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告老还乡,为充脸面拉十几个大箱子,乾隆知晓后派人截住了他

在山西吕梁,清朝清官孙嘉淦的传说流传至今。为官四十载后,孙嘉淦告老还乡,为了自己的面子与朝廷的面子,决定在回乡途中买十几个用于装载金银的木箱以显摆自己的家资,但孙嘉淦没有这许多金银,他就想到用砖头替代,在行车途中,箱子里不断发出哐啷响。乾隆知道这则消息后大吃一惊,在他心里,孙嘉淦一直是敢于直言、清廉为政的能臣形象,何故到头来也是个大贪官?于是马上派人截住他一探究竟。

正当乾隆疑惑之际,前去检查的人传来了消息,报告说孙嘉淦的箱子里装的都是砖头而并没有金银,孙嘉淦如此做法为的是表达朝廷待遇好官,让世人知晓圣上隆恩。乾隆为之感动,将孙嘉淦箱子里用以装阔的“金银”换成了货真价实的金银。

这则传说有许多矛盾之处,自然是百姓编造,用以勉励后生,声教“清廉为官”、“好人有好报”之类的道理。实际上,孙嘉淦并不是一个好面子之人,为官志不在钱财,以清廉与敢言而名声在外,何须壮阔。

孙嘉淦归乡后的形象,我们有其它的根据。《国学丛刊》记载孙嘉淦回到家乡后与邻里和睦相处的情形:“布衣草笠,与乡人野老谈田家事,娓娓不倦,和蔼近人,绝不知其为朝中大臣也。”

这些传说故事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便可,切不可当真。然而其中蕴含着一个重要的问题,历史上有许多清官、好官,为什么要以孙嘉淦的名义编造这则故事?两百多年前的乾隆皇帝大概也问过这个问题。

那时民间以孙嘉淦的名义伪造了一份奏书,传阅甚广,直谏当时的朝政问题,惹得乾隆皇帝大怒,从上至下牵扯了许多达官贵人。这就是著名的“孙嘉淦伪稿案”。如果是以别人的名义,那么这份伪书可能石沉大海一般激不起任何波澜,然而他却以直谏著名的孙嘉淦的名义伪造这份奏书,霎时间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信以为真。

孙嘉淦是谁,为什么以他名义伪造的奏书有如此大的威力?

孙嘉淦的出生

看了前面的介绍,读者可能已经猜到八九分,孙嘉淦由贫苦百姓出生,并不出于官僚世家。对于这样一位草根人物,其家世自然难以探寻,只知道孙嘉淦为山西兴县人,祖父曾担任过县官,并非大富大贵人家,日子时常清苦。

在富贵人家自然更顾忌自己家族在朝中的关系。跟谁是世交,跟谁又有过节,凡事小心翼翼,不然整个家族的富贵便毁于己手,有了这重重桎梏,便不能如孙嘉淦一般能言直谏。加上自己底层的出身,自然更知道百姓贫苦的根源,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疾。

孙嘉淦生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经过多年的苦读,终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中进士,被授庶吉士,从此步入了仕途,一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为官四十年,最终告老还乡。

三朝元老

在康熙年间,因母亲与妻子相继逝世而丁忧守丧,在初入仕途时便守家几年,可以说发展得并不顺利,这种仕途停滞的状况直到雍正皇帝即位之后才得到改变。在雍正皇帝继位不久,他就大胆地上书谏言,大胆直谏“亲骨肉、罢西兵、停捐纳”。

罢西兵与停捐纳还好,对于亲骨肉,雍正皇帝可是大动肝火,因为雍正皇帝就是在各位皇子的斗争中成功杀出,如今才能坐上皇帝的位置,对于许多竞争者来说,雍正的帝位并不十分正当。

大家都知道这些派系斗争的事情,然而谁也不敢说,皇帝也乐得没有人提,谁知现在突然来了个孙嘉淦突然提起这事,雍正皇帝可谓是又气又喜,气的是有人敢这么跟皇帝说话,喜的是终于有人敢这么跟皇帝说话。

