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利坚一打加拿大-统一北美的文攻武斗(下部)

1775年11月,天气渐寒。乾隆皇帝呆在温暖的养心殿内,一边审查纪晓岚的编书内容,一面思考着应该立即将那个看得顺眼的25岁年轻人提升为御前侍卫。和珅,即将走上发迹之路。

这位清王朝皇帝没有多大兴趣了解外部世界,自然也不关心地球的另一头正发生着什么。

此刻,我们的故事仍在继续,美国军队终于攻入加拿大境内,站在了魁北克城墙之下。


兵临加拿大:

那几乎不能算作一支军队。大陆军阿诺德分队仅仅余下500多人,个个形容枯槁、衣衫褴褛。仿佛不是来攻城掠地,而是祈求一餐饭食。诚然,他们手里还握着枪杆,但100多条枪已经破烂到打不出火花、发不出声响,每人也只剩下区区5发子弹。大炮?那更是不见踪影。至于守在城内的加拿大军队,足有美军的两倍之多。

(今日魁北克城堡)

换做他人,早已心灰意冷,卷起铺盖回家躺平热炕头。但这可不是阿诺德指挥官的风格。

富贵险中求,无论从商从军,他没有一刻忘记自己需要什么。阿诺德决定赌上一把。他认真写好两封正式的信件,让两位特使前往魁北克城下——劝加拿大人投降

经过分析推测,阿诺德判断英国军队和加拿大民兵并不清楚美军的真正实力,因此一次大胆的尝试很有必要。在他远远观望之时,魁北克城大门纹丝未动,倒是墙头的大炮突然打响。轰鸣中,两名特使当场被炮弹的动能撕成碎片。看来这就是对方的回答。阿诺德有火无处泄,两国交兵不斩来使,便是古人也晓得的道理,加拿大人看来铁了心要打到底去。还有,自己本就凄惨的队伍又减员两人。

(本尼狄克阿诺德/Benedict Arnold,美国历史上有名的战将,最著名的叛徒


苦难行军:

事情本不该是这样,阿诺德不由得想起几个月前和华盛顿将军的面谈。那是何等踌躇满志、意气风发。领袖的赞许,国会的支持,自己得以独自领军参与远征,多么难得的荣耀!

看看地图上的计划,第一路远征军,斯凯勒、蒙哥马利率3000人经尚普兰湖进占蒙特利尔;第二路远征军,自己率1050人的队伍渡海后沿肯纳贝克河谷行军,越过高地,通过肖迪耶尔河谷突入魁北克市。

大意的英国人认为马萨诸塞州上游(今缅因州)军队难以通行,但华盛顿将军和自己都认为花上20天时间能够克服那些天然障碍。出其不意,分进合击。一旦美军突然出现在加拿大人和英国佬面前,他们岂不是手足无措?

那时,1050名志愿者从波士顿围城中被抽调,阿诺德带领他们乘坐200艘小船向北进发。美军士兵们不少来自马萨诸塞、宾夕法尼亚和弗吉尼亚,原本就是能干的农夫或猎人。上尉丹尼尔摩根更是来自弗吉尼亚的老练拓荒者,打过零工、开过锯木厂、赶过车队,当兵后还因为攻击军官挨过英国当局满满500鞭子,算得上饱经沧桑,勇猛善战。有了这般将校士兵,阿诺德有理由充满自信。

9月20日,美军顺利在肯纳贝克河口登陆。看着地图,阿诺德推断距离魁北克只有290公里距离。其实不然,实际路程达480公里之远,那里的恶劣地形地貌更会让美国人大吃一惊。

(画作,阿诺德的远征)

穿过缅因荒野的路途漫长而艰难,冷雨凄风让本就潮湿的空气更加寒意刺骨,脚下时深时浅的烂泥水坑让鞋底止不住打滑。河水暴涨后汹涌奔腾,昏黄浊流内满是断枝浮木。饮水首先成了第一道难题,肮脏的水源很快使美军士兵们争相腹泻。生火烧水在湿冷环境里又可望不可及。接下来,雨水让随军携带的食物给养迅速发霉变质。正拉肚子的士兵更不敢咽下颜色怪异的面包。如果说天公不作美尚且能够忍耐一时,那天天饿肚子的感觉就十分具体还难以回避了。望着广袤荒凉的无人区,一种无力感油然而生。

