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马踏匈奴扭转汉匈攻防形势,为何汉朝依旧选择继续和亲?

引言:

和亲是古代中原王朝基于“为我所用”的战略考量,与周边“强夷”所进行的一种政治婚姻。

严格意义上的和亲,始于西汉高祖时期汉与匈奴的和亲,自此以后,和亲政策始终贯穿于西汉政府的统治之中,即使汉武帝之后,汉与匈奴的攻守形势发生了根本转变,和亲政策仍然没有被废止,由此可见,“和亲”政策在西汉历史上有着重要而特殊的意义。

西汉与匈奴和亲的原因是什么?过程又是怎样演进的?它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还要从西汉初期的社会背景说起。

一、国力不济求和亲,政经利益使延续

敌强我弱是实行和亲政策的前提条件。西汉初期,受连年战争影响,整体国力相对较弱。对此,《史记》中曾记载说:“天下既定,民亡盖减,自天子不能具醇驯,而将相或乘牛车。”在这种情况下,汉朝政府安内尚且困难,就更不用说对外征伐了。

白登之围

但从匈奴方面看,其本来就民风彪悍,全民皆兵,擅长骑射,自战国以来,就屡屡骚扰中原。

到了汉朝建国前后,冒顿单于通过“鸣镝弑父”的方式,当上大单于,先后消灭了强大的月氏和东胡,统一了整个草原,战斗力和国力进一步增强,史称“控弦之士三十馀万”,两相对比,汉朝明显不是匈奴的对手。

白登之围是西汉实施和亲政策的直接原因。汉高祖七年(前200年),刘邦率军入太原攻打投降匈奴的韩王信,对方兵败逃往匈奴,刘邦乘胜追击,结果被冒顿单于重兵围困在了平城白登山附近,刘邦屡次突围不成,最后通过贿赂冒顿阏氏,才最终逃出生天。

刘邦

白登之围,也让刘邦清楚地认识到了汉朝与匈奴的实力差距,不再寻求以武力解决匈奴问题,但匈奴仍然寇边不断,在这种情况下,刘邦谋臣刘敬建议说:“诚以适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蛮夷必以为阏氏。”

这样一来冒顿就变成了汉朝的女婿,他死后,汉朝公主的子嗣就可以继位单于,从血缘上看,他就变成了汉朝的外孙,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从而就可以实现“兵可无战以渐臣也”的战略目标。

刘敬的建议实质就是通过嫁公主的方式,使汉朝与匈奴王室之间建立姻亲血缘关系,以此来缓和两国关系,刘邦最终接受了该建议,把一个宫女封为“公主”后嫁给了冒顿,从此开了汉与匈奴和亲的先河。

和亲

政经利益是汉与匈奴和亲维系下去的根本动因。汉代中前期,匈奴强大,这时是汉朝主动向匈奴请求和亲,此时匈奴之所以同意和亲,主要是因为在和亲之时,汉朝陪送大量的金银财宝和酒米食物,而这正是匈奴紧需的物资。

但汉武帝之后,汉朝和匈奴的强弱关系发生了逆转,和亲关系也变成了匈奴主动向汉朝请求和亲,在这样“我强敌弱“的情况下,汉朝依然同意了匈奴的请求,这主要是因为和亲也能给汉朝带来巨大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

从政治利益上看,汉武帝之后,匈奴虽然日益衰弱,但在西域地区仍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而汉朝政府则通过与匈奴和亲,成功将影响力扩散到了西域。

西汉和亲

对此,汉书中曾记载说,之前从乌孙到安息的西域诸国,皆畏惧匈奴而轻视汉朝,但匈奴呼韩邪单于主动要求与汉和亲后,“咸尊汉矣”

从经济利益上看,汉武帝之后,丝绸之路正式开通,为汉朝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经济利益,此时的匈奴,虽然已无法威胁汉境,但却可以袭扰丝绸之路,所以从保持丝路畅通的角度出发,汉朝愿意通过和亲方式安抚匈奴。

此外,匈奴虽手工业落后,但却盛产马匹、皮毛等物品,而这些正是汉朝急需的战略物资,所以汉朝非常渴望与匈奴进行贸易往来,而匈奴也十分重视与汉人互通关市,而和亲正是维护两国贸易关系的重要方式之一。

卢志强 《解忧和亲》图

二、前期被动为和平,后期主动求利益

西汉与匈奴的和亲次数,史学界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有十五次,这十五次和亲以汉武帝为分界线,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一阶段的代表性和亲主要有高祖和亲、高后和亲及文帝和亲三次和亲。

