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差点成了周公式的人物!作用被严重低估!李斯的6大历史贡献

题记

李斯是战国时期楚国上蔡(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人,为秦灭六国乃至大秦政权的顶层设计立下了汗马功劳,是秦始皇的重要辅臣,官至大秦丞相,位列三公。或许是人们对他陷害韩非子、拥立秦二世耿耿于怀吧,其实,李斯的历史作用被严重低估了!如果没有这两,李斯就是周公式的人物!那么,李斯究竟做过哪些特殊历史贡献呢?您别急,且听小编细细道来——

李斯

1.为大秦留住六国英才

李斯是先秦诸子百家的集大成者——荀子的高徒,听说秦国重视“国际人才”,李斯从齐国的稷下学宫不远万里来到秦国应聘“公务员”。

秦王嬴政亲政后,对六国从蚕食变成了吞并,李斯为秦王献上“先灭韩,以恐他国”的吞并顺序。秦王嬴政见李斯认知高远、思路清晰,就任命李斯为“长史”,相当于咸阳市长,并拜为客卿,就是“外国人”在秦国担任高官。

从公元前230年起,嬴政全面发动了吞并六国的统一战争。正当嬴政决心一统六国的时候,韩国怕被歼灭,派一个叫“郑国”的水利工程师来到秦国,以帮助秦国兴修水利为名,旨在削弱秦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牵制秦国东进的脚步。

韩国“疲秦”的策略败露后,秦国排外势力占据了上风,嬴政接受宗室、大臣的“逐客”建议,下了“逐客令”,客卿李斯也在逐客之列,于是,李斯给秦王写了《谏逐客书》

李斯开门见山:大王逐客行为是错误的!

然后,李斯列举了客卿在秦国历史上的特殊贡献:秦穆公重用由余、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才有了称霸西戎的成就;秦孝公开疆拓土一千里,也是重用商鞅的结果;秦惠王成功瓦解山东六国的合纵联盟,是张仪的功劳;秦昭襄王为秦灭六国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更离不开范睢的辅佐。

秦穆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都是秦国历史上可以大书特书的君王,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重用客卿!而客卿们都给出强秦的方法论!今天大王您志在灭山东六国,却把客卿们送给对手,着实是降低自己、抬高敌人的行为啊!

秦王一听言之有理,认为自己的这个骚操作差点误了大事,于是立刻叫停逐客,提拔李斯为“廷尉”,负责司法工作。

李斯靠一篇《谏逐客书》保住了自己的工作,也为秦国保住了一大批来自山东六国的人才。

2.李斯提出“郡县制”,影响后世2000多年

秦灭六国后,丞相王绾向秦始皇建言说:“大秦地域辽阔,尤其是燕、齐、楚地距离咸阳太远,不在那里封几个王怎么能行呢?建议您效仿周武王,把几个皇子封到那里去!”

身为廷尉的李斯,作为下属,一点也没有给丞相大人面子,毫不客气地驳斥了王绾的观点:“您这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啊!六国才灭亡几天您就忘了吗?周王室分封了那么多同姓诸侯,周王室最初的美好愿望诸侯们能执行吗?最后还不是打的你死我活的?现在天下好不容易统一了,再搞分封那不是开历史倒车吗?”

李斯对秦始皇说:“臣建议设置郡县,这样天下才没有二心,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秦始皇给李斯点了赞。

秦始皇按照李斯的建议,地方实行“郡县制”,即把天下分为36个郡,郡下设县。每个郡设立一把手“郡守”,相当于省长,郡守都由皇帝直接任命,国家政事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

秦朝用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是巨大的历史进步,全国36个郡县由中央直接管辖,开创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体制,也足足影响了后世2000多年!

3.李斯提出“书同文”,实现文化大一统

秦灭六国之前,六国文字各唱各的调,形体和读音各不相同。以“马”字为例,齐国有3种写法;在楚、燕有2种写法;在三晋大地韩、魏、赵有另外2种不同的写法。

六国文字在其“国内”交流毫不费劲,一旦“国际”交流就麻烦了,还得雇个翻译,严重阻碍了各地文化的交流。

公元前221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建议“书同文字”,就是以秦国小篆为统一书体,与小篆不同的文字全部废弃,获得了秦始皇的支持。

小篆体

小篆相比西周以来的“大篆”和六国古文字算简化字,无论是美观度还是简便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李斯的“书同文”建言后,大家都用“小篆”体,各地的文化交流方便多了,促进了全国文化的融合,实现了文化的大一统。

