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永修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位于江西省北部,九江市南部,昌九工业走廊中段,南邻南昌市,东频鄱阳湖,西倚云居山,北与庐山市、共青城市、德安县、武宁县接壤,与都昌县水域相连,西与宜春市的靖安县,南与南昌市的安义县、新建区等9县(市、区)交界。

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永修与今修水、武宁、铜鼓、奉新、靖安、安义合称“艾”。据《左氏春秋》记载,春秋时期,江西有“艾国”,驻地修水,永修为艾邑,先属艾国,后属吴国。公元前472年,越灭吴,艾属越国。公元前334年,楚灭越,艾属楚。因此古人称赣北一带为“吴头楚尾”。

秦始皇一统天下,分全国为三十六郡,艾属九江郡。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刘邦命大将灌婴率军平定豫章,设豫章郡。郡下管领十八县,其中有艾、海昏两县,皆为原艾邑所分,其范围分别为:艾县包括今修水、铜鼓,海昏包括今永修、武宁、奉新、靖安、安义五县。海昏县是永修最早的行政建置,至今已有二千一百八十多年。县治设今吴城镇芦潭西北与江益乡红星贾家山相交之湖洲上。从古海昏图上看,县治偏于县城的东北方向,并不在中心地区。考其设治原因:古代交通极为不便,古人皆依水而居,赖水运输;县治处修河下游,修、潦河水运皆可达此,故将县治设此交通便利之地。

海昏县至汉宣帝时,由县改为海昏侯国,最高行政长官为海昏侯,即中国历史上做皇帝任期最短的刘贺。西汉昭帝在元平元年四月驾崩后,因后继无人,主持朝政的大将军霍光,选中了汉武帝的孙子、与昭帝有叔侄之名的昌邑王刘贺,继承皇位。刘贺却是个“扶不起的阿斗”,进宫后,不顾守制之礼,依然荒淫无度,群臣为之侧目。仅仅五十余日(亦说二十七天),即被太后与霍光废除皇位,削去王号,还居昌邑,食邑二千户。元平元年七月,汉宣帝即位,查知刘贺沉迷酒色,胸无大志,于地节四年下诏封刘贺为海昏侯,食邑四千户。不久,有人上奏刘贺与太守孙万世合谋,欲自立为王,宣帝下诏削夺贺邑三千户。刘贺为此愤愤不平,常驾小舟浮江至赣水口,愤慨而还。所以后人将赣江入鄱湖处,称“慨口”。未几,贺病死,葬在今新建县东北方小山上,后人称此为“昌邑山”,宣帝时除国为县。汉元帝嗣位,复封贺子代宗为海昏侯,一直传到东汉时期。

新莽时期,一度将海昏改称宜生,东汉又复旧称。

东汉永元十六年(104年),从海昏县分出建昌县(即今奉新县)。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年)又中分海昏、建昌,设新吴(今奉新县一带)、永修(非今永修县,为有所区别,称古永修县,治地在今永修、安义交界之地,即“在今永修县西南”。县治传说在滩溪与安义徐埠交界之地,但至今仍未发现遗址)。

东汉建安时,分海昏另立西安县(即今武宁县)。

三国时期,海昏属吴国。孙策曾命大将太史慈任建昌都尉,管领海昏、建昌、西安、新吴等六县,治所设海昏。荆州刘表从子刘磐常侵扰海昏等地,自太史慈驻此,刘磐再不敢入侵。黄武七年(228年),孙权曾封子孙点为建昌侯。

南北朝元嘉二年(425年),“废海昏,移建昌居焉”,将建昌(今奉新县)、海昏县(今永修县)合二为一,称建昌县。此为本县称建昌县名之始。建昌得名之由来,一说为户口昌盛,因以为名;一说“昌邑王刘贺居此,为昌邑王建也”县治亦由原芦潭西北迁至今艾城附近。迁治之由,主要因鄱阳湖水南移,淹没了赢阳县(今都昌县一部分),海昏县治亦为湖水所浸,故不得己而迁治。芦潭斜对面的吴城镇,汉代为“海昏仓廒所也”,海昏迁治,许多老百姓迁居吴城,所以至今仍有“沉了海昏县,立起吴城来”的传说。海昏旧治从此渐渐沉入湖底。现在江益红星的贾家山湖洲上,枯水时还可见白色土迹略凸出地面,呈十字街道形,东西长约三华里。南北横约一华里,稍加挖掘,即可出土残砖碎瓦。三十年前,附近群众常来此挖掘麻石条。

隋开皇九年(589年),并永修、豫宁、新吴、艾四县入建昌县。建昌县的范围又恢复到汉初海昏县所管领的地区。

唐武德五年(622年),曾一度恢复建昌、新吴、永修、龙安(今靖安一带)四县,不久又并入建昌。

唐永淳元年(682年),从建昌县分出新吴县(今奉新县)。长安四年(704年),又从建昌县分出武宁县。南唐升元时期,又从建昌、奉新、武宁三县划出靖安县。

宋,建昌县属南康军。军署设星子县。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南康军升为南康路,属江淮行省;二十二年(1285年),南康路割属江西行省;元贞元年(1295年),升建昌为州,属南康路。

