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时期,宴饮中的饮酒礼俗是怎样?

在各种饮品中,酒是汉代各阶层人均爱饮用的一种。当时社会饮酒风气盛行,饮酒的习俗已经进入到到社会生活的各种场合,所谓百礼之会,非酒不行。世俗生活也离不了各种形式的无酒不成的聚会,宴饮活动必须遵守一定的酒礼,而各个阶层所举行的酒宴,在规模和礼俗上又有存在着不同。

虽然说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生活中都会参加一些宴会,但是皇帝和贵族的生活中宴会不断,而普通百姓经历的宴会却屈指可数。宴会上的礼仪和习俗大同小异,上层社会的宴会更突出的是酒礼,中下层社会则化礼成俗,凸显的是酒俗。

一、宫廷之宴饮

据《汉官仪》中记载,宫廷宴会中有贡事御史四人执法于殿下,检查是否有人违背了礼仪。这里所说的贡事御史,应是周朝时负责监督,执行饮酒礼仪的酒令司正。《国语,晋语一》记载:晋献公饮大夫酒,令司正实爵于史苏,曰:饮而无肴。……史苏卒爵。韦注:司正,正宾主之礼者也。

周朝初期有严格的饮酒礼仪,中期之后道德伦理、规范礼仪被破坏殆尽。司正的作用发生了变化,转为劝人豪饮。如《小雅宾之初筵》说:凡此饮酒,或醉或否,既立之监,或佐之史,彼醉不藏,不醉反耻。郑玄曾把这里的监注释为司正是很合适的。宫中饮酒礼仪森严,尽是彰显君臣尊卑之礼。

例如汉初来自社会下层的高祖父子,为了既保持皇帝的尊严又能顺理成章地孝敬父亲高祖乃尊太公为太上皇。等到未央宫建成,置酒未央前殿的时候,高祖就名正言顺地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了。敬酒祝寿在汉代称为寿,据《汉书高帝纪上》颜师古注:凡言为寿,谓进爵于尊者,而献无疆之寿。

从文献记载看,上寿并不限于晚辈对长辈、卑者对尊者,参加宴会的平辈主人和客人彼此均可为寿。惠帝二年齐悼惠王进宫朝贡,十月孝惠与齐王燕饮太后前,孝惠认为齐王是兄长,便奉他为上坐,如家人之礼。孝惠帝本是仁厚之人,想以家礼的方式拉近兄弟之间的感情,所以以兄弟之礼替代了君臣之礼。

结果是太后怒,无法怪罪自己的皇帝儿子,只是怨恨齐王太不把他们母子当回事了,命人倒杯毒酒给齐王。由此可见宫廷酒礼之严格,统治者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保持自己独一无二的地位。皇帝可以随意使用手中的皇权,看心情做事,而臣子时时刻刻都要本本分分,不得有丝毫的逾越。

二、贵族和富者之宴饮

汉代政治地位优越,经济实力雄厚的王公贵族、富绅巨贾日常生活往往挥霍淫奢,宴饮自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宴饮中包括宴饮前后,主、客都要遵守相应的礼仪规范,做到礼尚往来,否则就会引起对方的不满。这些上流社会的宴饮活动,虽不似宫宴那样等级森严,但也都以分尊卑、区长幼为标准并遵循一定的习俗。

在举行酒宴之前,主人通常要奴仆备酒或者市中买酒,打扫住处清洗器具。王褒的《僮约》中主人要求仆人便了舍中有客,提壶行酤,汲水作舗,漆杯整案。在《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中,窦婴听说丞相田蚧要去他家,立马与夫人一起“益市牛酒,夜洒扫,早帐具至旦。”所做这一切都是为了恭迎客人的到来。

正所谓“饰几杖,修樽俎,为宾,非为主也。”(《盐铁论崇礼》)客人赴宴时,主人要在门前恭迎客人,表示尊重。对于身份尊贵的客人,主人有时还得亲自或者派人登门去请。如前面所说的窦婴宴请田蚧,田蚧到中午还没到,窦婴就要自己的好朋友灌夫,去田蚧家再次请他。客人在去赴宴之前,自然也要有一份准备。

不仅要着装得体还得携带礼物或是礼钱。在《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吕后的父亲吕公刚搬家到沛县,宴请新乡邻,萧何负责收贺礼。刘邦也去混酒喝,他在礼帖上写道贺钱万,实则是什么也没有拿。客人礼重,地位在主人的眼中也就上升了不少,吕公不知其中有骗“大惊,起,迎之门。”

在《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武安侯娶新夫人,召列侯宗室皆往贺。在宴饮的过程中,武安起为寿,坐皆避席伏。已魏其侯为寿,独故人避席耳,余半膝席。权高位重的田蚣敬酒时,众客纷纷离席而拜;不得势的窦婴敬酒时,只有一些老朋友离席回礼,其它的人只是半坐席子上欠欠身而已。

