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英雄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他的丰功伟绩永垂青史

戚继光是明朝著名军事家、卓越的抗倭将领,是中华历史上备受敬仰的民族英雄。他不仅武功高强,而且精通兵法,不仅擅长打仗,而且通晓诗词。他在练兵和指挥作战之余,还撰写了《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这两部实战经验小册子—现代学者只要想把明朝军事研究透彻,无论如何都绕不开戚继光留给我们的这两部著作。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抗倭名将,他南方抗击倭寇,北方抵御少数民族,修城筑台,发明改进兵器,创新阵法,治军练兵等等,实战经验丰富,军事理论造诣深厚,建立了光耀千秋的不朽功业。

同时,戚继光有意识地著书立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明朝中叶,名将辈出,可是论带兵之严整,论练兵之实效,论冲锋之勇猛,论守御之坚固,论军威之雄壮,论声名之响亮,唯有戚继光一人而已。戚继光十多岁时曾写就一首《韬钤深处》诗:“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可知从那时起,他便有了平定海疆的壮志豪情,而观其一生,也确确实实完美地实践了这句话。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朱元璋起兵抗元。戚祥加入抗元义军,投奔到朱元璋麾下。戚祥任劳任怨,冲锋在前,从一名普通小兵渐渐升为“百户”。明朝建立后,定都南京。此后二十余年间,明朝将士仍在南征北战,一方面要降服各地的割据政权,另一方面更要剿灭元朝的残余势力。1381年冬天,明朝大军远征云南,攻打镇守云南的元朝梁王政权。这次远征以梁王自杀、明军胜利而结束,但不幸的是,戚祥中箭牺牲了。戚祥阵亡的消息传到南京,朱元璋甚是惋惜,将戚祥的儿子戚斌封为“明威将军”。戚祥生前只是百户,相当于六品官,而明威将军则相当于四品官。不仅如此,戚斌还拥有了一个世袭的军官职位——“登州卫指挥佥事”。

所谓“登州卫”,就是设立在山东登州的卫戍区。该卫戍区长期驻扎着五千名世袭的军兵,最高长官叫做“指挥使”。指挥使有一个副手,叫做“指挥同知”。指挥同知下面又有一批“指挥佥事”,再下面依次还有“千户”“百户”“镇抚”“总旗”“小旗”“哨官”“队长”等军官。所以,“登州卫指挥佥事”就是登州卫戍区的高级军官。从戚斌这一代开始,此后每一代戚家子孙中,都会有一个人继承这个职位。戚继光的父亲名叫戚景通,在公元1554年将官职传给戚继光。那一年,戚继光年仅十六岁。按明朝中叶的军队编制,普通士兵在训练或作战中表现突出,才可以一级级晋升,从一名小兵升迁到高级军官,至少要花十年光景。戚继光的起点很高,但并不能确保他一定能成为名将。真正帮助和鞭策戚继光奋勇前行的关键人物,其实是他的父亲戚景通。

戚景通,字世显,《明史》无传,也没有墓志铭传世,据《蓬莱县志》记载,戚景通先是接伯父戚宣的班,做了登州卫指挥佥事,此后考中武举,被派到江南征收粮草。到了中年,戚景通被派去修筑黄河大堤。在晚年,戚景通又调防北京,去神机营任职。戚景通做军官几十年,品格高尚,既勤奋又清廉,自我要求严格。他在江南征收粮草时,曾发现官吏们攫取灰色收入的两条渠道。

一条渠道叫“羡余”,另一条渠道叫“鬻筹”。所谓“羡余”,就是超额征收的赋税。比如,朝廷规定当地百姓每人每年要交五斗粮食,而负责征税的官吏却让百姓交六斗粮食,多收上来的那一斗,拿出一些进贡给上级,剩下的就纳入小金库。至于“鬻筹”,就是每年在征收粮草之前,仓官都会刻印一大批木牌子,卖给那些有钱的富户。这些富户缴纳粮草时,顺手也把木牌交上去,谁交的木牌多,谁就能少交或不交粮草。

