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大明朝的异类官僚

中国是世界上现存的唯一一个文明古国,5000多年来孕育出无数灿烂文化,奇人妙士,使吾辈受益至今。

如半生壮志难酬终日为衣食所困,后得高人指点伐商灭纣,助周大兴基业800年的千古武圣姜子牙。

如主张以“仁”施政,爱惜民力,广纳弟子三千,又著《诗》《书》《礼》《易》的大文圣孔子。

亦如,中国建筑学鼻祖鲁班、天文学家张衡、祖冲之、医圣张仲景等,不胜枚举。

总之,古之奇异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世间百态,洞察人间微毫,使中华文明流芳百世屹立不倒。

如果说,千年之前的各路奇异圣人,是中华文明历史进程当中的奠基者。

那么,数百年前大明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徐光启,便是中国历史文明进程中的改革者与创造者。

他有胆识有远见,有眼光有智慧,有谋略有毅力,将毕生精力都致力于西学东渐,科技救国之上。

是大明最异类的官员,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广开中西交流之风的先人...

明朝最“洋气”的中国人

《徐光启集·先祖考略》中讲,徐光启生于1562年,上海人,曾祖辈平平无奇,多为勤耕细作者,直至发展到祖父徐绪这一辈,弃田从商,徐家的日子才勉强好过点。

但到了徐光启父亲徐思诚这一代,家中储存的资产不幸被盗,日子瞬间又回到了“解放前”。

徐光启自出生时,便过着衣食紧迫的生活,年岁渐长后,见父亲以“穷秀才”自嘲,心情十分沉重,并立志要成就一番功名,振兴家族。

1581年,19岁的徐光启如愿考上了秀才,结果却在乡试中屡屡受挫,前后考了6次,耗时十五年才勉强通过。

那么徐光启在准备乡考这段时间,又是通过什么手段来谋生的呢?

据悉,他为了养活一双年迈的父母,曾赴广西、广州、江西、浙江等地做教书先生。

在人生转机即将出现之前,徐光启已经积累了12年的教书经验,为后半生的平步青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593年,徐光启回到松江府继续参加乡试,结果又落了榜,再加上老家深受自然灾害影响,粮食减产,父母体弱多病,徐光启一咬牙一跺脚,收拾起行李跪拜父母后,便直奔广东谋出路。

众所周知,广东是个临海城市,汇集了世界各地的商人,其中不乏一些思想奇特的传教士、航海家、探险家等。

徐光启初临广东,便被这方开阔奇异的土地深深吸引,时有意在此地教书育人,并探索新世界。

正在这个时期,徐光启结识了生命中的第一个“洋人”朋友,即意大利“天主教”传教士郭居静。

郭居静向徐光启讲述了许多西方国家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科学技术等新鲜事,徐光启深受震撼,仿佛开启了认知界的新大门,并决心邀请郭居静去老家上海传教。

郭居静见徐光启心诚意实,便举荐其接受天主教在中国传播的负责人利玛窦的洗礼,届时徐光启在仕途上也开启了腾飞模式。

1603年,38岁的徐光启与友人李之藻、杨廷筠三人相约至南京,正式接受利玛窦先生的“洗礼”。

在大明社会,这种庄重而肃穆的洗礼仪式,给人一种既神秘又不敢懈怠的吸引力。

届时,徐光启与友人宛若一个在迷途中找到回家之路的羔羊,那种期盼获得新生的炽热感,快要将胸前的十字架融化。

“从今天起你就是我们之中虔诚的一员了,哦对了,Paul将是你的新教名”,利玛窦教父庄严地宣告了这一切,徐光启缓缓抬起头,看见教堂玻璃窗外渗进的阳光,只觉得心胸无比宽阔...

1604年,徐光启中进士,后又去翰林院庶吉院进修三年,在此期间,徐光启每研读完经史子集,便跑去找利玛窦先生,请他讲解关于天文历法,数学火器等方面的知识。

利玛窦见徐光启求学心重,颇受震撼,遂潜心为其答疑解惑,并为之推荐了不少书籍。

后来,徐光启为了节省时间,便于与利玛窦先生相会,直接在先生传教的教堂边租住了一间房。

在利玛窦身上,徐光启看到了一个真正的传教士,与儒家学者的相似之处,他们都有着一颗“仁爱”之心,专注民生,主张科技兴国。

在与利玛窦教父交流了一段时间后,徐光启的外语本事渐渐长,时有意将西方学说翻译成中文,并传遍全中国。

利玛窦道:“直译太难了,并且在中国也没有什么受众群体,倒不如花些心思改进一下国计民生”。

谁知徐光启却道:“一物不知,儒者之耻”,彻底震撼了利玛窦先生,其二人随即开始口述与翻译。

不久之后,一本结合了中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周髀算经》与欧几里得的学术作品《几何原本》问世。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几何”概念命名的数学书籍,并沿用至今。

