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遗忘的伟大政治家

#历史开讲#

昔有秦始皇结束了多年的纷战统一了中国,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汉武帝文治武功,开启汉朝盛世;唐宗宋祖,留名青史,受人赞誉。却独独忘了这个满怀遗憾的伟大政治家——北周武帝宇文邕。

他这一生似乎就是为了政治而生,使命就是为了国家统一,就像他的父亲曾经说,只有他的这个儿子才能完成他的志向,似乎就暗示了他的人生轨迹注定如此。


北周武帝宇文邕(543-578),西魏大统九年生于同州(今渭南市大荔县),鲜卑人,周文王宇文泰(西魏权臣)的第四个儿子,北周开国皇帝宇文觉,第二代皇帝宇文毓的弟弟,而宇文邕正是南北朝北周时的第三代皇帝。

北魏分裂

说北周还要从北魏开始,北魏是南北朝时期的北朝第一王朝(386-534)。鲜卑拓跋氏所建立,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时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巩固了中央政权,使得社会相对安定,但是也为后来北魏分裂埋下了祸患,激化了社会矛盾。使得北魏在孝文帝后期由盛转衰,其中后期的523年六镇之乱就使得北魏政权奄奄一息。河阴之变的长时期里北魏政权走马灯似的变换,直到543年高欢立元善见做皇帝,即孝静帝,迁都于邺,史称西魏。第二年,宇文泰与不忍高欢擅权投奔他的元修(孝武帝)生出嫌隙,于是宇文泰毒死了元修,新立元宝炬为皇帝,建都长安,史称西魏。北魏就此真正意义上的变成了东魏西魏,对于一个皇帝都无法掌权的国家,想要长期生存下去是几乎没有可能的,正如东魏西魏的历史很短暂一样。在五千年的中华历史之中显得不值一提,却又不可分割。

北周北齐建立


550年,高欢的儿子高洋接受了东魏皇帝的禅让,建立了北齐,七年之后,宇文觉接受了西魏皇帝的禅让建立了北周。自此开启了北周的历史,也就是这个时候,他追封自己的父亲宇文泰为周文王。虽说宇文觉是北周的开国皇帝,但是他并没有实权,他只不过是权臣宇文护的一个傀儡皇帝罢了。而宇文护是宇文觉的堂兄在556年宇文泰离开人间的时候,曾经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宇文护,而宇文泰万万没想到的是,就是他托付的这个人亲手杀了他的两个儿子。

说到这里,就很困惑宇文护为什么不自己当皇帝呢,其实历史上很多人都是实际掌权者,但是却并没有自己当皇帝,是因为自古以来都讲究一个名正言顺,如果篡位的话,是大逆不道的,另外宇文泰虽然去世了,但是余威不减,而且还有很多忠实的部下。而且宇文护本来就不是宇文泰挑选的第一辅佐大臣。作为宇文家族的后代,宇文觉并不甘心作为一个傀儡皇帝,为了从宇文护手中夺权,与宇文护发生了冲突。可惜不敌宇文护的根基深厚,最终被宇文护杀了,年仅十六岁。之后又立宇文毓为帝,由于宇文毓也不想做一个傀儡皇帝,所以两年后又毒死了宇文毓。

宇文邕继位

560年宇文护立自己的第四个堂弟宇文邕为皇帝,也就是北周武帝,也就是他开启了北周最鼎盛的时期。传说宇文泰曾经说“成吾志者,此儿也。”周明帝(也就是武帝的哥哥)曾经感叹道“此人不言,言必有中。”都足以得知宇文邕并不是一个宵小之辈。宇文泰是西魏的权臣,所以宇文邕很小就涉足官场,据记载,宇文邕十六岁的时候,就担任了大司空,治御正,还被封为了鲁国公。另外宇文邕性格深沉,见识宏远,也一定程度上,为他之后政治才能的施展奠定了基础。

