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村姑被张作霖强占后反击,死后葬八宝山,4个子女成就巨大

1906年,31岁的张作霖带着一队人马经过辽西一个穷乡村时,偶遇美丽的挑水姑娘许澍旸。

在晨光勾勒下,她妙曼的身材使张作霖热血沸腾,他勒住马呆呆看了她几分钟,接着对手下耳语几句,很快几匹马尾随姑娘而去。

几天后,私塾先生带着张作霖的聘礼到许家提亲,但是许母不同意女儿嫁军阀。

可是许澍旸看着端枪的士兵,明白她别无选择,一咬牙怀着悲凉的心情上了花轿,从此,她成了张作霖的四姨太。

可谁也没有想到,在张作霖的6个太太中,许澍旸这位没钱没势又没才的农村姑娘,竟然活成了人生最大的赢家。

她的4个子女成就惊人,而她死后安葬在国家最高规格的墓地八宝山中。她的一生究竟经历了什么?

四姨太要上学

初入张府,许澍旸的日子非常难过。

18岁的她,带着乡下人的土气,让太太们鄙夷,就连佣人也轻慢笑话她,她感到深深的自卑。

更可怜的是,张作霖也不是真正爱她,一时兴起把她娶回家,仅几日,新鲜感一过就冷落了她。

但是她没有哭泣,没有抱怨,更没有和其他太太争宠,而是发挥勤劳本份的特性,伏低做小和太太们搞好关系,偏居一隅。

她困在大宅里,低着头一边小心翼翼过日子,一边寻找机会突破窘境。

2年后,她终于迎来转机。

那时,张作霖到辽东沙漠剿匪,因为外出时间长,他把太太们全带上了。而那些娇生惯养的太太们在外水土不服,叫苦连天,她们的叫嚷更让张作霖头痛。

而许澍旸却能随遇而安,不但没有抱怨,还帮着照顾起太太们。

这让张作霖很欣赏,每天晚上也更愿意到她的屋里去住。

张作霖见她越来越上道,会伺候人了,心情也跟着愉悦,想要奖赏她,就问:“你想要什么?”

她眼睛一亮,马上说出渴望已久的心愿:“我想上学。”

张作霖一愣,没想到自己的小姨太太这么新潮,竟想做女学生。

但一想到那些女学生经常喊口号推倒军阀,打翻封建势力,他的脸顿时沉了下来。

张作霖送了些珠宝给许澍旸,却不肯让她去上学。

许澍旸很失望,但她不放弃,一求再求,但张作霖却丝毫不愿松口。

为了能去上学许澍旸茶饭不思,想来想去,还是去找二太太帮忙。

巧的是,当时许澍旸刚好怀孕。听到这个消息,张作霖兴奋不已。但是,许澍旸却总是闷闷不乐,连饭也吃不下去。

看着许澍旸亏待了自己的孩子,张作霖不知如何开导,于是便让二太太劝劝她。

然而,二太太笑着说:“其实这事处理起来也很容易,她最想做的不就是读书吗?您答应她,她肯定高兴。”

