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国时代”与“中国三国时期”相差千年,为何总被拿来比较

中日两国作为相邻的两个国家,在历史上有许多相似点。从汉朝时期开始,日本就会定期派人来中国学习,因此,在早期的日本不论是文化、经济、服饰都有中国的影子。

中国两千多年前有一段混战的历史,被后来的学者称为战国时代,而日本在15世纪也陷入了混乱,日本的那段历史也称为战国时代。虽然都被叫做战国时代,但是不管是发生的时间、还是地点都是不同的。不过既然名字相同,那必然有共同点,这也使得总有学者喜欢将这两个时代拿来做比较。

一、时代背景:中国VS日本

从时间上来看,中国战国时代始于公元前403年(也有说是从475前开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至此,诸侯割据形势正式成形。

其实在更早的春秋时期,中央王朝下面的多个小国局面已经开成。当时中国的社会制度实行分封制,将中央管辖不到的地方分给王室子弟或者功臣,借此来笼络人心。然而这种制度没有被延续下来,那就说明分封制是有弊端的。将自己的土地分给有野心的人,无疑是养虎为患。

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分裂对抗最严重且最持久的一段时间。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天下,才结束了这场持续百年的混战局面。

而日本的战国时代则始于1467年,日本室町幕府时代封建领主间的内乱—应仁之乱。当时的日本所实施的社会制度与中国战国时代相似。日本皇室将权力分散给各个幕府将军、守护大名等人,这就必将导致全国各地被多个势力划分,当各地势力日渐强大的时候,国家陷入混乱是尽早的事。

这两场战争的起因皆是由于当时所实行的政策的弊端。相隔千年的中国和日本,因为相似的社会制度陷入了类似的混乱。

从周王分封鲁、齐、燕等国开始,一百多个小国相继成立。这一百多个国家为抢夺资源针锋相对,局势瞬息万变。到了战国初期,经历过大大小小的战争,最终剩下十几个国家。

虽然国家数量减少了,但国与国之间的摩擦依旧没有间断,当权的诸侯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扩大自己的版图。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日本的战国,而且相比起古代中国,处于近代的日本情况更为复杂。中国战国时代十几个国家起码是在幅员辽阔的地界相争,而日本的占地面积不过一个省的大小,分裂成了几十个国家后,其混乱程度可见一斑。

也许有些人会觉得,虽然同样地分裂成几十个国家,但总的参战人数总不能比吧,起码光人口数量上中国就比日本多出不少。其实,由于时代的不同,两国的总体战力是差不多的,古代的中国由于连年征战以及医疗设备落后,人口一直不多。秦朝统一后统计户籍时,中国总人口数不过两千万人,而日本战国时代人数统计也有1800万人。

再说战力,由于中国战国时代所使用的是冷兵器,战斗时以肉搏战为主,死亡人数皆处于可控的范围内,全军覆没的情况并不常见,士兵多以受伤为主。而日本战国时代火枪开始传入,热武器进入战场,同样的几万人上了战场,在中国战国能打上几个月,在日本战国或许只用几天时间,便能分出胜负。

中日两国的混乱局面,皆是由当权者的腐败所引起。西晋中央王朝腐败,朝廷权贵日日笙歌,对诸侯之间的战争视而不见。日本足利幕府因为兄弟阋墙导致职能基本瘫痪,所有的势力落在了地方大名手里。

二、中国战国时代

周王朝中央将封地分给各诸侯,给予诸侯纳税的权力,让诸侯在封地内建立军队,以保护中央,然而现实并没有周王想得那么美好,有了自己的军队,眼见着自己封地中的强盛,诸侯怎会甘心屈居人臣,更不愿意见到别人的封地版图比自己的大。

于是,兼并与被兼并的事件每天都在上演。 起初战争规模不大,诸侯之间的摩擦只在两个邻国之间,每年朝觐述职的时候,他们甚至还能隐藏起自己的野心,收起锋利的爪牙,装出一副其乐融融的样子。

之后战争一直在扩大,越来越多的国家卷入其中,国无宁日。战争到中后期,宋、鲁、巴等国相继被灭,十几个国家只剩下了秦、楚、齐、燕、赵、魏、韩,统称战国七雄,这七个国家没有一个是势单力薄的小国,战争也从没有间断过。