可是宇文护牢牢掌握着军政大权,这个十七八岁的新皇帝,该何去何从,又该如何实现自己的抱负与野心呢。他的做法与自己的两个哥哥,完全不同,他对于宇文护表现得十分尊敬,没有丝毫想要夺权的意思。在宇文护面前做一个让他满意的傀儡皇帝,或许正是见过实力不够情况下的反抗失败,和血的教训,让这个十七岁的皇帝比他的哥哥们更懂得隐忍。他表面上处处维护宇文护,就算是忠臣,反对了宇文护,他也护着自己的表哥。这种不是皇帝却胜似皇帝的感觉很容易满足一个人的虚荣心,麻痹了宇文护,可是谁又知道这场忍耐大戏一演就是十二年。

宇文邕的聪明之处在于他不仅仅会隐忍,做成掌权者喜欢的样子。他更懂得树立形象,在默默无闻之中赢取民心。在没有对宇文护采取行动的时候,他并没有闲着,这个新皇帝大力发展中国传统儒学,将儒学视为国家的根本,重视社会风气的建设。而儒学的深入人心,也使得他不断收拢了人心。对于礼他不仅仅对百姓官员这样要求,自己也身体力行。564年宇文护的母亲从北齐回到北周,宇文护母子相互分离三十五年,宇文邕一见到她,他就无比恭敬,十分尊重,尽尽晚辈的孝顺。《资治通鉴》中写“阎氏会到北周,满朝欢庆,周主为之大赦。凡所资奉,穷极华盛。每四时伏腊,周主率诸亲戚行家人之礼,称觞上寿。”也许他明白隐忍的大戏只有做了全套才有可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如果说刚做皇帝的他,并不知道如何处理军国大事的话,那在那段不为人知的时间里,他都在积蓄自己的实力。刚刚登基的周武帝,就设立了三老,所谓三老就是德高望重的人作为三老。也就是有学识者的代表。皇帝可以向三老询问军国大事,三老给予回答。这一现象不仅展示了周武帝对于人才的尊敬,向士人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也可以在此期间学到更多的理论知识和处事经验。也在大力的培养自己的心腹,即使没有真正的掌握政权,却也可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智慧与实力。


宇文护背约伐齐

前面写到北齐还母,对于宇文护而言,母亲回来了,伐齐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其实本来宇文护和北齐约好了,只要送还自己的母亲就不开战的,可是之前又和突厥商量好了一起攻打北齐的。在思量之下还是决定了伐齐。其实当时北齐的实力与北周相差不多,但是北周想要战胜北齐是没有把握的,前期的时候北周是弱于北齐的,北周士兵因为担心冬天的的时候北齐士兵从结冰的冰面从东边打过来,还在边界地区凿冰块,以此来防御。

564年宇文护决定出兵攻打北齐,联合突厥,周武帝宇文邕大力支持,于武帝而言胜利了是梦想的更进一步,可是失败了又或许是一次转机,不知道的是,这位如此有耐力的皇帝,会不会更加希望是自己亲手打败的北齐。我猜他是希望战争胜利的,可是宇文护并没有胜利,对于本就不强大的北周,战后还损失惨重,似乎一朵乌云笼罩住了宇文邕。背约伐齐,而且还失败了,当满朝文武百官对宇文护满是责怪的时候,这个心痛的皇帝却什么也没说。可是在这个宇文护受挫的情况下,他应该做出行动啊,可是他什么也没做。或许对于这个充满理想的皇帝来说,刚刚经历重创的国家在现在夺权还不是时候,政权无法承受,人民也经历不起动荡。或许是想要保存国力,减少对百姓的伤害,所以他用了最简单,也最危险的办法夺权。