雍正欣赏孙嘉淦是有原因的,因为在雍正的统治之下,朝里朝外都形成了高压的氛围。从中央到地方,雍正都派遣了许多的密探,在此环境下,已经没有人敢向雍正说一句不是。

雍正皇帝也知道忠言逆耳,虽然孙嘉淦说的话让皇帝难堪,然而朝上也终于有了不一样的声音。因此雍正皇帝平息了怒气之后便欣喜了起来,决定提拔孙嘉淦为国子监司业,且谕九卿说:“朕即位以来,孙嘉淦每事直言极谏,朕不惟不怒,且嘉悦焉,尔等且以为法。”

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乾隆时期,此时孙嘉淦已经是三朝老臣,对于朝里朝外的事情已经知道许多,说出的话可谓是盛世危言。他上书《三习一弊疏》劝诫君主要:“耳习于所闻,则喜谀而恶直”;“目习于所见,则喜柔而恶刚”;“心习于所是,则喜从而恶违”。“三习既成,乃生一弊。何谓一弊?喜小人而厌君子是也。”孙嘉淦诚心诚意的谏言,由此而得到乾隆的重用。不止如此,孙嘉淦为官四十余年,所上的奏书如今仍然有150余篇尚存。

为官事迹

孙嘉淦耿直为公的事迹不仅仅存在于他上奏给皇帝的奏书之中,如果只是这样,那么他只是一个靠博取皇帝的注意来上位的大胆臣子。实际上在他为官的生涯里,他去到哪里便改革到哪里,走到哪里哪里的贪官便要落马,不仅敢于劝诫君主,也是一位做实事的能臣,出身底层的他,很清楚地知道百姓需要什么,做什么能让他们快乐,做什么能减轻他们的痛苦。

乾隆年间,直隶地区自然灾害频繁,致使当地的粮食歉收,早先的官员没有找到治理的好方法,只落实管制的措施,不让这些忍饥挨饿的百姓流亡他处造成社会混乱。而孙嘉淦上任后,一改前任的管制措施,以赈灾救济的方法缓和当地民众的痛苦,灾情缓解后再仔细研究长期的对策。

最后他决定给这些难民以一定的经济支持,鼓励他们开垦荒地,期间的困难不必细说,孙嘉淦给每一类不同处境的人都定下了救助对策,这种用心给当地民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积极响应雍正皇帝的“救济贫穷孤寡”政策。眼看养济院变成一个无人监管的状态,需要救济的人无法得到救济,不需要救济的地方却空有名额,正是“是额多之处不便议减,而额少之处不得不增”,他主张灵活变通救济人数,落力修缮养济院,制定详细的救济措施。还对冒充顶替难民的人给予有力的惩罚,由此达到安定民心的作用。

后来孙嘉淦调任湖广总督,知道当地的苗民好斗,难于管理。于是他花费大量时间调查苗民与地方官管理体系上的关系,知道难点不在于苗民好斗,而在于管理体系的不完善,无法与苗民达到有效的沟通,小事不知道,大事就只能派兵剿杀,亦即“四处勾连,多方煽动比及官兵之至,已聚集多人,乘高据险,此其所以反之易平之难”。

孙嘉淦深知其中的缘由,只要对苗民做好安抚措施,遇到问题时能够做到及时的沟通,就不至于兵戎相见。于是孙嘉淦决定完善苗民的管理体系,让苗民选出自己的管理者,制定赏罚制度,然后地方官对这些苗民的管理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就能做到苗人治苗,从上到下建立完整的社会组织体系。

不仅如此,面对当时紧张的满汉关系,孙嘉淦也做到了秉正直言。当时旗人“以民房既在圈内,即系旗房,按户索租,派令喂马”,要求住在旗人领地中的百姓缴纳房租,然而此条件如果得到落实,那么成千上万的百姓将背上沉重的债务或者因此而流离失所。

面对此事,孙嘉淦查阅档案,直言上奏,告诉皇帝满人与汉人历来都没有这样的租约,如果冒然施行,恐怕人心背离,使满汉关系更加紧张。乾隆皇帝下令与六部商议之后,决定照孙嘉淦的意见执行。

孙嘉淦的为官事迹难以细细表出,在治理河道与教育改革方面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做事情从来不满足于解决表面问题,而必定要考虑到长远的效果,达到长治久安的作用,他习惯于做细致的调查,不让自己的施政措施流于表面。