在天气、环境、痢疾面前,新英格兰的精壮小伙子们很快败下阵来,甚至出现很多非正常减员。陆陆续续间,大约500人要么死去要么选择脱队回家。原本预计20天的路程花去了整整63个刻骨铭心的日日夜夜,远征队人数减少了一半

阿诺德没有半途而废。他不光严厉催促部下向前,还亲自动手——吃起了自己的皮鞋和皮带。当时亲历者留下的日记写道:“......旧的驼鹿皮裤子被煮沸,放在煤块上烤着吃......理发师的假发粉也被用来做成一锅汤......许多人死于疲劳和饥饿,通常是在他们做了最后努力,坐下来四五分钟之后(死去)......”

美军想尽各种办法,硬是生生撑到了11月。第二天,当地平线上出现第一个村庄之时,所有人欣喜若狂。讲法语的加拿大居民对这些远来入侵者并不排斥,反倒殷勤端来了厚实血红的新鲜牛肉、肥嫩多汁的羊腿、还有分量管饱的燕麦片。两个月没吃到饱饭的美国兵大快朵颐。几百名濒临饿毙、形容枯槁的乞丐流民被热食从死亡边缘给拉了回来。酒足饭饱过后,美国官兵回过了味,全都开始偷偷抱怨,因为加拿大人对饭菜制定的价格实在高得太过离谱,几乎可以算作当面抢劫。要不是军官们考虑到要保持“解放者”的光辉形象,大家真要和居民们好好唠唠嗑去。

11月8日,美军士兵首次见到一面城墙远远矗立在圣劳伦斯河畔,魁北克城可算到了。阿诺德等不及要立刻过河,可天气似乎要和他故意作对,接连三天的暴风雨让美军不能不推迟行动。好容易待到风歇雨停,征集船只的工作也得大费周章。幸而当地一位印第安酋长主动向阿诺德打起招呼,愿意为他们提供船只和50名向导,才使得美军不至于望河兴叹。

11月13日夜,印第安向导带领阿诺德与部下们在一片漆黑中出发,他们分乘许多独木舟越过圣劳伦斯河。凌晨四点,500多人全部抵达对岸。阿诺德迅速展开部队,将他们部署至距离城墙2.4公里的平原之上。

(远眺魁北克城堡,19世纪画作)



会师城下:

于是,我们此前提到的那一幕上演了。阿诺德派出劝降的两位使者双双遭炮击毙命。看来,加拿大人面前,软的依旧行不通。美军尚不清楚,英军和加拿大地方民兵已经集结在城内,共有约1178人,枪弹、食物、柴火、各类补给一应俱全,撑过整个冬天也不成问题。怎么会轻易投降?

同时,美国军营里开始流传一种谣言,说英国人已经准备出动800人袭击他们。官兵上下感到十分忧惧。于是,阿诺德很快率队后撤30公里,从西面远远牵制魁北克城,同时等待另一路远征军增援。

最先出发的美国远征军由斯凯勒将军带队,但他因病重将指挥权交给蒙哥马利准将。蒙哥马利Richard Montgomery)来自一个爱尔兰官宦之家,受过良好教育,为人和蔼可亲。从军后经历过七年战争、庞蒂亚克战争,作战经验丰富。出于家族原因站在十三殖民地一方,认为自己不是英国人,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美国人。

(蒙哥马利绘像,华盛顿手下最著名的战将之一)

这路美军从西部尚普兰湖北上,进展较为顺利。成功占领诺瓦岛、打下圣让堡,并在英军主动撤离后夺取了蒙特利尔市。由于蒙哥马利将军来自爱尔兰,他很理解,也尊重加拿大人的习惯、信仰,要求部下在任何时候都要表现出对加拿大人“兄弟般的感情”。但他任命管理占领区的官员却明显缺乏这一认识。他们粗暴限制天主教,干涉本地人习俗,强行推进促进“自由”生活方式的主张。于是,不仅蒙哥马利将军的努力白白浪费,美军试图大批招募加拿大人补充兵员的想法也落了空。在本地天主教移民眼里,美国人最初自称“解放者”的形象宣传化成泡影。远征军只能靠自己的金钱或者枪弹实现目的了。

