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宋、明的宰相制度

最近在看《绍宋》,对宋朝的官制比较感兴趣,试着梳理一下,仅供娱乐。

北宋沿袭唐制,中央朝廷大体上还是保留了三省六部制的架构,但经历过晚唐和五代十国的军事、思想冲击,贞观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基本已经不符合当时的需要,因此,北宋的三省六部制实质上已经不同于唐朝。

北宋国祚来自于后周。公元960年,后周都检点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篡夺了后周江山,改国号为宋。这个立国过程和之前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立国基本一致,都是武将篡夺前朝江山。

因此,赵匡胤对于手下大将的猜忌心与提防心是高度紧绷的,当了皇帝以后整日冥思苦想的就是如何防止“黄袍加身”的事件发生在自己子孙头上。由此,赵匡胤在官制设置上进行了创新改造。

除了“杯酒释兵权”外,赵匡胤并没有设置丞相职位,相应职权分散到中书门下省(东府)和枢密院(西府)上,官职名称叫参知政事、枢密使。东府正宰相官名为“同中书门下平章政事”,副宰相官名为参知政事,坐镇政事堂,可以名正言顺发布政令。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就曾出任过同中书门下平章政事,开启了著名的熙宁变法,可以最终以失败告终。

在西府,设置枢密使、枢密副使,主管军事决策事务,但总体来说,西府位阶要低于东府。

无论是东府还是西府,都向皇帝报告,接受皇帝的诏令。虽然东西二府可以封驳皇帝的诏令,但一般情况下宰执不会如此让皇帝下不来台,而是采取请请辞的形式来劝谏皇帝收回成命。

所以我们会在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看到,大臣们经常用请辞的方式来“要挟”皇帝,而皇帝一般情况下不会允准,除非确实两看相厌,皇帝也会通过逼迫大臣请辞的方式来推行自己的政令。

宋朝官制非常复杂、臃肿,除了东西二府外,还有六部九卿,各种差使非常多,唐代权力较重的尚书、侍郎,到了宋朝慢慢被经略使、安抚使、制置使等官职取代,而且很多官职都加“权知”二字,意思是这是临时差使,办完了皇帝就会收回来。知州、知府、知县,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众所周知的包青天官职其实是“权知开封府尹”,就是临时管理一下开封府,实际上包拯担任开封府尹只有一年多的时间。因为开封府尹位置非常关键、重要,宋朝一般是让皇太子或者皇室担任这一职务。比如宋太宗赵光义就在太祖朝担任过开封府尹,也为其发动“烛光斧影”事变提供了便利。

随着宋朝官职越来越多,名誉官和事务官的日渐分离,冗官现象十分严重,给财政带来了巨大负担,后期也曾改革,但大多不了了之,而随着北边游牧民族南侵,宋朝接连受到辽、金、蒙古的侵略,终于失去了统治地位。

后面的元朝和明初,也基本沿袭了宋制,维持了宰相制度。但明太祖处置了胡惟庸案后,决定废除宰相制,实行内阁制,将权力更加集中到皇帝手中,并留下两条遗嘱,一是禁止宦官干政,二是禁止恢复宰相制度。

可惜,朱元璋死后,子孙不孝,这两条遗诏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有明一朝,知名的大太监把持朝政就有好几个,比如王振、刘瑾、汪直、曹吉祥、冯宝、魏忠贤、王承恩等,都曾权倾朝野、显赫一时,甚至皇帝都在其掌控之下。

至于宰相制度,虽然没有明面上恢复,但中后期的内阁首辅实质上已经行使了宰相的职权,在某种程度上,内阁首辅的权限还要超越宋朝的参知政事,明太祖朱元璋的一片苦心都被子孙糟蹋了。

由此观之,无论是秦以来的丞相制,还是明以后的内阁制,本质上都是皇帝治理天下的模式选择,有其历史特色以及现实考虑,至于到底是君权、相权相互制衡好,还是君权大于相权更好,取决于皇帝本人的英明程度以及宰相的专业能力。

当然,好的制度有利于充分发挥君权集中和相权制衡各自的优势,避免一方独大造成可能的权力滥用或者权力真空,影响帝国统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宰相   府尹   君权   后周   官制   政事   宋朝   北宋   官职   皇帝   制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