武帝夺权

历史的拐点总是出乎意料,和平之下国家尚且需要居安思危,就像俗话说的好,不出意外就是要出意外了。572年宇文护例行入宫,二十四史中说,是宇文护出巡同州,回来复命。拜见皇帝后,又要去拜见太后,也就是宇文邕的母亲。宇文邕就满心忧愁的说:“太后年事已高,却酷爱喝酒,每逢大醉就喜怒无常,这未免对身体造成伤害。朕虽然多次劝谏,太后却不肯听。兄长去了,还望多多劝劝太后。”接着又拿出了酒诰,交给宇文护,让他读给太后听。虽然宇文邕是皇帝,太后的亲儿子,但是太后每次见宇文护和宇文邕的时候,都让宇文护落座,而宇文邕则站在一旁。见到了太后,宇文护就开始诵读酒诰,据说酒诰的字写的非常小。至于宇文护全神贯注的的阅读,丝毫没有觉察到危机的来临。机会难得,宇文邕悄悄走到宇文护的身后,拿出玉珽狠狠的向自己的堂哥,也是自己恨了那么多年的权臣砸去。这一击必须致命,否则就后患无穷,为了保险起见,宇文邕命令自己的宦官何泉用剑刺死他,据说何泉害怕,没有杀死宇文护,而是宇文直一击致命的。

为啥是宇文直呢,他不是宇文护的部下吗,其实也就是同年572年天和七年,宇文护和宇文直之间因为五年前攻打南方的陈而出现隔阂,因为战争的失败,宇文直被宇文护罢免了。宇文直就一直耿耿于怀,虽说被免官了,但是作为皇亲国戚而且是宇文邕的同母弟弟,宇文直还是可以经常见到宇文邕的,所以他就经常在宇文邕的耳边吹耳旁风,都已经十二年了,宇文护内部阵营也开始分化,所以宇文邕和心腹密谋之下展开了行动。


武帝亲政

历史是眷顾努力的人的,宇文护死了,这个隐忍了十二年的皇帝,总算是扬眉吐气了,他要开始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了。可是成功之路从来都不是平坦的,就在正式掌权的的第一年,这个皇帝就遇上了重大的蝗灾蝗虫祸害百姓的农田,人民无饭可吃,无税可交,又怎么能够使得国家富强呢。这个深知民心重要性的皇帝,明白只有百姓安定富足了,才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只有减轻赋税徭役,与民休息,才能让盛世如自己所望。所以武帝下令:自今正调以外,无望征发。为了发展农业他还重修了西汉时期的龙首渠,对于古代落后的自然经济,水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实直到现在龙首渠也发挥着巨大作用。

在各个方面都还不发达的古代,国家想要发展经济,最重要的就是劳动力了,只有从事生产劳动的人多了,各家各户自给自足了才有完成统一大业的可能。

于是武王大力释放奴隶,前后五次下令,使得奴隶成为自由民进行农业生产活动。提高了生产积极性。这一措施不仅缓和了社会矛盾,还使得贫困落后的北周经济得以巨大的发展。也正是由于经济的发展,所以也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灭佛运动。北周武帝灭佛也就成了,古代三大灭佛运动之一。灭佛并不容易,因为它关乎到国家的安定,作为一种宗教信仰,想要完全从百姓心中割去实在是太难了。可是武帝不得不这样做,佛教大行其道终究于统治不利。基于前车之鉴,武帝的改革前期相对温和,也比较彻底。武帝并没有直接下令摧毁所有的寺庙,而是从思想上开始碰撞,展开了两次全国性的大讨论。第一次的时候,有个还俗僧人叫卫元嵩,它上书武帝废除佛教,推崇道教。他这一上书,用了废除二字,如此的绝对,引发了许多高僧的反对,一时间场面混乱。但是武帝并没有颁布任何的诏令。第二次再次举行讨论,参加的人很多,这次讨论加入了儒家思想,所以全国范围内又引起了关于儒佛道三家的讨论。中间又经历了许多的曲折,最终是推行了儒教,废除了佛道。但是武帝并没有大量的摧毁寺庙,杀害僧人,而是让他们还俗,从事劳动生产。还设立了通道观,选任一些人研究佛道。这种并没有一棍子打死的处理方式,无疑缓和了社会矛盾。还俗了大量的人口,充当劳动力或者军人,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军事实力的增强。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

