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最大的错,就是不懂得及时放手

公元659年,当长孙无忌颤颤巍巍的把一条白娟抛上房梁的时候,不知道能不能想起自己当年的意气风发。


时间拉回到十几年前,在太宗李世民说出要封晋王李治为太子后,紧接着对站在一旁的李治说:还不快谢谢你舅舅,是他许了你的太子之位。此时还一脸稚嫩的李治立即向长孙无忌跪地叩首。



长孙无忌,字辅机,是李世民发妻的哥哥,唐朝建立前期,就跟着李世民,成为其心腹谋臣,并且在后来的玄武门之变也是立下了大功。


在太宗李世民继位后,被封为宰相,并且属于历史上有名的“凌霄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可以说在李世民时期长孙无忌已经非常有权势了。


公元642年,太宗李世民培养了十几年的太子李承乾,因为谋逆被废。此时按照继承顺序来讲的话,太子之位理所应当的应该被太宗次子魏王李泰接任。


但是这个提议遭到了以长孙无忌为首的老臣们的强烈反对,选择支持晋王李治。和李治一样,李泰也是长孙无忌的亲外甥,可是为什么却遭到长孙无忌的反对呢?



李承乾在被宣布成为太子之后,太宗李世民完全是把他当做下一个皇帝来培养,以长孙无忌为首的一些老臣们前期都是在辅佐李承乾的。


后来李承乾被废,很大原因是由于魏王李泰,两个人明争暗斗了很多年。


可想而知,前期辅佐李承乾的老臣们肯定是不愿意看到魏王李泰继位的,因为李泰继位肯定没有这些人的好果子吃。


魏王李泰和太子争斗了这么多年中,身边已经有了一大批跟随者,可以说围绕着李泰身边的势力集团已经形成。


俗话说“”一个萝卜一个坑”,假如李泰被封了太子,前期辅佐李承乾的老臣们再来投奔,效果已经大打折扣。


而晋王李治和李泰相比,那就是一贫如洗,可以说身边根本没什么人。


大臣们就是用脚选择也会知道,跟着李治这样的人创业,如果成功了,肯定会收获颇丰。


这就李治和李泰这两个人的性格有关系了。


魏王李泰可以说非常强势,具有自己的一套处世哲学和理念。但是他犯下一个大错,因为急于树立自己的个人威信,经常在一些事情上和一些功勋老臣叫板。这也让一些老臣们直犯嘀咕,还没当上太子就这样,当上皇帝还得了。


而晋王李治就不一样了,李治本身年纪小,且性格柔弱,这样的人当上皇帝之后,可以说比较容易掌控。


在这个关键时刻,李泰犯了一个大错,他为了让李治退出竞争,曾恐吓李治:你素来和李元昌交好,如今他因为谋逆已经伏法,你难道想走他的老路吗?


这句话吓的李治整天哭丧着脸,李世民知道后,才意识到手底下大臣说的一句话:李泰即位后,定然不会放过李治。


而且早年和废太子李承乾竞争时,就已经暴露了李泰夺嫡的野心。如果真的立他为太子,那就意味着,对他前期在和李承乾竞争时,使用一些手段的肯定。


“夺嫡”是经历过“玄武门之变”的李世民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他不能助长这种风气。


终于李治被立为太子,公元649年,太子李治在太宗李世民去世后,继承皇位。



果不其然,长孙无忌和盟友褚遂良作为李世民留下的顾命大臣,来辅佐高宗李治。


一开始一切都和想象中的一样美好,长孙无忌果然拿到了理想中的权利,朝廷大事的处理,一切无不经过他手。


同时长孙无忌借有名的“房遗爱谋反案”,把一帮和自己政见不合的人,一举打入了万劫不复之地,也达到了权利的高峰。



时间一长,逐渐长大的唐高宗也发现自己做很多事都有心无力,一件小事都会受到多方多方掣肘,这些事情和人的背后都指向一个人,那就是自己的舅舅长孙无忌。


“侧卧之榻,岂容他人酣睡”,所以唐高宗李治务必会收回自己放出去的权利,如果说李治一个人不行的话,那么他的好搭档武则天会助他一臂之力。


高宗李治和武则天两个人联手,在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这件事上,对长孙无忌集团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并且在此过程中扶植自己的亲信,一把夺回了自己应有的权利。


连长孙无忌本人,也落了一个被赐死的悲惨结局,于是就有了开头的那一幕。


可以说长孙无忌的错误并不是说获得了过多的权力,而是在于他没有及时把这些权力归还给李治。


悲哀的是,他把暂时由他保管的东西,误以为是他自己的了。


人生有两条真谛,一条叫该出手时就出手,另一条叫该放手时就放手。


我是@东湖说文史,分享时光里的故事,触摸历史,让我们一起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6

标签:长孙   老臣   大臣   舅舅   太子   公元   皇帝   权利   身边   竞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