(大陆军绘图)

美国军队,也就是大陆军,那时还并非一支职业军队。占据蒙特利尔后,许多士兵因服役期满直接解散回乡。于是,蒙哥马利将军带领剩下的500多人前去与阿诺德汇合。虽然人数不多,但蒙哥马利带来了炮兵连,包括4门大炮和6门迫击炮。更为关键的,他们送来了阿诺德急需的冬装和食物。美军会师后,部队士气有所恢复,历经艰难跋涉的士兵们又看到了希望。阿诺德同样十分高兴,他对蒙哥马利描绘了自己一路想象不到的经历,随后两人开始计划共同攻打魁北克城。大约同时,阿诺德获悉自己手下好几名军官竟然要求调到蒙哥马利的队伍里服役。若换做他人,即便不大闹一场,也要分个高低轻重。但阿诺德不是太过在意,两个月长途跋涉的苦痛他早就不放在心上,也不考虑自己是否受人欢迎,他现今心里只有两个目标——拿下魁北克,夺取加拿大

(实力对比:美军约1200人,英军和加拿大民兵约1800人)

虽然前些天阿诺德已经试过劝降,但蒙哥马利决定再看看自己的同乡效果。蒙哥马利先后给驻军指挥官卡尔顿发出两封私人信件。为避免重蹈覆辙,他选择雇佣当地妇女做信使。这招让劝降信得以顺利送入城中,可过了十来天,依然毫无回音。阿诺德见状,干脆向偷偷城内民众批量发送劝降信,宣称美军实力雄厚和围城局势充满绝望,还暗示如果普通百姓起来帮助美国人,情况就能很快改变。结果呢,照旧石沉大海。

加拿大人和英国驻军始终不为所动,他们决定坚持自己的选择。废了这么多口舌与墨水,阿诺德和蒙哥马利也算看出来了,一场硬拼在所难免

(魁北克之战对比)




攻城伊始:

由于不少大陆军士兵服役期会在12月底到期,到时就退伍回家的说法在军中已不是什么秘密。因此,美军若不能在1776新年之前占领城市,本就捉襟见肘的兵力会愈发困难。经过计划,蒙哥马利负责指挥炮兵轰击城墙。争取打开缺口,阿诺德则安排步枪兵担任狙击任务,猎杀墙上巡逻守备的士兵。

12月10日,美军开始在城外大约640米的距离上设置炮兵阵地。魁北克的冬天大大增加了这一行动的难度系数,土地被冻得像石头,用上铲子锄头都收效甚微。好在美军士兵开动脑筋,用四周现成的积雪做成雪砖,一层一层垒出了像样的炮兵阵地。5门迫击炮被布置于此,开始轰鸣着炮打城墙。也许是火力不足,也许是准头不佳,炮火攻击持续了好几天也没能撼动魁北克城墙。

(独立战争时期美军迫击炮,有多种口径)

几天后,训练有素的英军定位了美国人的炮兵阵地,在城墙上持续开火,用火炮反制围城火炮。多次校射后,几发炮弹击中了雪砖包围的美军炮兵阵地。只见腾起一大片纯白碎雪,两门迫击炮当即被打得七零八落。慌乱下,美军只得拖炮后撤。

(今日魁北克城堡)

直接轰塌城墙的操作宣告失败,蒙哥马利和阿诺德肩上的压力越来越大。两军人数对比不利,火炮无法占据优势,弹药补充赶不上消耗,敌军增援肯定会在开春后到来,一个个现实无比的恶劣条件摆在面前。为此,作为军衔最高的指挥官,蒙哥马利在圣诞节当天对美军全体发表了演讲,除了鼓舞士气,还大声宣称魁北克一定会被占领。

私底下,蒙哥马利和阿诺德已经商量妥当,既然目前条件如此不利,那只能靠一次暴风雪里的夜间突袭来打破僵局。依靠风雪和黑夜掩护,部队可以不惊动守卫悄悄抵达城墙,再一举强行攀登。一旦实现突破,美军认为可以得到城北原英国移民的帮助,因为很多商人似乎期盼出现一个统一北美的盎格鲁撒克逊强国,对他们做生意大有裨益。

