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要臣死,可是臣不想死怎么办?历史上这几个“牛人”给了答案

文章篇幅较长,内容比较干。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民间有句话,叫作“阎王让你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除了表明人的死亡即时性,更是凸显了阎王身为地府掌权人的威严,可阎王这个人物,毕竟谁也没有见过,这句话更多的时候,只是相当于一个形容词。

在现实世界中,有一个可以被人见到,甚至能触摸到的人,可以直接掌控人的生死,这个人便是皇帝,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和形容阎王的那句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不过,皇帝毕竟是肉体凡胎,没有神力,他靠什么决定生死?皇权!皇权就是皇帝的神力,那么,“君要臣死”,臣就一定要死吗?有没有人得以逃过一劫的?

皇帝在古代,乃是至高无上的存在,所谓“君权神授”,古代的君王都称自己为“真龙天子”,标榜自己是经过神仙认证的,不仅如此,古代还有一套“君臣父子的体系”,这套体系从小就被不断的灌输进古人的脑海中,若有所违背,便会遭受指责。

君排第一位,在“君臣父子”的体系中,“君”本人,也就是皇帝,拥有独一无二的特权,当他想要赐死某位大臣的时候,臣子该如何反抗呢?和皇帝辩论吗?若是选择和皇帝辩论,那就得看那位臣子的智慧了。

乾隆时期的刘墉,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对象,他总是能从乾隆的怒气中,寻求到生存的机会,刘墉还有个外号,是乾隆给他起的,叫“刘罗锅”,而这个外号,也是他靠自己的智慧得来的。

有一次,刘墉、和珅两人陪着乾隆一起出去玩,和珅和乾隆两个人走得很快,刘墉老是跟不上,还表现得十分吃力,乾隆见此,便取笑刘墉是个罗锅,刘墉一听,当场就叩谢乾隆给他赐名。

乾隆都愣住了,这人怎么顺着杆子往上爬啊?和珅也在旁边,读懂了乾隆的心思,给乾隆出了几个主意为难刘墉,但刘墉都机智地解决了,这下子,连乾隆都被他的智慧折服了,心甘情愿地叫他“刘罗锅”。

不得不说,刘墉实在是非常聪明,有一次,他就面临着“君要臣死”的情况,乾隆让他去跳江自尽,按照正常的认知来说,皇帝都让你去死了,你要怎么活呢?但刘墉却没有直接认命,而是想了一个办法。

刘墉进宫面圣,乾隆看见他还好端端站着,岂不是把他的命令当成了耳旁风?于是,乾隆问道:“我不是让你跳江自尽吗?你怎么还不去?”

刘墉听此,连忙跪下,说自己已经跳过了,乾隆一听,才发现他浑身都湿漉漉的,看这情况煞有其事似的,怎么跳江了还回来了呢?乾隆打量着他,心里疑问满满,还没等他问话,刘墉便主动开口交代了事情经过。

他说道:“臣接到皇上的旨意,就跑到江边,直接跳了下去,但跳下去之后没多久,一个人就跑出来,说他是屈原,还骂了我一通,问我为什么跳江,他当年跳江是因为楚怀王昏庸,而当今的圣上是位明君,你不好好辅佐明君,跑到这里来跳什么江呢?”

乾隆一听,笑了,这番说辞话里话外无不在拍他的马屁,但他却觉得刘墉说得很对,再加上刘墉并没有犯什么大罪过,乾隆也没有什么理由,非要处死刘墉不可,这番说辞给了双方一个很好的台阶,然后这事就揭过去了。

除了刘墉能巧用计谋化解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乾隆皇帝本人其实并未起杀心,不然,任他一张嘴说出花来,也是于事无补,而历史上有位臣子,面对“君要臣死”的时候,他不仅不想死,还对着皇帝破口大骂。

这位“奇才”便是唐朝武则天的手下,一个叫郝象贤的臣子,在行刑前破口大骂,史书中也对此有所记载,《资治通鉴》里面写道:

象贤临刑,极口骂太后,发扬宫中隐恿,夺市人柴以击刑者;金吾兵共格杀之。

大意就是说郝象贤口不择言,该说的不该说的都说了,连武则天的私密事情都宣之于口了,这人也太猛了吧?

古时皇帝要杀人,有很多种方式,刑罚数不胜数,故而当皇帝赐死的时候,臣子还要说一句“谢主隆恩”,为什么不反抗?或者说为什么不敢口出怨言?因为臣子们还有家族亲友,自己惹怒皇帝死了就死了,但要是死鸭子嘴硬,还要口出晦言,就会牵连到家族亲友。

这位叫郝象贤的属实不是一般人,他非常狂,一直高举反对武则天的大旗,而且还是明着的,但他都这么高调了,却一直没有实际行动,不敢真的干些什么,用现在的话来说,他就是妥妥的“口嗨王者”。

其实郝象贤的祖父官职颇高,在唐高宗时担任过宰相,但郝象贤本人却好似没什么分寸,他的那些高调张狂,武则天一直都看在眼里,有一回,郝象贤被人参了一本,说他有不臣之心,武则天一见,马上派人去调查他。