为了在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诸侯开启了对国内政策的改革

为拉拢人才,诸侯们礼贤下士,广招贤才,励精图治,此时各国人才济济,变法也随之而来。楚国任用吴起变法,国势颇振,称雄江南。秦国商鞅变法,改变了田地制度,使得秦国经济飞速发展。其他诸侯见状也纷纷开展变法。

各国变法皆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看着国内的盛况,诸侯们称霸天下的心蠢蠢欲动。公元前334年,魏惠王、齐威王订立了同盟条约,相互尊对方为王,之后,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 ,两年后,剩余各国也相继称王。周王的权力正式被架空。

由于各国君王对人才的重视,各类思想、学术得到空得发展。儒、法、道、墨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学术的发展使得各国的谋士数量也非常庞大。

为了使自己所效忠的国家能够在战争中生存下来,谋士们纷纷出使他国,以三寸不烂之舌为自己的君王寻求友好的邦交。最终形成了“合纵连横”的局面。

现如今的外交中有一句话,在利益面前,没有绝对的友谊,这话不管放在什么时候都是适用的。“邦无定交,土无定主”,《日知录集释》对战国时期外交关系的形容可谓是非常准确。

战争时期,战术和兵器决定了战争的胜利与否。在混乱的战争中,孙膑的《孙子兵法》流传盛广,这是军事理论发展的巅峰。直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这本兵书的记载的理论依旧无人能超越。

战争中最重要的就是兵器。在战国之前,战争中多使用的是石器和青铜器。此类武器的杀伤力自然没有铁器大,所以在战争的后期,铁的冶炼技术飞速发展。

谋士的出使不仅为其所属国带来友好的邦交消息,还使得各国之间的贸易得到发展。

战争固然是残酷的,但站在后世人的角度上看,正是因为这场持续百年的战争,使得中国社会从奴隶制正式进入了封建社会。

三、日本战国时代

足利幕府创建于1336年,在幕府创建初期内部矛盾就一直非常严重。为了争权夺势兄弟相残的戏码频出,到1467年,幕府内部再次因继承问题出现内乱,从此爆发了应仁之乱。

应仁之乱后幕府威信受到重挫,但是幕府从未放弃稳定局势的决心,之后几任将军试图重振幕府威信,但是所有措施都在公卿们的饮酒作乐声中消失殆尽。此后,各地大名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幕府在长期的战争中消耗了大量的钱财,此时国库空虚,面对着各地大名的起义已无力镇压,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幕府的势力一点点被架空,然后被地方大名蚕食。

足利幕府在后期出现许多腐败的问题,各地因战争已千疮百孔,而公卿们却还在大兴土木,营造别墅银阁寺,饮酒作乐,使得许多为其卖命的将军不满,此时又有地方大名揭竿起义,将军们也不再为幕府效力,直接将自己的属地占为已有,足利幕府分裂成了几十个小国家,日本战国时代就此展开。

与中国战国时代同样的是,混乱的时代枭雄频出,日本的第一军法家武田信玄,越后之龙上杉谦信等均为此时的人才。

大名广招人才,文学艺术不再是贵族的私人用品,出现了世俗化倾向,社会上更是出现了思想解放的一些特征,这使得农奴地主关系直接遭到破坏。

16世纪日本与国外已经有了初步的接触,欧洲的火枪传入日本。在战争中,火枪的威名如雷贯耳,这迫使日本的战争从冷兵器转向了热武器。

但是火枪是从欧洲传入的,当时日本国内的生产力还无法建出火枪,大名们为了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就必须得加强与欧洲的贸易交流,这就使得日本的政治形态受欧洲影响开始向近代转型。

与中国战国时代不同的是,中国的战国时代名称来源于战国之后西汉末年刘向所编著的《战国策》,而日本战国时代的名称则是日本大名武田信玄在当时制定的分国法中所提到的“天下战国之上”。因此,生活在当时的日本人们已经有了“如今是战国”的认知。

直到16世纪,丰臣秀吉统一了天下,日本战国时代才正式结束。(也有说法认为德川家族消灭丰臣氏是结束的标志)

四、结语

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两个战国时代中,我们都看到了进步,但是战争的残酷毋庸置疑,百姓流离失所,环境被大肆破坏。虽然从中日的战国时代来看,国家内部矛盾激化导致的战争不可避免。但是不论什么时候,这都是一个国家的内政,不应受到别国的干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日本   中国   封地   火枪   幕府   诸侯   战国   大名   千年   战争   三国时期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