这个人事安排本身充满了诡异和脆弱,出力的是司马玮, 摘果子的是司马亮, 贾南风皇后虽然也分到一杯羹, 但人家一开始就是冲着掌权去的, 这个结果显然不能满足人家的胃口。

所以三个月后, 贾南风密诏司马玮, 其实就是利用双方的矛盾, 命司马玮诛杀司马亮,顺便将另一位辅政大臣卫瓘也一块杀掉。

卫瓘老先生当初劝司马炎重新立储不成, 如今自己先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司马亮被杀第二天, 贾南风趁司马玮立足未稳, 以司马玮矫招杀害司马亮卫瓘为由,将其处死。

司马家最先出场的两位男主司马亮、司马玮率先下线。

至此, 朝政大权完全掌握与贾南风之手, 贾氏族人也得道升天,贾南风的侄子族兄舅舅等等蜂拥进入朝廷,被委以重任。

肯定会有人问, 既然司马玮带兵进京, 又怎么会束手就擒对不对?

纵观这三次政变, 我们会发现,诛杀杨俊, 诛杀司马亮,诛杀司马玮,都出现了一个不可缺失的道具——诏书。也就是说此时的内乱还不算真正的乱, 尽管司马衷是个傻子, 但是皇权的威严还在, 司马玮诛杀司马亮以后, 贾南风派人去司马玮家宣布司马玮的那个诏书是他自己伪造的, 单靠这一点就解除了司马玮手下的武装,司马玮束手就擒。

由此可见, 皇权的威慑力上对武将下对士兵, 都还是很有震慑作用的。尽管政变本身就是对皇权威信的损害, 但大家在破坏规则的同时, 还是有点畏首畏尾,以至于被人先下手弄死。

当然还有杨俊、司马亮、司马玮等人的犹豫不决, 不能果断下狠手。

在心狠手辣的贾南风皇后面前, 他们跟玩偶一样灰飞烟灭。

这是八王之乱的第一阶段,数一下, 死了两个大臣,杨俊、卫瓘,两个王,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

接下来并没有出现大家所看到的的诸王群起而攻之的局面, 实际上贾南风一直掌权八年(290年——298年),原本这就是西汉吕后专权的版本, 贾南风如果能沉住气,多培养一下自己的势力, 搞不好还能走出后世武则天的路子。

但是现实问题让她无法安分守己。

因为这里边有一个变数, 白痴皇帝司马衷的太子,也就是备受司马炎喜欢的那位皇孙——司马遹,并非皇后贾南风所生!而且这位聪明的小伙子现在已经20岁,跟他爹不同的是,这位太子尤其反感贾南风的专权,所以在贾南风眼里,是断不可让这位太子顺利即位的。

除此以外,刚爬上来的赵王司马伦也成为一个很不稳定的因素, 司马伦通过这些年的阿谀奉承, 已经深得贾南风信任。但背地里却一直在惦记着怎么取而代之。

299年, 贾南风又不安分了,为了除掉太子,她趁着太子喝醉, 忽悠他抄了一遍事先写好的劝司马衷退位的文章,据说太子醉的太厉害,抄了一半就睡着了, 剩下的是贾南风自己亲自模仿笔记抄写的, 然后拿去给皇帝司马衷看, 然后鼓动司马衷杀掉太子。

这位白痴皇帝对此没有任何意见, 但是贾南风自己的亲信张华一直在旁边劝阻,估计司马衷当时的反应是不管谁说,表态都是是是是,然后这事就拖到半夜结果, 贾南风怕第二天太子醒来不好收拾, 只好改主意让司马衷下诏废掉太子, 将其囚禁。

这个时候,我们司马家族的第三位主人公司马伦就出场了。

司马伦这时候因为讨好贾南风,掌握了朝廷禁军。太子被废,这家伙就跟亲信孙秀商量要不要以此为由推翻贾皇后。孙秀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世人都知道你司马伦是贾南风的人, 今天就算推翻了贾南风救出太子, 他日太子即位能容你?而且太子聪慧过人, 即位以后肯定是用贤人,哪里还有你我的容身之地?所以救了太子也是自取其祸!

所以太子不能留, 得死。

于是司马伦就派人到处放话,说有人要复位太子, 自己再跑到贾南风那里煽风点火,太子要早点除掉啊, 否则局势不稳啊。

贾南风就很紧张, 一紧张, 太子就被弄死了。

然后司马伦马上有样学样,伪造皇帝司马衷的诏书, 以谋杀太子之名, 出兵将贾南风一党全部逮捕杀掉, 贾南风也被辞逼喝下金屑酒死掉。



之后就是司马伦掌权的两年。

到301年, 仅仅是当个相国已经不能满足司马伦的胃口了, 他废掉司马衷,自立为帝。原本这家伙道德水平就极低,又没啥治国能力, 把整个朝野搞得鸡飞狗跳,鸡犬不宁。

掌权大家勉强接受, 称帝是万万不可以的。凭啥啊。

所以司马伦称帝以后, 许昌的齐王司马冏,联合长安的河间王司马颙、邺城的成都王司马颖乘机起兵讨伐洛阳的“皇帝”司马伦。司马伦打不过,只好宣布退位, 把白痴司马衷又扶上去当皇帝。但是大家依然没放过他,用贾南风的死法将他一波送走。