窦婴的好朋友灌夫不高兴了,起来敬酒,到田蚣席前武安膝席曰:“不能满殇”,不给灌夫一点儿面子,灌夫更生气了。等他敬酒到他的小辈临汝侯时,临汝侯正在和程不识将军耳语,也没避席。这下子灌夫再也忍不住,怒火爆发开口大骂。从这个例子中首先我们了解到,汉代人们在宴饮中要轮流敬酒。

自身份地位高的人开始,每个人都要敬上一圈。其次接受敬酒的人,为了表示对敬酒者的尊重应该离席而拜,如果是同辈或地位相当,可以半坐席上拜,敬者地位低于被敬者,被敬者只用饮酒不必起身。再次敬酒要满杯,被敬者不喝或是不要倒满都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在例子中,田蚧不让灌夫给他倒满酒,是因为他一直对灌夫不满。

这种敬酒礼仪在今天仍起作用,如大家要轮流起身敬酒,被敬者也要离座起身,如果无故推辞不饮或少饮,就给人们留下不爽快、老滑头的坏印象,且影响整场宴饮的欢乐气氛。宴饮中主人以示有礼和贤良,往往对情况特殊的客人做出特别的安排。如吕后为了保住儿子刘盈的太子之位,听取张良的建议,请商山四皓出山。

“及燕(宴),置酒,太子侍。”太子亲自侍奉四位隐士饮酒,以示仁孝礼贤下士,争取他们对自己的好感。又如《汉书,楚元王传》载:穆生不嗜酒,元王每置酒,常为穆生设醴。东汉专门探究事物名源的著作《释名》中说:醴,礼也,酿之一宿而成礼,有酒味而已也。(《释名释饮食》)由于酿造的时间短,醴的度数很低性味平和。

《礼记表纪》中说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可知醴酒还有甘甜之味,因而可以多喝而不容易醉。中国人的宴饮自古就不是为了单一的饮食,而更重于其中的乐趣,正所谓无酒不成宴,无乐不成欢。让客人吃的好、喝得足、玩得高兴才算尽到一个主人的责任。

三、中下层民众之宴饮

汉代虽然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进步,但由于人口的增长、战争与自然灾害等原因的影响,下层民众的饮食生活仍然处于低水平和不稳定的状况。富人食稻与粱,而贫人食糟与糠(曹丕:《上留田》),对寻常百姓来说,饮酒、吃肉都是生活中奢侈事情。大多数平民只有在节日和婚丧宴席上吃到肉饮到酒,或者是皇帝赐酒,与民同乐时才可以畅饮。

汉代一年中八个节日的庆祝活动里,都有宴饮项目,富豪之家平日就宴席不断,遇上这样的节日自是不会错过宴饮一番,对于生活艰辛的平民来说,这些节日也是他们调节生活,放松精神的时候,宴饮是弥补平日口腹匮乏的滋补剂,他们从中得到的,是期许已久的快乐感和满足感。

所以如杨恽所说“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焦羔,斗酒自劳。”。汉昭帝时(元凤元年)诏曰:“……令郡县常以正月赐羊酒。”。元旦的宴饮特别重要,是新一年生活的开始,国家有时也给以补给,让普通民众可以有酒有肉地过节。除了节日之外,如前面所讲普通民众在遇上婚丧嫁娶、喜得贵子等,人生大事之时也会有宴饮活动

汉统治者提倡民间喜庆活动时行饮酒之礼,反对废乡党之礼。汉文帝遗诏:“令到出临三日,皆释服,毋禁取妇、嫁女、祠祭、饮酒、食肉者。”。文帝可谓是一开明的仁德之君,反对因自己的驾崩而影响普通民众的生活。

另外“合欢襦,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服务起来也是体态轻盈充满美感,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壶。就我求珍肴,金盘烩鲤鱼。”女性经营酒肆,一方面说明汉代先民的商业经营头脑之灵活,女性当炉就如高高挂起的酒旗一样,可以招揽更多的客人。

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经商是汉代常见的妇女职业之一,在秦汉人心目中男子经商是一件不体面的事情(行贾,丈夫贱行也;贩脂,辱处也),但对女性却无这方面的指责。汉兴以来工商业发展很快,酒肆业也成为一种重要的行业。

四、总结

汉代是我国风俗礼仪形成的重要时期,许多中华民族的习俗和礼仪,都固定于汉代或者起源于汉代,而在这些礼俗形成过程中,酒扮演了重要角色。酒的用途已经渗透到汉代人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宫廷皇室、民间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

饮酒成为汉社会各阶层普遍参与的活动,祭祀、节日、婚嫁、宴饮等饮酒场合姿态万千;以酒成礼,酒礼处处体现着“尊卑有序、长幼有序;亲疏有别、内外有别”的汉代礼仪核心,这些均为汉代统治者对酒业的管理政策始终处于禁酒和弛酒之间交替实施的原因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汉代   武安   史记   礼俗   高祖   宴会   礼仪   皇帝   客人   节日   主人   时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