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探讨:明朝时期,楚藩与宗藩形象的特征是什么?

#历史开讲#

古代史探讨:明朝时期,楚藩与宗藩形象的特征是什么?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形象实践活动与很多其他实践活动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其他实践活动往往能给主体带来直接的物质利益或经济利益,使人们很容易看到其重要性;形象实践活动,所塑造的组织形象或个体形象,其产生的效益一般是间接的、潜在的。正因如此,人们往往对形象塑造缺乏自我意识。”

形象崩塌所导致的恶果

愍王朱显榕并没有意识到作为一位藩王拥有良好的形象所带来的重要影响。形象的崩塌往往比形象的建构来得容易。愍王朱显榕被世子英燿杀死,英燿成为明代历史上首位被除名宗谱的宗室。楚王朱华奎被质疑非恭王所出,引发楚藩怀疑王室正统血脉,而朝廷的判决又不足以使他们信服。楚藩强烈不满,并因此杀害朝廷命官,受到了严厉的处置。

自从“英燿弑父案”和“伪王案”发生后,楚藩便给朝廷了留下恶宗、悍宗的印象,地方官员普遍认为楚藩轻浮躁急,又混乱好斗,不好治理。再加上楚藩与皇室的血缘之情愈发淡薄,楚藩受到的赏赐日益减少。

楚王朱华奎(第九代)甚至依靠给朝廷捐献银两拉拢与皇室的关系,谋求楚藩发展。万历三十年(1605),楚王朱华奎“奏进献助工银一万九百三十六两。”帮助神宗建造宫殿,意图拉近与皇帝的关系。明代楚藩是复杂的综合体,既有劳心劳力,功德深厚的贤王,又不缺抢夺民业、敲骨吸髓的恶霸,尽管楚藩的形象形形色色,但仍表现出一定的特征。

楚藩形象的阶段性特征

自正德年间始,楚藩违法乱纪之事就日渐增多,其形象逐渐异化。笔者发现洪武朝至正德朝,嘉靖朝至崇祯朝两个阶段,楚藩形象迥异。从洪武朝至正德朝,昭王到端王,楚王基本上无过错纠纷,虽然偶尔有一小错,皇帝也信任楚王,不予计较,其口碑在宗藩之中处于上游。但从嘉靖朝至崇祯朝,关于楚王的不法事件就有4次,楚愍王开始更是接二连三地犯下大错。

由于明初藩王军事实力过强,导致地方权力过大,明朝皇帝即位后逐渐收回了藩王的军政大权,但仍十分忌惮藩王觊觎军权。宣德五年(1430),平江伯瑄密奏楚府“四五十年之间生齿繁育,粮饷充积,造船以千计,买马以万数。兵强国富,他藩莫及。而卫所之官多结为姻亲,枝连蔓引,小人乘时,或有异图,实难制驭。”

庄王朱孟烷(第二代)知晓后立即上交两护卫,免除宣宗怀疑。但愍王朱显榕(第七代)居然糊涂到被仪宾沈宝引诱设水戏,无疑是犯了君王大忌。他昏庸无能又贪婪残酷,惹得民生哀怨,最终落了个“身弑子灭”的下场。在愍王狎昵群小,偏心同宗之类错误的管理方式下,楚藩作恶亦不绝如缕。这一时期正是世宗理政时期。

从嘉靖朝开始,楚藩就无法无天,行恶杀人,史不绝书。万历年间楚藩违法乱纪更是数见不鲜。因此,笔者认为嘉靖朝是明代楚藩形象转变的分水岭,楚藩形象以此为界表现出了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楚藩形象的双面化特征

楚藩所呈现的双面化形象,与人性和当时所面临的环境、政策密切相关。楚王朱桢虽然多次征战沙场,但也有不体察军情,不体恤百姓的时候。

洪武三十年(1397)楚王朱桢和湘王朱柏发兵征伐古州蛮,楚王朱桢派遣千户周逊申请增加军饷,此举令朱元璋十分不满,认为他能力不足,靡费军粮,有负朝廷所托,不堪安民大任:“往者诸将东征西讨,朝廷何尝运粮随军,今尔率兵止在一隅,欲请粮三十万石,岂不可愧?

况三十万粮储在靖州者,欲备铜鼓立卫,五开缺食,不可轻费也。尔兄弟计所统军已不下十万,尚未能剿除蛮寇,九月间当别遣总兵官发京师大军进讨。尔兄弟在军中当肃部伍,不许分营,比大军未至,苟有才谋,立功名,先除群蛮以安民,岂不伟哉!”