好的, 司马伦先生可以杀青了。


原谅我作图作一半才想到添加背景色

其实打司马伦的主力是成都王司马颖,但这哥们比较有节操, 不争不抢的,受封完就回老家邺城去了,所以当时诸侯王中, 司马颖声望最高。

《晋书·成都王颖传》:至邺,诏遣兼太尉王粹加九锡殊礼,进位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假节、加黄钺、录尚书事,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推翻司马伦后, 主事的司马冏就顺理成章成为当朝大功臣,虽然司马颙和司马颖也因功封官进爵,但洛阳城里的司马冏确实最大的受益者, 毕竟可以掌控皇帝以令天下。但是这哥们不思进取, 总览大全以后天天吃喝玩乐, 也不按时上班打卡, 动不动就口出狂言,连表面的君臣之礼都懒得去维持。

这哪能行?皇帝虽然白痴, 但皇权是至高无上的, 你大司马的权力也是来源于皇权, 破坏这个规则, 别人也就不用把你放在眼里了。

这时候刚好一个不满司马冏的禁军军官李含,跑到长安见司马颙,劝他趁机起兵,弄死司马冏, 估计就是想以拥戴之功捞点油水。司马颙本来就有点心猿意马,也想感受一下司马冏现在的待遇。于是就起兵了。

最精彩的一幕来了。

司马颙是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的孙子,这个关系就有点远了, 师出虽然有名,但是要得到司马懿那几个后代诸侯王的支持就得有个拿得出手的借口,于是就到处散布谣言, 说大家快看, 驻军洛阳的司马乂就是我的内应,嘿, 我们是一伙的。

司马乂是司马炎的第三个儿子, 当朝皇帝司马衷的弟弟, 这位当时就在司马冏控制的洛阳, 等司马冏弄死司马乂, 司马颙就有了借口去拉拢其他诸侯王一起出兵,还能坐收渔翁之利。

这个主意千算万算, 就是没算到处于弱势的司马乂会反杀司马冏。

司马冏听说司马乂是内应以后,马上派人去逮捕司马乂,后者也得到消息, 马上带领亲兵跑到皇宫,将宫门堵住,挟持皇帝司马衷死守, 最后一不小心还把司马冏打败了。

司马冏战败被杀以后, 被灭三族,司马乂独揽大权。

始作俑者司马颙还没到洛阳,这事就结束了。给司马颙看傻眼了。司马冏啊, 你可是真菜。你怎么可以这么菜?

司马乂虽然总领大权, 但这人还算谦虚,事无具细都会向邺城的司马颖报告和询问,故此司马颖实是遥距执掌朝政。

司马颙一时抓不到司马乂的把柄,明的不行就玩阴的,于是就多次派人刺杀司马乂,但都被司马乂弄死,煽动几个亲信造反, 也被司马乂镇压。

这还怎么玩?

实在没办法,干脆脸也不要了,然后以皇太弟之位拉拢司马乂的异母弟司马颖,起兵反了。

皇太弟, 顾名思义, 和皇太子是一个意思, 都是皇位继承人。意思就是打败司马乂以后,拥护司马颖为皇储。

权力的欲望是无穷的。司马颖的野心就这样被远方堂叔司马颙撩拨起来了。

公元303年, 司马颙派亲信张方领兵7万, 跟司马颖派出的20万大军讨伐洛阳的司马乂。双方混战了几个月, 不分胜负。司马乂虽然粮草匮乏, 但是手下士气高昂,誓死坚守洛阳。

这个时候有请我们的终极boss司马越先生出场。

司马越是司马懿三弟司马馗的孙子,算起来跟司马颙是堂兄弟。这位除了之前在诛杀杨俊的时候帮忙出力过,后来就一直处于蛰伏状态。

司马越冷眼旁观了大半天, 觉得司马乂坚持不了多久, 等司马颖他们杀过来,自己即便不被牵连, 也不会有啥好处。于是联合一批禁军将领, 背后捅刀子, 趁司马乂不备,将其逮捕囚禁。

然后就是司马颙部下张方进入洛阳,将司马乂放在火上活活烤死。

八王之乱里,其实我是比较同情司马乂的,这位兄弟先是被司马颙强拉入伙,卷入和司马冏的战争, 事后又不专权,大事小事还跟弟弟司马颖商量, 在八王里边还算是比较正常的一个, 不曾想结局确实这么凄惨。

甚是可惜。

这一波内斗就暂且结束了。司马乂死后,前边这个三马共同瓜分胜利果实。司马颙如愿成为太宰, 太子司马覃被废, 司马颖出任丞相,为皇太弟,也就是新皇储,司马越出任尚书令。完事以后,大家合作愉快, 各回各家。司马颙回长安,司马颖回邺城,司马越继续留在洛阳上班。

这一战以后司马颖成为最大赢家。

这位掌握大权回到邺城以后, 继续遥控洛阳, 并且日益骄横怠慢,也不再把他那个傻哥哥司马衷放在眼里。

皇帝司马衷没有急,野心家司马越看不下去了。说是看不下去, 实际上是想取而代之。

公元304年, 司马越传檄四方,拥立废太子司马覃复太子位,召集了十来万人并且裹挟司马衷前往邺城攻打司马颖。过程比较复杂,我们简单概括:司马颖打败了司马越!

