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能超越同时期其他农民军走向胜利?

中华历史上的封建王朝的更迭中,历史周期率一直存在,每一个王朝在开辟之初总是会休养生息,爱护民众,到了中期渐渐开始走了下坡路,然后激起社会各界民怨沸腾,引起农民起义。

在每一个朝代的末期,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大大小小此起彼伏,许多人希望通过混乱的社会脱颖而出,为自己争取功名或是开辟盛世。

在中国历史的几千年长河中,想要前赴后继逆袭的农民均不在少数,但最后能够荣登大宝,成为天下至尊之人有且只有一个,他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是汉族人,也是地地道道的汉族底层人。在过了多年风雨飘摇的流民生活之后,他最终带领农民起义军推翻了暴元的统治,打败了其他各路农民军,成为天下之主。

那么,同样是大字不识几个的农民,朱元璋为何能从其他农民军中脱颖而出,成为笑到最后之人呢?

朱元璋的开局是非常寒酸的,他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里,一直依靠给地主放牛换取微薄的口粮,在他青年时期,家乡父母接连去世,他开始背井离乡,找寻生计。为了能够满足温饱,他开始当了和尚,继续乞讨、流浪。

在这段年少辛苦的历程中,朱元璋和其他农民起义首领经有了不同的经历,那就是他走遍了周围大大小小的州县,看惯了各种各样的风土人情,社会各阶层在他面前就像是图景一样一一闪过,而他的创业之路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少时经历的积淀才有充足的准备。

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朱元璋开始寻求新的改变,当发现郭子兴的起义军正在招兵买马时,他准确地抓住了时机。

朱元璋25岁时正式投了郭子兴的红巾军,在军队里,朱元璋并没有如同其他投军的农民一样只局限于取得某些军功或取得某些补贴便可满足,甚至他十分明白,如果不能成为军队里的佼佼者,那么必须日日冲到一线作战,哪日在战场上身死都未可知。

因为想要奋发向上,所以朱元璋开始把目光投向高处。他在军队里洁身自好,在带兵打仗方面爆发出了勇猛的战力,赢得了郭子兴一帮将的认可。郭子兴认为朱元璋为人浑厚,底层农民的出身必不会是忘恩负义之徒,因此他将自己的干女儿马氏嫁给朱元璋。有了郭子兴的肯定,朱元璋也有了一定的底气。

几年之后,郭子兴身死,朱元璋身旁唯有马氏一人。但那个时候的朱元璋已经不仅仅是想要当上军队的首领,而是想问鼎天下。在他拥有一定的兵马之后开始采纳谏言,听从徐达等人的意见在淮西一带活动,进而渡江以南京为中心。

之所以选择这条谋略,是因为朱元璋西面有陈友谅,东面有张世诚,北面有韩林儿,这些部队都是攻击朱元璋的主力。朱元璋知道,如果此时应和他们硬碰硬,那势必会在内耗中耗尽自己所有的力气,不如先韬光养晦,让他们先和援军对打,自己好保存余力以待来日。

于是他明智地依附在韩林儿的权威之下俯首称臣,就是这样有一个有问鼎天下之志的朱元璋竟然接受了韩林儿给他的封号。因为朱元璋时常伏低做小,所以韩林儿也并未起疑,甚至还允许朱元璋的军队归他自己调派。

在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的每一步中,他不可缺少的一个能力就是听从别人的建议,在当时元朝末年天下群雄并起时,朱元璋并没有着急激进,他一直听从、秉持着徽州大儒朱生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尽管朱元璋读书不多,但他知道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必能帮助自己强大起来。于是他从来没有反驳过自己身边人的意见,积极听从他们给的建议。综合当时各地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者来看,朱元璋是最晚称霸的一个人,但恰恰是他最终成就了霸业。

由于朱元璋的势力在当时看起来并不强悍,因此他一直在南方韬光养晦。他的战略是从南开始向北打,在移动的过程中不断收编地方势力,将他们制得服服帖帖之后再继续北上。但是随着整个军队越来越大,军队的成员和编制问题也越来越复杂。

针对军队里开始出现混乱的迹象,朱元璋凭借多年摸爬滚打的经验制定了一套新的整治方案。在封建时期,军队每攻下一城一池就进去烧杀抢掠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朱元璋却不这么认为,作为农民的儿子,他深知底层人民对于这些烧杀劫掠士兵的厌恶。