张作霖一听,觉得也是个办法,总算软下脾气,答应了许澍旸的读书的要求。

1908年,许澍旸进奉天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读书。

上学的日子是许澍旸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她整个人都鲜活了。

这样的她让张作霖又有了初见时那份心动。

可惜外面对“张作霖四姨太上学”事件议论纷纷,流言蜚语让张作霖听了很生气,最后下令不准许澍旸再去上学。

这让许澍旸非常难过。虽然读书的时间非常短暂,但她接触到了外面的世界,眼界开阔了,她更加坚信,读书可以改变自己。

虽然她不能外出上学,但她没有放弃学习,而是在家中跟着孩子们一起读书。

慢慢地她从目不识丁,到自己能读书看报了,渐渐地她打开了心智。

教子有方,勇敢打破封建包办婚姻枷锁

读书后的许澍旸慢慢有了书卷气质,她的变化让张作霖欣喜,更喜欢往她屋里去了。

因此她生下了两儿两女。自此母凭子贵,她在帅府有了一席之地。

她的小儿子张学思,聪明伶俐又懂事,让张作霖格外宠爱,出去玩都带着他。

然而许澍旸并没有恃宠而骄,反而更内敛,更清醒。

她明白张作霖的宠爱只是一时,真正牢靠的是她的孩子,只有把孩子培养好,她才能无忧。

于是她把心思全放在教育孩子上。

为了让孩子们接触到社会,少一些纨绔习气,许澍旸把她的孩子送到公立学校读书。

上学时,为了不让孩子惹人注目,她带着佣人连夜赶制了粗布学生服给孩子穿。平时不让保姆跟随,更不让司机汽车接送,而是让他们坐马车去上学,临近学校,提前下车,自己走路到学校。

在学习上,她抓得更严。平时不许孩子睡懒觉,让他们早早起来晨读。学习上的事要求今日事今日毕,不许偷懒。她自己爱学习,也言传身教,引导孩子读书。

她非常疼爱自己的孩子,可是如果他们犯了错,却绝不姑息。

有一次,学思调皮,在学校玩闹时打了同学。同学向老师告状,老师碍于大帅的权威没有批评学思。

而许澍旸知道后,立马打电话给老师,让老师不要姑息,支持严厉处罚张学思。

回家后她还把张学思教训了一顿,警告他不许在外耍少帅的派头,以势欺人。

更不许他们自恃钱势,吃喝玩乐无心向学。

许澍旸常常教育孩子说:“你们不能靠帅府的势力吃饭。父亲拥有的地位和财富并不属于你们,那是你大哥、二哥的,你们别肖想。你们想要什么,就自个努力去挣,那才叫本事。”

还有一次,张学思挨了母亲的巴掌。

那是张作霖寿辰,大摆宴席,孩子们争着出钱为父亲点戏。

而张学思也不甘落后,也想表现一把。

但他没钱,就去找母亲要。

“娘,给我200块,我要为父亲点戏。”

不料,许澍旸兜头就给他一巴掌,严厉对他说:“你攀比什么!这种争强好胜要不得。你们不要忘记你姥爷家的苦,不要摆豪门公子的架子。”

之后她语重心长跟孩子讲起当年姥爷病了没钱医治,饱受折磨而病逝的过往,这痛让她永生难忘,她希望孩子们知道没钱的苦,不忘本,学会节俭过日子。

同时她再三告诉孩子们:不要学你们父亲,也不要靠他。你们想要什么,自己去创造。

在她的教导下,4个孩子个个品学兼优,然而她和张作霖却因为孩子陆续发生争吵。

张作霖为了拉近与直系军阀曹锟的关系,给8岁的张学思结娃娃亲,和曹锟的女儿订亲。

许澍旸坚决不同意,生性温和的她和张作霖大吵了一架,接着收拾行李,留下一句话“不解除婚约,我和儿子绝不回沈阳”,然后便带着张学思离开了。

后来张作霖和曹锟因利益发生冲突,这桩婚事才被解除。

但是没过多久,张作霖又故伎重演。

这次他把12岁的女儿张怀曦许配给北洋大臣靳云鹏的儿子,想通过结亲来加强自己的军事力量。

这让许澍旸非常气愤,也很失望,但为了保护女儿的幸福,她竭尽全力去抗争,因此夫妻关系降到冰点。

最后因为张作霖骤然丧命,许澍旸请张学良出面,才把张怀曦的婚约解除。

子女个个成才,她死后葬入八宝山

张作霖死后,许澍旸终于走出了封建围墙,带着四个孩子到天津隐居。

之后许澍旸又以一己之力把孩子送出国进修。

她的长子张学曾,在日、英、美三国留学,最后在联合国总部任职,为中国发声。

她的长女张怀瞳,嫁给家境显赫的赵天赐,婚后两人一起到美国深造。张怀瞳是利福尼亚大学硕士,她的丈夫供职于联合国总部,夫妻恩爱,都事业有成。

她的小女儿张怀曦,后来考上了剑桥大学,也是事业成功,婚姻美满。

而最让许澍旸骄傲的是她的小儿子张学思。

1937年,国内发生七七事变,许澍旸的大儿子和两个女儿,担心母亲的安危,要接她去美国生活。

可许澍旸放心不下小儿子张学思,让他一起去美国。

可是张学思告诉母亲,他不走!他要留在国内保家卫国!

