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捐官”的门道

清朝末年,捐纳制度大行其道,上到富家子弟,下到黎民百姓,都争的头破血流,三教九流都往官场进军。捐纳其实就是捐官,实质也就是卖官,是公开的钱权交易,清末已变成财政收入的一大来源。那它是怎么来的?

捐纳制度的由来

捐纳制度在顺治年间早已有之,但直接摆在明面上的,则开始于康熙年间。“平三藩,收台湾,征准噶尔”,这是康熙的文治武功,但却不知这些战争后面所支撑的军费、人口、钱财、器械,都来源于百姓。正是应了那句古话:“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康熙十三年,平三藩正在焦灼的进行中,军费是最大的问题。为了补足军费的空缺,康熙由此实行捐纳制度,三年之中,捐纳的知县就多达500余人。但康熙为了防范这些所谓的“官”,还是有所规定:捐纳官达到三年的,称职的可以根据具体流程升职加薪,不称职的可以上本陈奏,罢免官职。但实际上此项规定根本无法贯彻。雍正、乾隆、嘉庆、道光,还算有所收敛,到了咸丰、同治统治时期,已经泛滥不已,无法管制。

捐纳可以得到什么?

捐纳的种类繁多,士民都可以捐官。可以捐一个实官,如同康熙年间的500余名县令一般,可以捐要做官所需要的条件,以此来达到去富庶地区当一个肥差,甚至于可以捐升阶的经历,当成具体流程来升职加薪;可以用捐纳来抵消处分,使其官复原职,甚至于可以用捐纳来免除自己做官不利的制度性因素。

捐纳者分为几种?

捐官的情形一般不外乎三种!

一种是做生意发了财,富而不贵,美中不足,捐个功名好提高身价,像当时的盐商,个个都是花几千两银子捐来的道台,那一来便可以与地方官称兄道弟,平起平坐,否则就不算“缙绅先生”,有事上得公堂,要跪着回话。

再有一种,本是官员家的子弟,书也读得不错,就是运气不好,三年大比,次次名落孙山,年纪大了,家计也艰窘了,总得想个谋生之道,走的就是“做官”的这条路,改行也无从改起,只好卖田卖地,拜托亲友,凑一笔去捐个官做。像胡雪岩的贵人——王有龄,有了胡雪岩的500两银子资助前往京城,才走向仕途,才有了后世的著名徽商、红顶商人!

还有一种便是官官相护,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得道者”为了巩固自己的位置,除了向上“进贡”,还得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免得大肆通过捐纳从三教九流、亲戚好友中挑选心腹;“鸡犬者”闻风而动,通过捐纳使自己能在”得道者“底下谋一个肥差。

但实际上,在清末年间,捐纳制度早已变成了第三种——官官相护的制度了。就拿前两者来说,捐官只是捐一个虚衔,凭一张吏部所发的”执照“,取得某一类官员的资格,如果想要补缺,必须得到吏部报道,一般称之为“投供”。但在这个过程中,出来要花大把大把的钱财,你还得“官中有人”,没有这点人脉关系来上下打点,你永远没有机会补缺。过来这一关,才是“抽签”分发到某一省候补,而一部分的人,只是有这个资格,没有这些门道,甚至于没有投供,何来补缺呢?

统治者想改变吗?

起初捐纳制度只是作为一个权宜之计,用于清廷之需,但在清末已经变成了财政收入的一大来源。

当朝统治者也想改变这种制度,但已经来不及了。道光皇帝在召见新任贵州布政使张集馨时,曾直言不讳地说:“我最不放心者是捐班,他们素不读书,将本求利,廉之一字,诚有难言。我既说捐班不好,何以又准开捐?“道光皇帝难言的苦衷在于,明知捐纳不好又欲罢不能,清末已陷入开捐纳于吏治败坏的恶性循环之中,无法自拔。

从实质上看,已不是开捐纳与吏治败坏两者,而是财政上的问题。多年形成的捐纳制度,早已深入骨髓,作为财政的一大血管,动之则伤其清廷的稳定统治,不动的话则是温水煮青蛙,步步蚕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清末   肥差   官官相护   吏治   吏部   军费   道光   门道   康熙   年间   制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