于是,他在每收编一支部队之后就会认真加以整顿,从军官到底层士兵无一例外地要加强军事训练和上思想政治课,最重要的是他给自己的军队下了一条严令:禁止任何军人随意抢劫老百姓的钱。

他的这一路数是“群众路线”的雏形,经过朱元璋没日没夜的军事训练和思想训练,他们手底下的士兵从身体到心灵是统一的整体,并没有军心涣散这一说,因此,相较于其他地方割据的军队,朱元璋的队伍是一支有血有肉、战斗力强的队伍,而且他不仅让底层的士兵去训练,自己也常常会身先士卒,成为士兵榜样。

在每次征战之前,将领和士兵都会看到朱元璋拿着檄文大声阅读,而他派人所写的檄文通俗易懂,没有多少知识和文化人大多也都能听懂。因此,檄文的发布往往让朱元璋的军队有一种先声夺人的气势,而且每一个檄文内容都清楚明白,朱元璋会在其中表明自己的军队讨贼之师,有强悍的民众支持基础,当舆论宣传工作做到位后,自然就有流民纷纷来投。

会用人,会整军,会战略战术是朱元璋不可否认的三个优点。

当时朱元璋最大的两个敌人是陈友谅和张世诚,在他们二人纷纷称王的过程中,朱元璋一直上表庆贺。在表面文章做好之后,朱元璋对他们二人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在和部下商量过后,朱元璋认为应该先攻打远方强大的陈友谅,这一问题解决之后再打相对弱小的张世诚。

果不其然,当他和张世诚交好时对陈友谅重拳出击,后续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此外,朱元璋还十分擅长利用矛盾对敌人各个击破,比如说在讨伐张世诚的时候,他担心元朝军队南下偷袭自己的老窝。于是他不断利用元朝内部各个亲王之间的矛盾关系,和他们有的交往,有的疏离,从而很好地孤立了张世诚。

有了正确的战略方针,朱元璋朝着胜利迈向了重要的一大步。在打仗的过程中,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永恒的真理,朱元璋作为底层农民,见识过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的社会景象。他深知农民经济对于战争的重要性,而当时元朝末年的军阀斗争致使农耕经济遭到了严重的损害,粮食供应严重不足的现象时常出现。

于是朱元璋在一边行军的过程中,一边鼓励农民进行农耕,甚至他还专门拨出一支军队来保护农民开垦荒地,囤积粮食。这些措施都让他的后援粮草取得了很好的保证,在其他割据势力还在纷纷抢夺老百姓的粮食时候,朱元璋设立了专管军队屯粮之官职,相比于其他的农民军队,老百姓自然愿意选择朱元璋这一方。

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在这个过程中,朱元璋联合了最底层的无产阶级。同时他也要积极听从自己身边人的意见,打好了和知识分子之间的关系,适当联合地主阶级。更重要的是他懂得分清敌友,在农民运动的过程中,他清楚谁是主要矛盾,谁是次要矛盾,谁是主要敌人,谁是次要敌人,然后选择不同的战略方针各个击破。

作为一切无依无靠,无背景可依赖的农民首领,朱元璋能够做到这些实属不易,而且难能可贵的是,在他成立明朝之后仍能不忘初心,一直坚持北伐,将四分五裂的山河再次归于统一。

在打败南方割据势力之后,朱元璋稳定北方。在南北两线同时发动两场大规模的战争,朱元璋的想法空前绝后。但在他的谋篇布局之下,北伐战争获取了胜利。令人惊奇的是,他这一生从底层发家,并经历大大小小的战役几乎都是由他本人亲自谋划的,而且他的谋划基本上皆是以成功而结尾。

比如说明朝是大一统王朝中唯一一个由南向北获取政权的王朝,他收获了数百年来未曾纳入汉人版图的燕云十六州。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徐达大军攻入大都,这片地区曾经有四百余年在异族人手中。他所做的这一切单拎出来一件皆是举世之功,而且他敏锐的政治眼光和手段也超乎常人。

在还未建立明朝的时候,他已经召集很多大儒来着手制定礼仪之事,比如说经他支持建立的古代历史上最为严密的户口制度。这些都能够体现他超出常人的智慧和眼光,而他之所以能成功,正是因为有这些因素的加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大儒   明朝   农民   王朝   檄文   农民起义   元朝   底层   士兵   军队   时期   走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