12月27日晚间,期盼中的暴风雪果然来临。美军进入阵位刚准备行动,风暴却变脸似的,忽然平息。失望中,蒙哥马利只好紧急叫停攻击。错过机会并不可怕,可怕的在于当晚一名美军中士叛变,带着他知晓的攻击计划逃入了魁北克城。眼看着精心计划化作泡影,美军只能临时变阵。蒙哥马利、阿诺德等指挥官协商许久,重新定下新的复杂的作战方案,并只对高级军官透露。

他们依旧准备依靠暴风雪为掩护,以两路部队率先对魁北克西墙发动佯攻,吸引守军注意。接着,阿诺德率领部队从北面进攻,绕至城后,摧毁工事并突入内部。同时,蒙哥马利沿南部河岸前进,翻越下城区城墙后,继续向北攻击,最后与阿诺德所部汇合,一同攻打最后的上城区。那时,美军进城的消息已经传遍,主要仓库也大都占领或烧毁。上城区嗅觉灵敏的商人们肯定会主动站出来,迫使英军和加拿大民兵投降。

显而易见,这是一个颇有想法的计划,不仅奇正结合,还加入心理战因素。缺点在于美军是否有足够兵力实施多路攻击,毕竟他们面对守兵数量丝毫不占优势。


蒙哥马利的奇袭:

12月31日凌晨,距离日出还剩两个小时,风雪交加。大片白色糅杂飞散于灰黑之中,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全不分明。混沌画面中,两支细细的队伍似乎缓缓移动。美军的佯攻分队出发。一团刺眼亮光画着弧线慢悠悠飞跃头顶,照明弹,也就是总攻信号来了。

蒙哥马利和阿诺德随即各自带队前进。他们期望中央的佯攻能尽可能拖住守军。然而,佯攻部队一个个受困于深可过膝的积雪,进行极为艰难。他们耗费着体力与时而松软时而密实的白雪做无谓之争,似乎根本没法缩短和远处城墙的距离。

南部,蒙哥马利带队沿着陡峭的积雪小路推进。当他们的鞋底正在冰雪覆盖的石块上打滑时,一阵钟声远远传来,原本平和悠扬的声音却让每个美国人心里禁不住咯噔一下。那是魁北克胜利圣母教堂的钟声敲响,加拿大民兵发现了入侵者,迅速武装起来。

(加拿大民兵形象)

美军此刻抵达了外围城防木墙。蒙哥马利抓紧时间,命令携带木工工具的先遣队立即锯断栅栏。为加快速度,准将还忍不住自行上手,帮助士兵锯穿了第二道木墙。打开破口后,蒙哥马利马上率领50名士兵抢先突入城内。第一步奇袭宣告成功,美军现在已经实实在在踏上了魁北克街道,加拿大就在脚下!

蒙哥马利亲自带队,迎着风雪向前推进。他隐约发现街道通往一栋两层楼房,看起来似乎颇为坚固。若能抢下此楼,无疑可以作为继续进军的强固据点,美军在命令下加快了步伐。但是,英国人和加拿大人也是同样打算。这栋建筑实际已经被守军改做防御碉堡,里面有39名加拿大民兵和9名水手,还布置了火炮,严阵以待。

霜雪扑面,寒风添威,一片片一团团结块的雪花打得士兵们脸上阵阵刺痛。长官蒙哥马利的声音就在身旁,整队、前进。“唰”的一声响,蒙哥马利猛然抽出佩剑,士兵们立即端起步枪,每个人都紧盯着白茫茫的前方,谁也不知道战斗会何时发生。未知的一切让他们的心脏剧烈跳动,紧张得就要蹦出喉咙。美军士兵们暂时忘却了长官激情的演讲和激励,也记不清此行是不是要将加拿大变成美利坚第14个州,只是努力将目光聚焦在飞雪之中,那栋2层建筑物之上。

“砰砰砰~轰!”突然,一阵火光闪烁眼前,几团烟雾忽地从窗口腾起。

美军士兵甚至来不及喊出伏击,就已栽倒一群。随即,撕心裂肺的哭叫、扭曲痛苦的呻吟,愤怒的叫骂声混合着爆发。守军在近距离用一次枪炮齐射凶猛打击了侵入者。大街上的美军毫无遮蔽,指挥官蒙哥马利准将更是遭到葡萄弹直射,头脸被实心弹丸完全穿透,当场没了生机。紧随他身旁的兵士们也非死即伤,被霰弹般的散射瞬间夺去了战斗力。