当自己辞官卸任或者调任他处之后,仍然能够按照他预先的想法来实行有效的运转,每到一处便解决一处的问题,从来不敷衍了事,这就是人们爱戴他,皇帝也欣赏他的原因。后来孙嘉淦这种尽心尽力、不辞劳苦的处事风格一直持续到他的晚年,直到他辞官还家。

正是这样一位清官,他的名声被有心之人所利用。当时民间流传着一份看上去是谏言,实际上是毁诽朝廷以达到颠覆目的的奏折,而这份奏折,被伪造成出自孙嘉淦之手。借孙嘉淦的名义,在这份伪稿中指责乾隆“五不可解十大过”,指责当时的朝政与部分官员,传阅广泛,就连草野村夫都知道这封书里的内容。当时震撼全国上下的“孙嘉淦伪稿案”便由此而来。

孙嘉淦伪稿案

为什么有人要创作这份伪稿?

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时常被成为康乾盛世,又不时有孙嘉淦这样的清官出现,当时官僚体系运转的效率相比从前都有极大的提升。经过雍正的高压统治之后,乾隆时期变得开明起来。就是这样,一紧一松的政治环境,为伪稿的创作与传播创造了条件。

而以能言直谏著名的孙嘉淦,当然能为这份伪稿增添极大的可信度。今时势,还有谁敢对皇帝直言劝谏,只有孙嘉淦了!书中的言语,全是指责乾隆时期的事情,例如“皇上南巡”、“孝贤皇后大事剃头”、“大金川不该用兵”、“张广泗事情”,还有“诋毁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徐本尚书、讷亲”等等。

其实这样的事情已经不是第一次,乾隆也深知肇事者并不是孙嘉淦,从乾隆发出的一道谕旨可知:“诸臣有可参之事,孙嘉淦何不登之露章,而乃见之密奏。既云密奏,则惟孙嘉淦自知之,伊又岂肯泄漏于人,以招众怒。是或忌嫉孙嘉淦之造为此说,以排挤之耶?或趋附孙嘉淦之人,造此以扬其特立孤行之直名耶?但传言已久,姑不深究,其令步军统领,巡城御史严禁之。”

随着时间的流逝,乾隆的统治手段逐渐高压。正是在这时候,伪稿的信息又一次摆到乾隆的案头,相隔多年,这份伪稿竟然以崭新的面目在传播,这不得不激起乾隆的愤怒。加上书中所说多为京城之事,非亲见亲历者不知道这许多事情,所以乾隆皇帝怀疑始作俑者是朝内的大臣。

上一次姑不深究,然而这一次,乾隆皇帝却热心起来。他开始严查此案,并且热心得过了头,下令“勿令党羽得有漏网”。期间牵扯了许多百姓与高官,并且造成了许多的冤假错案,一时间可谓是人心惶惶。御史书成奏称:“伪稿一案株连波累,恳请将现在人犯概行宽释。”

乾隆眼见高压之下案件仍然无所进展,才选择草草了却此案。浪费大量人力物力之余又搞得民不聊生,才最终放弃了对这份伪稿传播与创作之人的追究,对嫌疑最大的犯人进行判决。但是由此造成的社会混乱已经难以弥补,也为后来文字狱的再次掀起提供了条件,因为乾隆对自己的反思是自己的政策太过宽容,所以才会有人造出这份伪稿,以至于流传。

对于事情的真相我们已经无从得知,因为乾隆皇帝对这份伪稿深恶痛疾,已经把它给销毁。

面对封建制度的腐朽与僵化,即使像孙嘉淦这样的清官元老有时候也显得无能为力,他只能对封建制度进行修修补补。经孙嘉淦之手,挽救了许多贫苦百姓,挽救了许多冤屈之人,制度有时候不以个人的意志而发生改变,但是世间的善举与善念,却会永恒存在,人们会永远纪念他。

就在“孙嘉淦伪稿案”不久之后,孙嘉淦也告老还乡,乾隆十八年(1753 年),孙嘉淦去世,享年71岁。据《国朝先正事略》记载,在孙嘉淦去世后,乾隆痛心地说道:“朝中少一正人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乾隆   告老还乡   清官   雍正   雍正皇帝   脸面   金银   名义   皇帝   事情   百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