除了合作翻译制作数学书籍外,徐光启还在利玛窦的帮助下编撰了《测量法义》《勾股义》《割圆八线表》等数部超前书籍。

此类书籍,即使放到现在,也属于高等数学类,应用于建筑工程、科学仪器等各个方面,亦是常人难以驾驭的领域。

如此,徐光启便成为大明思想最前卫,兴趣最奇特,最先将中西学术相结合的,最具“洋气”的中国人。

但这并不意味着想,徐光启只善于做理论,而不通实践,其实徐光启沉迷翻译外著并修改结合,正是准备为改变民生现状,提升大明武力防御系统而做好理论基础,这样才有力舌战群儒,实施改革。

异类奇才,也有务实的本领

万历年间,徐光启为了改善落后的农业生产现状,创作了一套《农政全书》

该书汇集了前人在农业科学上的所有智慧,又归纳了明末之前的所有即用的农业科技成果,是我国古代最出名的农书之一。

早前徐光启父亲病逝,朝廷准假奔丧,其在老家肇嘉浜与蒲汇塘等河流的交汇处,开辟了“瀼西草堂”,专门用来研究农业科学。

在这间“草堂”里,徐光启涉猎了土地开垦、水利工程、良性施肥、耕地培育等农学。

将该地土质优秀的田地集中起来,培训改良过的农作物种子,与此同时又引进外国优质的农业资源,增加农作物产量,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1608年,我国长三角地区爆发洪涝灾害,农田尽毁,正是徐光启有着先见之明,为农民引进了甘薯这种耐造的农作物,通过改变土壤结构,创造生存条件,使得长三角地区的人民获得食物补给,并逐步实现量产,后著有心得《甘薯疏》

徐光启守丧结束后,又开始钻研水利技术学,并在农田覆盖率比较高的地区兴修水利工程。

诸如在天津开辟水田,推广高产量农作物的种子,至于修建水利工程和开辟良田需要的测绘工具、图纸等,徐光启一个人全包圆,既省钱又省力。

在大明摇曳时期,徐光启在军事上提出“求精,求真”的理念,即训练精锐的士兵以备用,制造或引进高精度的大炮,加固防御。

其本人也对中西方的火器,兵种与各类火器的配比有所研究,并著成兵书多部,如《选练百字诀》《练艺条格》《火攻要略》《制火药法》等。

虽然,晚明时期朝政腐败,导致国家经济萎靡,未能使徐光启的练兵之法奏效,但依旧为大明士兵在辽东战场上展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

除了数学、农业科技、军事防御等方面的成就外,徐光启这一生最值得歌颂的贡献,当属其晚年主编的千古奇书《崇祯历书》。

公元1629年,徐光启年过六旬,历经三朝返老还乡,被崇祯皇帝召回宫中,主持编撰历法。

过去,我朝历代推算历法都靠钦天监,并通过夜观天象来判断气候与自然灾害,但在日食的推算上稍有差池。

后因历朝历代都将“历法”作为传统政治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注重传承之意,故愿倾尽一切编撰流世。

得此重任的徐光启,与朝中历法大臣及外国友人一起,将西方天体理论与中国历法奇书相结合,历时5年终于编撰成功。

公元1633年,徐光启病逝,该书又历经了10年的优劣之争,直到明朝灭国,大清顺治帝继位,将其更名为《西洋新历法书》得以颁行。

此后数百年,徐光启在科学与历法上的成就与理想皆覆没,直至清朝覆灭,封建制度被取缔。

现如今的世界被炮火洗礼后重组,所有的科技、政治与理想,又重新回到引领社会进步的巅峰时期,一切才回到400年前徐光启期望的模样。

即一切伟大的著作与古籍,都会成为百年内,天下学子必读之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6

标签:崇祯   大明   明朝   火器   历法   传教士   异类   农作物   官僚   中国   洗礼   书籍   利玛窦   徐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