楚王朱桢虽然在地方上关心平民,但也有纵容随从恣肆犯法的时候,永乐六年(1408)夏六月,楚王朱桢内使李贵、百户卞旺等人破坏法度,有损民生,史载:“楚王桢遣内使李贵、百户卞旺等往云南市马,而贵等恣肆犯法,有司执送京师。桢遣仪宾映琇奏云:己不明,不能择人,而使丐恩宥之。上曰:法度祖宗所建,朕安得私。赐书让王并还贵等,令王自治之”。

此外,武冈王朱显槐在发现兄长遇害时积极施以援手,关心宗室的教育请求设立宗学。但是在权力面前,他和通城王相互攻讦。为了得到更长时限的摄管府事权,他不惜毒害恭王,但此说是否为实,还有待考证。

楚藩多面化的事例还有很多,笔者不想过多列举。但笔者发现关于楚藩正面的书写多存在于地方史料或楚藩后人对楚藩的评价中,而关于楚藩负面的书写则存在于官方史料,如《明史》、《明实录》之中。那么是否存在地方或者楚藩后代对楚藩有溢美之词呢?因年代久远,且笔者能力有限,目前还无法对此加以考证,希望以后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相关研究。

楚藩与宗藩共有的特征

楚藩的形象,尤其是负面形象在明代宗藩中堪称鼎鼎大名,但是这并非是楚藩一藩独有,可悲的是,这恰恰是有明一代,各大宗藩所共有的特征。其一,明代宗藩之中,除了楚王朱桢被誉为贤王,其他宗藩之间也出贤能之士。

如蜀献王朱椿乐善好施,约束子弟,积极参与地方治理,明成祖对蜀王朱椿评价颇高:蜀王生性惇厚慈祥,孝顺至亲友爱手足,知礼守法,表里如一。喜欢听士大夫讲长议论,有时甚至为此停留至夜晚时分,也不忍离去。

蜀王还潜心儒术、涉猎佛老思想,爱好文学:“喜扶植名教,遇古书可以表范厚俗者,刊印以惠后学,大书‘忠孝惟藩’四字于燕居之所以自励。太祖皇帝尝称椿曰:‘蜀秀才’盖宗室为最贤”蜀王朱椿被朱元璋称为宗藩中最为贤能之人,可见其与贤王楚王朱桢如出一辙,都谨礼守法,孝友仁厚。

明代宗藩频出文人雅士,如宁王朱权,周宪王朱有墩等,他们拥有极高的文学造诣。在诗词文赋、科学技术、戏曲音律方面,明代宗藩都颇有建树。值得一提的是,明代的宗藩刻书事业。

明代宗藩刻书成果硕果累累,如宁藩、周藩、代藩、吉藩都留下了大批品质精良,不可多得的文献。如上所述,贤良方正、孝顺至亲、好古敏求皆是明代宗藩共有的特性,宗藩的这些正面形象在地方、在明代历史上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其二,明代宗藩热衷于侵占良田,欺压良善。如弘治八年(1495)晋府宁化王朱钟鈵经常强抢民女,心情稍有不加便对周围之人动辄打骂,有的被砍手捶足,有的被泥土活埋,前前后后一共杀害了六、七人。弘治九年(1496),周王府世子朱安潢“擅收庄田,占有校尉、军匠、庖丁诸役,夺人第宅以张酒肆,夺人茔地以种禾黍,执富民、妓女索其财物。”

明代各宗藩内斗频繁,街谈巷议,影响甚坏。天顺年间,“褒城王范堮想要借用韩府隙地,不得,就诬告韩王数出府,行酗酒、荒淫等诸多不法之事。宗藩都挥金如土,生活奢靡。朱元璋就曾呵斥过秦王樉(1356-1395),秦府过于华贵。

“于苑中开挑水池。地本沙土,不能蓄水,療水漫流,暂时积满,不久即便干涸。著令军士用桩板墁底,周匝以砖砌之。离城二十余里,于铲河内取涂泥铺上,挑水养鱼。殊不知其地本是沙土,虽把涂泥做成池底,终久渗漏,如何盛得水住?这不是十分至愚?又于池上建立亭子,不恤军士,只做囚徒一般役使,以至天怒,雷击碎了亭子,鱼皆飞去。”

由此可知,明代各宗藩的形象与楚藩形象相同,大都不知礼义,违法犯罪。各藩府也相继出现了才华横溢的宗藩。因此,楚藩形象并不是个例,而是明代宗藩所拥有的共性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0

标签:至正   明朝   特征   形象   宗室   古代史   楚王   嘉靖   朝廷   明代   笔者   时期   地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