(油画,蒙哥马利之死)

射击并未就此停止。加拿大民兵准备充分,他们从各个窗口持续打击暴露的美军。周围建筑也收到信号般响起枪声。美国先遣队在四方八面毁灭性的打击下伤亡惨重,两名蒙哥马利的副手试图重整队形,却要么被加拿大猎人狙杀,要么被英军火炮覆盖。混乱的士兵们在光秃秃的街面上乱爬乱跑,唯有战友倒下的尸身可供遮掩,连起身逃走也十分艰难。连续三次紧急转交指挥权过后,先遣队最大的领导竟只剩一名军需副官。他竭力呼喊:

“再往前进就是自杀!”

硝烟飞弹中,幸存者们终于相互搀扶着挣扎后退。不仅许多战友同伴,连准将蒙哥马利的尸体都留在了魁北克街头,一地雪白血红。


阿诺德的奋战:

北面,阿诺德同时也在进军。他以30名步枪兵和炮兵为先导,还将一门6磅黄铜炮固定在雪橇上,加强突破能力。身后是摩根上尉的弗吉尼亚和宾夕法尼亚步枪兵,新英格兰大陆军志愿者,最后是招募的加拿大人和本地印第安人。

为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阿诺德带队默默潜行。他们成功通过了不少岗哨和炮台,进入外门时也没被守军发现。但每个人都提心吊胆,时时用余光偷瞄着空荡荡的墙头,不知自己的运气能够支撑到什么时候。当美军顺着墙边绕过皇宫门时,他们终于受到了守军热烈欢迎。头顶城墙上一下爆发出猛烈火力,子弹劈头盖脸的从天而降。加拿大民兵还客串掷弹兵角色,将一个个手榴弹扔到美军队伍中间,炸得雪飞尘扬,进攻者东倒西歪。美军士兵忙不迭四处躲避,慌乱中,那运载6磅炮的雪橇不小心卡入一片雪堆,拉也拉不出来。这般紧急时刻,阿诺德赶紧带领全队跑向距离最近的码头,因为那里不连接城墙,是个守军视野的死角。

暴风雪越刮刮越大,使得加拿大民兵无法准确射击,但同样让转移的美军官兵很快迷失了方向。白茫茫风雪中,阿诺德和士兵们完全分不清东西南北,他们只能在陌生的房屋、船只和码头间穿行。当经过一条狭窄小街时,他们再次遭到火力招呼,这是30名加拿大民兵驻守的街垒,还配备有3门小口径火炮。美军几乎被压制住了,阿诺德见状叫道:

“炮呢?把我们的炮拉上来!”

“丢了,长官,我们的炮刚刚丢掉了......”

“该死。上刺刀,所有人上刺刀!跟我来!”

别无选择,阿诺德昂然挺身而出,也许他没时间考虑自己的荣誉,但在华盛顿将军面前夸下海口绝不能食言。美军呼喊着发动正面冲锋,阿诺德身先士卒。

加拿大人的齐射火力凶狠,好几个美国士兵倒下了,一枚跳弹也深深嵌入阿诺德的腿部,将他掀翻在地。剧烈疼痛当即袭来,甚至压倒了阿诺德顽强的进取心。为了不半途而废,指挥权不能不转交给摩根上尉,阿诺德希望这位坚强的弗吉尼亚汉子能接着替自己完成攻击任务。



城内激斗:

摩根毫不耽误时间,领头搭上梯子攀爬路障。眼看快要翻越障碍时,加拿大人将他砸了下来。对于一个荒野里求生里的糙汉子来说,哪会轻易放弃,摩根翻身就再次爬上扶梯。本地民兵又用密集刺刀来对付,摩根只得滚转到一门大炮下暂避。上尉的英勇表现牵扯了加拿大人大部分精力,其他受到激励的美军趁机冲上了街垒,将民兵们全部俘虏。

占领路障后,摩根上尉本想立刻继续前进,但士兵们的火药被肆虐风雪打湿,不少同伴又担心势单力薄,建议等其他部队前来汇合。由于指挥官阿诺德已经被后送就医,摩根拿不定主意,只好安排士兵们在附近一些房屋内晾干火药重新武装。