政治上任命尉迟迥为太师,柱国窦炽为太傅,大司空李穆为太保,也就是三公。三公的地位很高,但是权力三分,也在一定程度上互相牵制,利于政治稳定。军事上,重视军备,加强操练,甚至展开过阅兵活动,在他父亲宇文泰之前改革的基础之上改革府兵制对军制加以完善,更变府兵的隶属关系,直接隶属于皇帝,改变了由原来各地将领直接领导的局面,这无疑加强了皇权对军权的控制。还扩大了募兵的范围,这个时候的府兵制仍然是兵农分治的,直到隋朝的时候才完成了兵农合一。兵农分治有利于培养一批职业化的军人,但是军人士兵都是由百姓来养活的,无疑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另外在没有战争或者农忙时节浪费了大量的劳动力。但是这一系列的措施也无疑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为之后打败北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外关系上,其实在宇文邕还没有完全掌权的时候,他就大力拉拢南方的陈,和北边的突厥,他的皇后阿史那,就是突厥的公主。

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北周日趋强大,北齐后期的统治者大力推崇佛教,大兴寺庙佛像,挥霍了大量的钱财,百姓苦不堪言,统治者贪于享受。北周趁机伐齐,北周建德四年,就是575年,宇文邕宣读《伐齐诏》。这次伐齐,得到了北周士兵的支持,经过几个月的争夺,洛阳还没有被攻下来,偏偏在这个时候命运又同武帝开了个玩笑,武帝生病了,带着没有任何的结果,只好班师回朝。虽然最后撤兵了,但是武帝的亲征还有军事才能,征服了更多的人。战争虽然没有结果,但去了一次也并不是没有收获,至少给下一次进攻提供了更多的经验。第二年十月,武帝准备第二次伐齐,但是这一次却并没有得到很多将士的支持,因为去年才去过一次,今年又去,人们是渴望安逸的,哪怕偏居一隅。更何况第一次伐齐没有任何结果。但是最终武帝还是御驾亲征了,武帝想要的从来就不是一个战后更加破败的北齐,所以在攻打北齐的时候,他还下令,不得乱砍滥伐,破坏庄稼。


北魏重新统一

577年北齐后主被俘,北齐灭亡,他的伟业终于迈出了第一步,北魏得以重新统一。周武帝还将灭佛运动扩大到了北齐。这个时候大致是南方的陈与北方的北周以及突厥对峙而立。对于这个野心勃勃的的乱世皇帝来说,占领北周是远远不足够的,他的梦想从来就是统一全国。于是578年武帝率军亲征突厥,可是刚到半路上,身体突然不适,只好返回北周。


死亡来临

在战乱的年代里,人民都是渴望统一的,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位有可能带他们走向统一的皇帝,就这样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生命是无常的,我不知道这位伟大的政治家是不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心里充满了不甘与遗憾,却又对命中注定无能为力。眼看着希望的来临,却又给了他当头一棒,这位三十五岁年轻的皇帝回望自己的一生该是怎么样的心情呢,我们不得而知。有些人在面临死亡的时刻才会幡然醒悟,可是有些人在面临死亡的时候却无比的平静。他该是平静的,因为是他使得当时的北周实力空前强大,可是他又该如何平静呢。

我没有经历过死亡,但是我感受过死亡的力量,至少这一刻,我是可以懂得一点这位伟大政治家的无能为力的,太多时候人类面对很多事情都是无能为力的。或许人生就是因为多了一些遗憾和无能为力,经过历史的沉淀,才变得更加有韵味吧。

伟大的历史长河之中,留下了太大关于他的遗憾了。即使在生命的尽头,这位皇帝还是满心只有他的远大抱负。可惜历史已是过去,生命不可以重来,今人只能追忆感叹。历史总是如此,后人大多的只记得后来者的光辉,而他把所有的辉煌留给了时代,给自己留下了无尽的遗憾与苍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7

标签:西魏   北周   权臣   北齐   突厥   北魏   太后   政治家   宇文   皇帝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