明,南康军改称南康府。建昌县仍属南康府。正德十三年(1518年),分建昌县的安义、控鹤、南昌、依仁、卜邻五乡置安义县。

清朝时期,建昌县属南康府。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废南康府,建昌县直属于江西省,民国三年(1914年),因四川有建昌道,须改同名县,因建昌县占有古永修的部分地域,故将建昌县改名永修县,取其“泮临修水,永蒙其利”之意。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江西省设13个行政区,永修县属第二行政区;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江西省缩减为8个行政区,永修县属第一行政区;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江西省增加为11个行政区,永修县属第十行政区;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江西省又减为9个行政区,永修县属第九行政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永修县属九江地区;1983年,九江撤地设市,永修县属九江市。

行政区划

1949年5月,永修解放。6月18日,成立军事管制委员会,建立区乡政权。其行政区划为:涂埠区17乡、艾城区19乡、马口区10乡、滩溪区14乡、白槎区18乡。并按上述顺序称第一、二、三、四、五区。乡亦以第一、二、三、四、五乡……称之。

1950年2月,增设云山、柘休、南湖3个区。后云山区并入滩区,南湖区改名江益区。

1954年,吴城从新建划属我县后,增设吴城区。同年,涂埠从淳潮区划出,设涂埠镇。至此,全县共设8区、1镇。

1956年,柘林区并入白堪区,艾城区并入淳湖区,全县91乡合并为31乡,3镇、2场。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全县181个高级农业社,除31个偷健山乡与平原插花地区的农业社划属各垦殖场外,其余150个农业社(包括小集镇)合并为13个人民公社。同年冬,开展整顿人民公社和垦殖场的工作,1959年春完成。

1961年下半年,全县行政区划调整为4个区工委、1镇、21个公社(含5个县直属公社)、1县属农场、3省属垦殖场。

“文大”期间,1968年撤区,扩社并队。撤销区工委,扩大公社范围。接管国营云山呈殖场,改为县属公社。社队扩并后,成为1镇、12社、3场,即涂埠镇,柘林、白槎,虬津、江益、艾城、吴城、淳翔、马口、滩溪、立新、云山、军山公社,永丰、恒丰、蚕桑场。其中恒丰农场、蚕桑场为省属。

1971年下半年,各公社(场)又开始调整。

1972年11月淳湖公社分为三角、九合两个公社;艾城公社和军山、涂埠部分大队调整为艾城,永兴2个公社;白槎公社分出梅棠公社;划原云山星殖场所属的大屋、南坑、江上、丰源、耕源和柘林公社的乐平等7个大队成立江上公社。

1973年,云山和军山公社又恢复为省属国营云山星殖场。原云山垦殖场的城山、沙丰两个大队合并成立县属八角岭垦殖场。

1974年,江益公社分为江益、燕坊两个公社。同年成立新柘林镇。

1979年马口公社分出城山公社。吴城公社改为镇。

1983年,部分公社和分场更名。城山公社更名为五丰公社,次年又更名为城丰公社。柘林公社更名三溪桥公社。恒丰垦殖场一分场更名红旗分场,二分场更名塔下分场,三分场更名虎头山分场。江西蚕桑场在本县境内的二分场更名西湖分场,四分场更名江夏分场,五分场更名南山分场,八分场更名西庄分场。

1984年,政社分设,从10月1日起,县属15个公社和两个里殖场先后改为乡。全县计有17乡3镇,下辖村民委员会184个,居民委员会12个,街道办事处1个,村民小组1,517个,居民小组130个。省属云山、恒丰、蚕桑,南湖垦殖场,下属分场13个,大队78个。全县自然村2,129个。

1991年虬津乡撤乡建镇。

1992年1月,三溪桥乡司马、易家河、黄荆、下城4个村划归柘林镇管辖。

1993年1月,艾城、白槎、江益3个乡撤乡建镇,同时撤销南岗乡人民政府、八角岭乡人民政府。6月,江西省政府将江益镇划归共青垦殖场管理(行政区域版图仍在永修县区域内)。

1995年梅棠、滩溪、三溪桥3个乡撤乡建镇。

1999年10月,燕坊乡撤乡建镇。

2000年3月,马口乡撤乡建镇。4月,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政府将云山、恒丰企业集团划归永修县属地管理。至2000年底,永修县辖涂埠、吴城、柘林、梅棠、三溪桥、虬津、白槎、滩溪、艾城、江益(共青开发区管理)、燕坊、马口12个镇;三角、九合、立新、江上、城丰、永兴6个乡;永丰、八角岭等2个垦殖场;云山、恒丰2个企业集团。全县有18个居委会、177个行政村(其中江益9个)、45个分场、1888个自然村、2199个村民小组。

2002年1月11日,撤销永兴乡,划归涂埠镇。 

2003年10月10日,撤销城丰乡,成建制划归马口镇管辖;撤销三溪桥镇,成建制划归柘林镇管辖。

2006年9月20日,恢复三溪桥镇和柘林镇。

截至2021年6月至今,永修县下辖10个镇、4个乡:涂埠镇、吴城镇、三溪桥镇、虬津镇、艾城镇、滩溪镇、白槎镇、梅棠镇、燕坊镇、马口镇、三角乡、九合乡、立新乡、江上乡。县政府驻涂埠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永修县   奉新县   建昌   南康   昌邑   建昌县   永修   江西省   分场   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   行政区   公社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