(丹尼尔摩根/Daniel Morgan英勇顽强,后来也成为著名将军)

美军耽误了大约30分钟,就在这段关键时间,魁北克城防指挥官卡尔顿识别清楚了美军哪些是佯攻,哪些是主攻。于是,大部分英军和加拿大民兵开始向下城区集结。唯一还成功立足在城内的阿诺德分队即刻陷入困境。

待到摩根等人恢复前进时,英军和加拿大人已经加强了街道防御。他们集合了两三百人,依靠街垒为主,民房为辅构筑起第二道防线。在狭窄街道里穿行的美军很快遭遇一群守军水手,为首的名叫安德森,他们嚷着让美军投降。摩根也不搭话,抬手就是一枪,当场撂倒了安德森。

“魁北克是我们的!”

摩根大声呐喊,带头向前冲锋,守军水手们顿时作鸟兽散。但英军和民兵开始从各处射击,一栋栋建筑物的窗口都迸发出枪口火光。尽管弹如雨下,美军仍然拼命将梯子搭在了路障之上。摩根上尉带着士兵们尝试了多次攀登,全都归于失败。美军接着又试图以穿过房屋的方式包抄敌人。在室内一阵激烈的刺刀肉搏之后,加拿大民兵顽强击退了美军。即便摩根和部下们再勇猛,无处不在的火力也让他们只能躲进了几所房屋之内。

被压制的美军还没断绝希望,他们期盼着友军尽快抵达。其实,美军增援已经入城,可他们遭遇劳斯上尉率领的500名英军堵截。美国士兵们马上发现自己枪械的火药又被冰雪全部打湿,根本没法开火。一阵尴尬对峙过后,增援的美军们竟选择举手投降

摩根没有盼到队友,倒是迎来了刚刚得胜的英军。面对劳斯上尉的下马威,摩根和队友们勇敢出击,不仅打退英军,还把劳斯上尉本人给生擒活捉了。从场面来看,数量居于劣势的美军丝毫不落下风,可他们取胜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连突围也愈发艰难。随着英军和加拿大民兵联合包围,火力压制,美国士兵的士气随着弹药逐渐耗尽而低迷,士兵们开始放弃。

(加拿大民兵和英军反击)

上午十点,战斗结束,被围美军全部缴械投降。摩根上尉最后一个放下武器,他没有将佩剑上缴给英军,而是交给了一名天主教神父,也许是他依然无法遗忘自己背上鞭痕的缘故。

这是独立战争的一支插曲,也是大陆军遭受的第一次失败。整个战斗中美军84人死伤,431人被俘,战略、战术目标均未达成。英军和加拿大民兵只有19人死伤。


破碎之梦:

受伤的阿诺德眼睁睁看着自军丢失了所有阵地,依然倔强的想要继续围城,即便所有部下都强烈反对。只是他的增援要求被上级无情拒绝,理由是再派部队去加拿大,本土就很可能会立刻发生亲英暴动。最后,一场天花流行结束了毫无希望的围困行动。阿诺德也因为阻止士兵回家被下属厌恶,强征当地居民的粮秣物资更搞得他在加拿大声名狼藉。

那时,虽然作战失利,阿诺德依然是华盛顿将军的朋友,合众国的功臣,他的名字还没有被刻在耻辱柱上,本尼狄克阿诺德还没有变成“叛徒”的同义词。后来的一切要等到他结婚之后......

对魁北克的进攻失败了,十三州殖民地一统北美的梦想变得遥不可及。美国人依然选择战斗下去,这次是真正为了自身的独立,而不是入侵邻居。

正如大陆会议致加拿大居民的第三封,也是最后一封信所言:

“即便最美好的事业也会遭遇风云变换,失望无可避免。这,就是人性的宿命。”

其实入侵加拿大从头到尾,美国人都忽略了一个事实——加拿大人民和十三州人民一样,固执、勇敢,个人主义,还坚守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

(全文完。坚持为大家提供高质量原创历史文。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美利坚一打加拿大——统一北美的文攻武斗(上部)

参考文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1

标签:加拿大   阿诺德   魁北克   美利坚   北美   加拿大人   守军   民兵   上尉   城墙   英军   美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