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魏忠贤得势的三年里,明朝为什么能在辽东战场把皇太极压着打?

在魏忠贤得势的三年里,明朝为什么能在辽东战场把皇太极压着打?

虽然这个题目可能有些夸张,但魏忠贤得势的三年里,大明王朝确实占据着总体的优势,牢牢地掌控着全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

一切事物都有两面性。

明朝末年那个被人们称为“九千九百岁”的大太监魏忠贤同样也有两面性。

从皇帝的个人角度来看,比起那些只会吵架,不会干事,而且凡事只会摆一副臭架子的东林党人来说,魏公公绝对是更有用的存在。

所以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之前,大太监曹化淳才会对他感叹:

若魏公公在此,时事必不至此。

那么问题来了,魏忠贤身上到底有什么,能够救大明于水火之中?

实际上,原因基本上就一个,那就是魏忠贤能够搞钱,他手下的阉党叶楠能搞钱。

而东林党人只会“之乎者也”,他们既不能为国家增加财富,也不能干实事。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没有赋税收入,哪来的粮草,又怎么能够打仗?

1.明代士人集团的问题。

图为明代士人壁画

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特别是明王朝,都对文人极为尊重,给了他们很多特权。

明太祖朱元璋敬重文人,所以给了文人集团一个很重要的特权“不服徭役、不纳税、不交粮”。

在他的鼓励之下,这些文人集团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士绅阶层”。

大明后期之所以军队战斗力每况愈下,除了陈旧的官僚体制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缺乏军饷。

官渡之战时期,袁绍之所以一夜兵败,最重要的就是乌巢的粮仓被烧了。

而大明没钱养士兵,才是他们灭亡的最重要原因。

大明王朝泱泱国土,不乏富庶之地,那他们的钱都去了哪?

不是别的,就在前面的士绅阶层的口袋里。

因为他们不用纳税,也不用交粮。

明太祖朱元璋时期,为了鼓励天下人读书,给予了他们“不纳粮”的优待,但这个制度漏洞太大了。

因为士绅阶层无论有多少田产,都不用纳税,导致许多劳动者为了逃避国家赋税,都把田产挂在了士绅的名下。

挂靠的费用只要低于国家的赋税,这个买卖就是赚到了。

PS:这种行为在历朝历代中都有存在,被称为“投献”。

“投献”带来的后果很严重,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土地兼并。

农民大量失去土地,最终只能成为地主家的佃农,甚至成为流民。

也因此,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除了宋朝不抑兼并以外,其他王朝统治者都在想尽办法阻止这一局面的发生。

一般王朝的周期率在230-320年,因为在这个时期土地兼并已经发展到了顶峰,农民与士绅之间的矛盾也会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于是新的农民起义会爆发,新的王朝也会随之建立,自此周而复始,成为中国古代王朝的圆周率。

2.明代农民的生存矛盾。

因为古代通讯极度不发达,所以土地丈量要大概七年才能有一次。

朝廷也是根据这个来划定个个土地的总税额。

无论接下来几年里,这一块土地上的人口如何变化,总税额都不会发生改变。

但问题是,由于许多农民把土地“投献”给了士绅,所以他们可以不用缴税了,但剩下的农民就需要分摊他所留下的税额。

“投献”土地的人越多,剩下农民的赋税就越高,他们也就只能再把土地“投献”给其他的士绅。

如此循环往复下来,皇帝能够征收土地税的土地就变得越来越少,国家税收也严重下降。

而士绅这边,随着“投献”的不断增多,他们也开始了坐地起价,“投献费”也水涨船高,给农民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苦难。

而人头税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PS:所谓“人头税”,就是按照人头征收赋税,甚至即使农民没有土地,也得交钱。

不少农民不仅背上了高额的高利贷,还被迫卖儿卖女,生活的很是艰辛。

这也是大明最终灭亡的最根本原因。

3.国家(政府)方面。

在和平年代,如果税收少点,那大不了皇帝也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没啥大不了的。

但问题是,大明末期一直在打仗,特别是万历三大征,把整个大明的国库都耗尽了。

图为万历三大战役

这也是“大明实亡于万历”说法的由来。

明熹宗继位之后,发现自己根本就没有一分钱,满座的王公大臣只知道满嘴的仁义道德,却不愿意拿出一分钱来补贴国库。

如果让那些王公大臣收税,他们只会变本加厉地搜刮民脂民膏,加深国家与农民之间的矛盾。

于是,封建王朝灭亡的圆周率在大明就走完了。

开国时期打地主,分土地——农民丰收,安居乐业——士绅崛起,“投献”开始——其余农民赋税增加,“投献”持续增多——卖儿卖女还债——政府没钱,国力衰退——外敌入侵、农民起义——国家灭亡,新王朝开始。