他的哥哥姐姐担心危险,都劝他出国,但许澍旸沉默了片刻,却含泪支持儿子留下,叮嘱他千万千万要保重。

母亲的支持让张学思大受鼓舞,坚定信心为国战斗。

这期间许澍旸年没有张学思的消息,老母亲每每东望祈祷,翘首以盼。

1945年,许澍旸终于知道她的儿子张学思赶走了日本人,亲手收复了东北,还成为了参谋长,许澍旸兴奋得一宿没睡。

第二天她就决定只身回国。

不顾子女的劝阻,她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裕生活,回国与小儿子张学思团聚。

她觉得,哪好都不如自己的国家好,就是死,我也要死在中国。

她见到小儿子第一句话:“好孩子,你是为娘的骄傲!”

许澍旸回国后,见儿子为国做贡献,她也不落后,继续发挥余热。

1948年,沈阳还没有解放,当时许澍旸听说张作霖的老部下周福成就在沈阳对战派军中,便心生一计。

她用自己张作霖夫人的身份与周福成联系,动之以情,晓之以义,最后周福成率兵起义,许澍旸为解放沈阳立了功劳。

最令她骄傲的是,1955年,她的小儿子张学思被授以少将军衔。

90岁,她笑着离逝。国家为纪念她的功劳以烈士的身份将她安葬在八宝山。

结语

许澍旸这一生颇具传奇,自强自立,有格局,更有大义。

她一个一无所有的农村姑娘,为何能活得如此成功?

不可否认她确实幸运,但她能成功却是得益于清醒的自我认知。

当初被张作霖看中,她并不情愿,那不是想要的爱情和婚姻,但还是嫁了,那是她审时夺度,看清了处境。

到了张府,她伏低做小,与太太们搞好关系,先立足安身。

其实做人最大的智慧,就是找准自己的位置,练好自己的本事。

在她重获张作霖的宠爱时,她抓住时机提出上学,去提升自己。

她生下两个儿子,母凭子贵,并没有沾沾自喜,反而更加清醒。

张作霖的宠爱只是风光一时,只有把孩子培养好,才能长久风光无限。

真正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在于是否有长远的目光,能否认清自己的目标。

明确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是成功的第一步。

接下来她把全心全意陪伴孩子成长,教育他们成才。

其实她并不懂什么教育理念,但她的三观纯正,却验证了这句话“母亲的格局和三观藏着孩子的未来。”

她以身作则,从小教导孩子尚学重义、谦恭、正直、朴素、节俭。

教导他们不仗势欺人,也不以权徇私,不依靠父亲的权势过日子,而是要自强自立。她坚决打破子女的豪门包办婚姻,鼓励他们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

更难得的是,她文化不多,却有民族大义。在封建家庭里,她为国培养出一位杰出的将军,为国家做贡献,真是让人钦佩。

许澍旸的人间清醒,让笔者想起了汉武帝的母亲王娡。

王娡本是一位和离的农妇,她的母亲把她送进了宫。在宫中,她凭借自己的美貌和才智站稳了脚跟。

在不受宠的日子里,她默默读书,悉心引导儿子刘彻学习,同时眼观六眼,耳听八方,利用机会团结一些势力,为已所用。

当她获得了汉景帝的宠爱时,她也没有洋洋得意,反而一直清醒而内敛。母仪天下,把儿子扶上皇位才是她的终极目上标。

为此她一直在努力,后来她终于逆袭成功,当了皇后,把本无继位可能的儿子刘彻扶上了太子之位,也就是后来的汉武帝。

她一个农妇能培养出一位千古一帝,只因她能找准奋斗目标,并为之努力。

这正如《道德经》所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我们唯有看清自己,找准人生的方向,才能在红尘俗世中成就更好的自己。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作者:君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宝山   联合国总部   村姑   小儿子   子女   太太   清醒   成就   儿子   父亲   母亲   女儿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