4.李斯提出“统一度量衡”,促进经济发展

我们曾在历史课上学过,秦始皇的历史贡献之一就是统一了“度量衡”,也就是统一了长短、容积、轻重的计量单位

战国时期,各国的度量衡五花八门,比如秦国用“斗”“升”等做计量单位,齐国却用“釜”“升”为单位。为了彻底改变计量单位不一致的乱象,李斯上奏建议废除六国度量衡,推行新的度量衡标准,得到了秦始皇的允许。

新的度量衡规定,在“度制”方面,以寸、尺、丈、引为单位,采用十进制;在“量制”方面,以合、升、斗、桶为单位,也采用十进制;在“衡制”方面,采用铢、两、斤、钧、石为单位,24铢为1一两,16两为1斤,30斤为1钧,4钧为1石。

统一度量衡是李斯作为大秦丞相的一大功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秦汉时期的“公务员”的工资有了标准,丞相是年薪万石粮食。

几千年来,无论朝代更迭,李斯提出的计量方法几乎未变。斗转星移,对于今天的人来说,这些计量单位有的还在“效力”,比如尺寸、斤两;有的或许已近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文化影响力还在,比如“千钧重担”“千钧一发”,比如“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5.李斯提出“统一货币”,实现经济大一统

在秦灭六国之前,六国的货币在形状、大小、重量以及计量单位方面有着天壤之别,仅形状上就让人看得“头疼”:

齐、燕、赵用的是刀币;韩、魏、赵用的是布币;周王室、秦国用的是圆钱;楚国用的是铜贝,也叫蚁鼻钱。

在“国际”交往时,还得需要按照“汇率”换算、兑换,非常麻烦。币制的不统一,严重阻碍着各地商品的刘通即国家的财政收支。

公元前210年,李斯向秦始皇上了一道关于统一货币的重要的奏折:废除原来秦以外通行的六国货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统一货币。

在李斯的主持下,规定秦朝的法定货币是黄金和铜钱两种,黄金叫“上币”,铜钱叫“下币”。

李斯规定:黄金以“镒”为单位,每镒重二十四两;比如,“黄金百镒”就是指2400两黄金;圆形方孔的铜钱上铸有“半两”的字样,也叫“铜半两”,一万铜钱折合一镒黄金。

李斯严令珠玉、龟、贝、银、锡之类作为装饰品和宝藏,不得当作货币流通。同时,规定货币的铸造权归国家所有,私人不得铸币。

李斯同意货币被后人认为是经济史上的一个创举,他主持铸造的圆形方孔的“半两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货币的基本形制,沿用了2000多年。

6、李斯建议“车同轨”,并修“驰道”

战国时期,从秦国到山东六国算“出国”,各国的车轨宽度不一样,道路宽度也不一样,经常出现一国“豪车”过不了另一国的“窄道”,会车时也经常出现卡在一起的尴尬。

秦统一六国后,大秦丞相李斯建议让全国的“车轨统一”,他将车轨一律规定为6尺宽;同时,他还大力推进全国交通建设,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

所谓“驰道”,大概相当于今天的“高速公路”吧。以首都咸阳为中心,陆续修建了两条驰道:一条向东通到过去的燕、齐地区);一条向南,直达吴楚旧地。此外,还修建了九原郡直达咸阳的“直道”;便利中原和西南地区交通的"五尺道"等等。

李斯双管齐下,一场大规模的统一车轨、修筑驰道的运动在全国展开。车同轨后,即使并排的两辆车也可以在规范的“国道”上驰骋,再也不担心会车时卡在一起的风险,大大提高了公务效率。

结语

李斯是杰出的战略规划家,他的重要作用就是给秦始皇提供发展秦国、强大秦国的方法论:在人才建设方面的《谏逐客书》;在国家建设方面提出了“郡县制”;在文化方面的“书同文”;在经济方面的“统一货币”和“统一度量衡”;在交通方面提出了“车同轨”,抛开李斯在拥立秦二世、陷害韩非子方面的两点瑕疵,李斯确实是秦朝乃至整个古代不可多得的大才,历史恭喜可以可以比肩周公,亲爱的同志,您认为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秦国   秦王   郡县制   书同文   客卿   小篆   度量衡   历史   丞相   货币   贡献   作用   人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