就在明熹宗一筹莫展的时候,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站了出来。

阉党的好处可就太多了:

1.他们是阉党,不是士绅,没有什么家底(不然不会沦落到当太监),更没有“免税”特权。

2.他们出身贫寒,最懂得老百姓,所以不会对百姓下死手。

3.他们大多大字不识几个,更没有读过圣贤书,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繁文缛节需要遵守。

4.他们与大明皇帝的利益是紧紧捆绑在一起的,他们知道如果明熹宗倒台了,他们也得完蛋。

而那些王公大臣们最多只是换了个主人,他们完全可以继续继续享乐。

综上所述,与其信任那些满脑肥肠的“王公大臣”们,魏忠贤其实更值得依靠。

而且魏忠贤虽然没什么大志向,可绝对不是傻子,他很清楚,百姓都是些“穷光蛋”,根本没什么油水可言。

把他们逼急了,大明都得跟着完蛋。

而那些王公贵族就不一样了,他们不仅油水多,捞起来也好捞。

于是,魏忠贤遗臭万年的行动开始了。

他派出大量爪牙,给这些王公大臣们“松了松筋骨”,做了个“减肥操”,派出了源源不断的“矿监税吏”,严刑峻法,把江南地区的盐税、茶税都集中到了中央来。

那些王公大臣自持高贵,不愿意上交怎么办?

魏公公直接给他们搜罗罪名,一旦证据确凿,立马株连九族。

就是这些钱,使得大明军队的战斗力有了最基本的保证。

当然,在这期间,魏公公肯定也吃了不少“回扣”,中饱私囊的事情更是没少干。

但比起那些一毛不拔的,所谓的“东林党人”,魏公公绝对厚道得多。

这些也成了魏公公最后的罪状,没办法,笔杆子还是在东林党人那里。

而我们看到的历史,也都是由他们书写的。

他们只看到了魏公公嚣张跋扈的一面,却没有看到魏公公在军国大事上所作的贡献。

在魏公公的眼里,军国大事从来没有含糊过。

边关斩杀了几个酋长的首级,魏公公当场就把赏钱给了;

边关粮草短缺,无法过冬,魏公公就算把太监调光了,也得把粮食送过去;

没有战马,魏忠贤就变着法的收集马匹。

魏忠贤给有钱的士绅御赐紫禁城骑马的荣耀,而按照《大明律法》,接受赏赐的士绅要给朝廷贡献马匹以示谢恩,这是他们必须要做的。

图为当时的情况

魏忠贤就是钻了这个空子,将这些马匹集中起来送往前线,有的士绅甚至多次被赏赐紫禁城骑马,搞的他们叫苦不迭!

明熹宗临死之前要崇祯皇帝重用魏忠贤,还直言朝臣不可信,当真是肺腑之言。

崇祯最后的时候,留下了一句“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却是亡国之臣”,说的很对,只可惜他醒悟的太晚了。

哪怕到死,陪伴崇祯皇帝的还是一个太监王承恩。

天真的崇祯以为扳倒了魏忠贤,是为人民除了祸害,可殊不知,魏忠贤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

历史都是东林党人所书写的,魏忠贤的忠和奸也由他们的笔杆子决定。

后来,清代还有一个人破天荒地地提出了“士绅一体纳粮”的主张,严重打击了士绅的利益,遭到了文人集团的集体抹黑。

有人说他死无全尸,也有人说他头被血滴子割了下来。

他就是给大清续命两百年的——雍正皇帝。

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的意见,废青工作室与您下期不见不散,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搜集,侵删。 文:小昭 审核:梦愚编辑

文献参考:《二十四史》《清史稿》《乾清盛世》《后金》等。

本文为一点儿历史事作者手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崇祯   辽东   阉党   大明   明朝   士绅   太极   王朝   赋税   得势   王公   公公   战场   土地   农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