高祖和亲始于白登之围之后,因为无法以武力平定匈奴,所以高祖就采纳了谋臣刘敬的建议,与匈奴和亲,这一行动不仅开创了汉朝和亲政策的先河,而且还形成了汉朝“岁奉匈奴絮、缯、酒、食物各有数”的朝贡制度。

此后,汉与匈奴虽然名义上约为兄弟,但这种关系并不稳定,高后之时,冒顿单于竟遣使遗高后书曰:“陛下独立,孤偾独居。愿以所有,易其所无。”

高后

言外之意就是要高后下嫁匈奴,这对汉朝来说是极大的羞辱,虽然十分气愤,但无奈国力不济,所以只能隐忍不发,最后以献马和亲了事。

汉文帝即位后,匈奴又多次入侵河南地区为寇,扰害中国百姓,孝文帝起初也想派兵征讨,但匈奴却行踪不定,兵去又来,无奈之下,文帝只能“复遣宗室女翁主为单于阏氏。”

与匈奴的和亲政策为汉朝赢得了难得的休养生息机会,国力也因此而逐渐强盛,到汉武帝时,汉朝政府通过三次战役,一举解决匈奴威胁,这之后匈奴转而向汉朝主动要求和亲,这时的和亲最有代表性的是汉元帝竞宁元年的和亲。

昭君出塞

《汉书》记载,单于来汉求做 “汉婿”,汉朝政府就把王墙赐嫁给了他,这就是著名的“昭君出塞”,该事件作为增进民族关系的正面典型,历来被文史学界传颂。

三、维护和平促经贸,民族融合做贡献

西汉与匈奴的和亲政策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首先是维护了两国和平。汉与匈奴和亲之后,汉和匈奴约为兄弟之国,大大改善了两国关系,尽管匈奴不太守信义,仍会时常袭掠西汉边境,但始终没有恶化成大规模的战争,为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创造了稳定的环境,促成了“文景之治”的出现。

与此同时,和亲政策也保证了匈奴国内的和平,匈奴使者主动向汉朝求和亲时,就曾说和亲能使年轻人快乐成长,老年人安定生活处,所谓“世世平乐”。

王昭君

可见和亲是对两国是双赢的好事,作为一种解决民族纷争的思路,它在后世更是被多个中原王朝所效仿,极大改善了民族关系。

其次是促进了贸易往来。汉与匈奴和亲之后,两国达成了互市协议,汉朝大量手工艺品和先进生产技术进入匈奴,促进了匈奴的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而汉朝在获得丰厚利润的同时,也获得了匈奴地区的马匹、皮毛等战略物资。

丝绸之路开通后,汉朝与匈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贸易往来更加频繁,和亲次数也日益增多,以致明代学者杨继盛甚至认为,互市就是和亲的别名。

最后是促进了民族融合。在和亲的过程中,汉朝政府都会组织数量庞大的陪嫁团队随迁匈奴,据史料记载,汉朝每次和亲的陪嫁团队至少要有千人的规模,西汉两百多年的历史中,累计与匈奴进行了十五次的和亲,也是就说至少为匈奴输入了一万的人口。

除此之外,和亲之后,关市大开,成千上万的汉人也开始主动迁往匈奴地区,谋求生计,由于匈奴人口极度稀少,鼎盛时期还不足三十万人,所以这些人口的输入,极大改变了匈奴的人口结构。

这些汉人进入匈奴地区后,不但与匈奴人进行了通婚,而且还把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带到了匈奴,逐渐影响了匈奴人的习俗,使汉与匈奴的生产、生活方式日益接近,从而促进了汉与匈奴的文化融合,也为以后的民族融合打下了基础。

结语:

从汉与匈奴和亲政策的历史来看,它最初确实是汉朝政府在“敌强我弱”的背景下,所做出的被动选择,它的初衷是维护边境和平,在执行过程中甚至还有一定的屈辱成分。

但和亲政策实行后,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它不但维护了两国和平,而且还促进了贸易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所以汉朝政府在攻守形势发生转变之后,仍坚定执行了和亲政策。

汉朝的和亲政策给后世维护民族关系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即使在今天,汉朝“和亲”政策,仍对我们做好民族工作,有着极大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汉书》

《史记》

《资治通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1

标签:汉武帝   汉朝   匈奴   单于   刘邦   西汉   国力   攻防   形势   民族   政策   政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