戚景通秉性刚正,一到任就搞改革,严令禁止羡余和鬻筹。他怒言:“戚某岂能任由硕鼠猖獗!”到年底查考政绩时,戚景通竟没有完成征收任务——官吏们得不到好处,暗中给戚景通使绊子。明朝规定,官员完不成任务,就得自己掏腰包“赔补”。戚景通是清官,无力赔补。部下张千户偷偷上门,送去三百两银子,戚景通婉言谢绝:“我要是收了银子,就属于贪污,我宁可受处分,也不能贪污。”幸亏一个上司查明缘由,免除了戚景通的处分。

当时有一员将领,名叫戚勋,刚到江南上任,人单势孤,想跟戚景通结成同盟,说道:“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何不认作同宗呢?”戚景通却不领情:“您的先祖姓戚,我的先祖却姓倪。”再后来,戚景通升任“大宁都司”,到北方边境驻防。边将缺人,朝廷让戚景通推荐人才,戚景通推荐了一个名叫安荣可的胡人,使其迅速升迁。安荣可当然感激,在戚景通过生日的时候送了一百两银子。戚景通拒不接受,正色说道:“我推荐你,是因为你有才有德。如今你送钱给我,说明你德行有亏,说明我看错了人。”这让安荣可很是羞愧。

戚继光的作战思想,是在继承前人作战理论精华的基础上,结合时代需要,总结自身作战实践经验而形成的。它不仅在当时为巩固边海防、维护国家安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从理论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作战思想的宝库。尤其是其立足于冷兵器与火器并用时代所提出的一些新的作战原则和方法,为前人所从未发,具有开先河的重大意义,对后世影响深远。我们当今研究信息化作战,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营养,得到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到嘉靖四十五年间,戚家军转战浙江、福建、广东多地,与倭寇发生大小战斗八十多次,诸如台州之战、林墩之战、兴化之战、仙游之战等等,每次都近乎全歼敌军,而己方最大一次伤亡仅六十九人,真可谓以一当百,势如破竹。这样耀眼的战绩,放之于历史长河中,恐怕都是极为少见的。在戚继光等人的不懈努力下,到了明穆宗隆庆元年,侵扰中国沿海数十年的倭患终于被平息。戚继光没有辜负他少年时“但愿海波平”的志向,海上强盗再也不敢掀起波澜。

但是,戚继光的征战岁月并没有结束。平息倭患之后,朝廷派遣戚继光前往北方蓟州一带,训练士卒,防御鞑靼,总督蓟州军务。在此期间,戚继光修缮了边境两千多里的长城,加筑了他所独创的空心敌台,大大完善了防御工事。在他的镇守之下,明军打退了鞑靼的多次进犯,北方边境固若金汤。他也因功被朝廷授予太子太保头衔。然而,立下如此功勋的戚继光也未能逃脱朝中的谗言迫害,尤其是在一直支持他的内阁首辅张居正辞世后,戚继光竟被朝廷一贬再贬。面对官场的凉薄,一贯看淡荣辱名利的戚继光决意称病辞官。他回到了家乡蓬莱,他要落叶归根。

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抗倭名将,他南方抗击倭寇,北方抵御少数民族,修城筑台,发明改进兵器,创新阵法,治军练兵等等,实战经验丰富,军事理论造诣深厚,建立了光耀千秋的不朽功业。同时,戚继光有意识地著书立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梳理他的读书思想,就可以发现,在爱国主义思想的激励下,不断提高理论知识和实践水平,戚继光能够在那样的历史条件下取得如此成就实在是有其历史必然性。戚继光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求实创新的读书理念与成功经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非常宝贵的组成部分,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也仍然有其生命力,具有可资借鉴的现实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永垂青史   卫戍区   明朝   木牌   丰功伟绩   粮草   倭寇   作战   海波   朝廷   名将   军官   思想   英雄   戚继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