司马越兵败以后辗转回到自己的封国东海国(在今天的山东一带),他的部下带着那位临时太子司马覃退守洛阳, 被长安的司马颙派张方捡漏打败,司马覃再次被废,张方占领洛阳。

接下来的故事就比较复杂,因为卷入的势力越来越多, 内迁的胡人也在这段时间卷入战争。涉及的人物非常多, 细讲恐怕我自己也会被绕进去。所以省略具体情节, 只概括一下故事线:

这一时期的主线,就是司马越跟司马颖交战, 司马颙作壁上观, 偶尔下场子支持一下司马颖。

司马越兵败退守东海国以后, 司马越的亲弟弟司马腾从北方并州起兵,联合乌桓、鲜卑段部、羯等胡族攻打司马颖。司马颖不低, 败退洛阳,大本营邺城失守。

五胡内迁

同年, 匈奴人刘渊起兵, 建立汉赵政权,与司马腾交战, 司马腾再拉拢鲜卑拓跋部加入混战。

司马颖带着皇帝司马衷跑到洛阳,司马颙命张方将司马颖以及皇帝送往长安本部。司马颖失去利用价值被废除皇太弟身份,被勒令走人(回到封地)

司马越以“张方劫迁车驾,天下怨愤”为由起兵攻打司马颙,再败。堂侄范阳王司马虓下场帮忙, 击败司马颙部下。

河北司马颖旧部公师藩起兵拥护司马颖,羯人出身的奴隶石勒(后赵开国皇帝)前往投奔,司马颙见司马颖还有利用价值,分兵命其前往洛阳拒止司马越。

司马越联军攻破洛阳, 司马颖等人败退长安,司马颙杀部下张方向司马越求和, 被拒。

司马越联军攻破长安,司马颙和司马颖逃亡山中。鲜卑部队大掠长安,杀2万余人。随后率诸侯联军带皇帝司马衷回到洛阳。

司马颖辗转跑到新野, 带着家属准备北上投奔河北旧部公师藩,途中被范阳王司马虓逮捕囚禁。一个月后司马虓病死,其部下担心司马颖引起动乱,矫诏将其勒死,连同他的两个儿子。司马颖绝嗣。

公元207年,西晋第二代皇帝司马衷中毒而死(据说是司马越所为),弟弟司马炽即位,史称晋怀帝。

司马越回到洛阳以后,司马颙 重出江湖,在旧部的帮助下重新占领长安。不久司马越矫诏征召司马颙入朝为司徒,司马颙赴洛阳上任, 路上被司马越部下掐死, 连同他的三个儿子。司马颙绝嗣。

至此,持续16年的八王之乱结束。参与混战的诸侯王里, 司马懿的后人基本被诛杀殆尽,司马懿三弟司马馗几个孙子赢得胜出,其中东海王司马越独掌大权,成为八王之乱最大的赢家——但绝不是最后的赢家。

经过这十六年的内乱,西晋朝廷已经失去对局势的控制,我们经常说八王之乱毁掉了西晋王朝,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八王混战把帝国的军力打崩溃了。最典型的事情就是司马腾起兵的时候不得不雇佣大量鲜卑人、羯人、参战。这些部落首领在战争中也看到了司马家族的腐败和不堪一击,司马越尽管赢得八王之乱最后的胜利,但洛阳北方已经陷入少数民族的混战中,匈奴人刘渊也趁乱建立了汉赵帝国, 而依附公师藩的羯人石勒也逐渐壮大,并长期和司马越交战。蜀地的成汉帝国早在混战初期就已经宣布独立。

只有长江以南地区偏安一隅,少有战乱。

司马越本身并没有绝对的号召力,加上刘渊、石勒的威胁, 因此极力拉拢关东士族,琅琊王氏因此成为司马越的重要幕僚。琅琊王氏就此崛起。

虽然司马越逐渐陷入崩盘,依附于司马越的琅琊王氏代表王衍以狡兔三窟之计,劝说司马越派琅琊王司马睿南下经营后方,顺便推荐自己族兄王导、王敦辅佐司马睿,说是为司马越考虑,其实是为了保全其家族。这就是后来“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结构的开端。

八王混战虽然结束了,但五胡乱华马上就接踵而至,司马越最后也死于焦头烂额之际,死后尸体在运回东海国的过程中,被石勒部击破,几十万人惨遭杀戮。

八王之乱这场司马家族的内讧,将司马懿祖孙三代建立的帝国基业掏空,不论这些人多么自以为是、自作聪明, 然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这群无能之辈都不过是自欺欺人,为一己之私毁掉祖宗基业,成为天下人笑儿。

全文完,原创不易, 喜欢请关注后续更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西晋   汝南   南风   司马   士族   洛阳   皇权   长安   太子   无能   皇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