这一调查,结果肯定是有罪啊,于是郝象贤就入狱了,并被判处死刑,但这会郝象贤心里忿忿不平,在去刑场的路上,他那个嘴巴压根就闲不下来,疯狂爆料武则天的各种秘辛,不光如此,他还一直大骂武则天,所骂之话语,简直用尽了他毕生所学。

这人太疯狂了,去刑场的路上可不是空荡荡的,为了让郝象贤闭嘴,只能用木头塞住他的嘴巴了,于是郝象贤高调的人生,随着死亡结束了,但他死前的行为实在是太恶劣了,武则天得知之后,也是气得牙痒痒。

故而,郝象贤死了之后,还引发了一系列风波,《资治通鉴》和《新唐书》中记载:郝象贤死后他的尸骨被肢解了,父母的坟也被挖开了,甚至连祖父的坟都被扒开了,而且从此以后,所以死囚在去行刑的路上,嘴里都要塞着木头。

郝象贤的种种做法,纯属是在武则天的忍耐底线上,来回蹦跶,远不如秦朝的魏丑夫聪明,说起来,魏丑夫还只是一介男宠,比起郝象贤的家世背景,以及学识来说,应该是什么都比不上才对的,可两人的行事作风完全不同。

历史上并没有着重写过魏丑夫的结局,但历史上死状凄惨的男宠,一般都有记载,可以推测魏丑夫是善终的,他当时是芈八子的男宠,很受芈八子的宠爱,但毕竟两人年龄相差悬殊,芈八子始终是要先走一步的。

到了芈八子将死之前,她还是舍不得魏丑夫,以前都有殉葬的习惯,于是她也想将魏丑夫殉葬,于是下令:“为我葬,必有丑夫”,这可把魏丑夫吓得半死,可芈八子下了命令,他又能有什么办法呢?和一个有权利的太后对抗,无异于螳臂挡车。

魏丑夫采用了一个迂回战术,为了不引起芈八子的反感,他并没有自己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求芈八子不要带走他,而是托了庸芮去和芈八子交谈,庸芮接受了魏丑夫的请求,于是找到了芈八子。

他说:“太后,人死了之后是否还能知晓世间的事呢”。

芈八子第一反应便是不能,见芈八子的回答和自己的预想一样,庸芮心中一喜,先是恭维芈八子,说“太后圣明”,随后才进入此次的主题。

庸芮对她说:“太后既然明白,为什么还要让自己心爱之人,白白丢掉性命呢?”芈八子听此,心中也觉得很有道理,但她还是比较自私,依然没有打消念头。

庸芮见此,继续游说她,他先是做了一个假设,假如人死后有知,那么先王在九泉之下,便知道她在世间的种种做法,几十年过去了,先王心里肯定一直憋着气呢,现在正是怒气冲冲的时候,若是她去了,肯定要忙着安抚先王的怒气。

芈八子一听,便想到魏丑夫若是一起去了,先王只会更生气,到时候别说和魏丑夫玩乐了,光是应付先王的怒气,怕是都要花费不少力气,念及此,芈八子才终于放弃让魏丑夫殉葬了,而魏丑夫也成功保住了自己的命。

除了可像魏丑夫这样曲线救国之外,还有人,喝了皇帝赏赐的毒酒之后,第二天又活了过来,这也算是“阳寿”未尽吧。

唐代宗在位期间,有个叫贾道冲的官员犯了事,唐代宗派人去他家里,给他送去一杯毒酒,勒令他喝毒酒自杀,恰巧贾道冲的儿子,叫贾直言,他正在家中,看到皇帝赏赐毒酒,心里不忍父亲死亡,于是,在贾道冲即将喝下那杯毒酒之时。

贾直言突然拖住了父亲,并表示,这是皇上御赐的毒酒,不应该随随便便就喝了,应该先拜谢一下四方神袛,然后再饮下毒酒,以表敬意,贾道冲听此,也觉得很有道理,当真开始拜谢四方神袛。

贾直言见众人注意力不在自己身上,趁机拿起那杯毒酒,毫无停顿的一饮而尽,等到众人反应过来,贾直言已经倒在地上,昏迷不醒了。

这事传到了唐代宗那里,唐代宗十分感慨贾直言的行为,对他为父亲奋不顾身的做法,表现出极大的赞扬,恰巧,贾直言于第二天奇迹般的苏醒了,唐代宗见此,感动于他对父亲的孝心,就免了贾道冲的死罪。

虽然死罪可免,但活罪难逃,唐代宗将死罪替换了一下,选择将他们流放,而这也是历史上少有的,已经喝下毒酒而未死,最后感动皇帝,得以免除死刑的例子。

而历史上大多被赐死的,就算再怎么不甘心,最终的结局,仍然无法改变,例如北魏孝文帝的皇后冯氏,这样高贵的身份,在古代可谓是所有女人中的老大,她被赐毒酒之后,不仅不肯喝,还疯狂逃窜,最后被强制处死了。

可见,在古代,如果皇帝真的铁了心要杀你,你是无法活下来的,若实在不想死,就引起皇帝的怜悯,或者寄希望于上天怜悯了。

参考资料:

《清史》

《宋史》

《史记》

《新唐书》

《资治通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刘墉   乾隆   先王   死罪   臣子   毒酒   阎王   太后   唐代   皇帝   答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