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三朝老臣张廷玉在最后却被乾隆抄家

当年雍正遗诏一出的时候,张廷玉就知道接下来的日子不妙了,因为雍正太给他面子了,已经触犯了大清皇帝那高度集中的君权底线。看到雍正遗诏的时候,乾隆除了恭恭敬敬地“接旨”以外,脸肯定是黑的。

雍正给乾隆留下“四位”类似于顾命大臣的人物,可他们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顾命大臣,因为乾隆登基的时候,年纪不小了,不需要有太多的掣肘,只是雍正还想延长自己的“统治”罢了。对的,雍正给乾隆安排“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张廷玉”、“大学士鄂尔泰”这四人辅政,本质上就是为了延长自己的统治理念,毕竟雍正十几年皇帝岁月都是“反贪”、“强国”,他信不过年轻的乾隆,也无可厚非。

所以乾隆会脸黑,就因为他父亲雍正给他的“牵制”。而张廷玉之所以会“触霉头”,那是因为在雍正的遗诏中,雍正指出了乾隆亲叔叔庄亲王、果亲王的缺陷和不是,但却对张廷玉百般推崇,在乾隆看来,这就是雍正希望他继续“抑满扶汉”的思路。

比如雍正说庄亲王:“庄亲王心地醇良,和平谨慎,但遇事少担当,然必不至于错误”。

再比如雍正说果亲王:“果亲王至性忠直,才识俱优,实国家有用之才,但平时气体清弱,不耐劳瘁,倘遇大事,诸王大臣当体之,勿使其伤损其身”。特别是果亲王允礼,雍正以允礼的身体不好为借口,暗示众人以后要多帮允礼“分担”,假如在兄弟私下场合这样说,那可以理解为雍正关心弟弟,可这是圣旨遗诏,有着政治意义,雍正这样说的中心意思就是,少给一点权给满人。

而对张廷玉和鄂尔泰,雍正是这样说的:“大学士张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其纂修《圣祖仁皇帝实录》宣力独多;大学士鄂尔泰志秉忠贞,才优经济,安民察吏,绥靖边疆,洵为不世出之名臣,此二人者,朕可保其始终不渝。将来二臣着配享太庙,以昭恩礼”。说他俩的优点如何如何都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雍正在张廷玉未死之前,就点名要这个汉人“配享”太庙,这个待遇规格,可以理解为“免死金牌”。

而雍正这个遗旨,事实上也的的确确让后来张廷玉“逃过一劫”,这意味着雍正在驾崩前就做好打算:力保张廷玉。

乾隆本就是一个“亲满疏汉”的皇帝,加上他本身就很自我,在政治上就是独裁,即便是他的父亲命令,他都敢不满意,毕竟乾隆后来“忤逆”雍正的事情也做得不少了,所以雍正对汉人张廷玉的态度,让乾隆对张廷玉有另类的情绪。

雍正驾崩了,乾隆听他的,不听他的,都没法控制,所以张廷玉看到雍正的遗诏,顿时也感觉到这对他不利,这时候骂他总好过表扬他,也许张廷玉自乾隆登基起,就知道自己的未来没下场了。


可张廷玉到底也还是乾隆的“老师”,而且张廷玉的父亲张英既是康熙时代的顶级“大学士”(等于宰相),也是雍正的老师,张家对爱新觉罗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存在,就算是乾隆,都不能轻举妄动。到了乾隆朝,张廷玉已经是“三朝老臣”了,而且张廷玉的“史功”很到位,乾隆必须还要倚杖张廷玉,所以他让张廷玉继续编纂《明史》、《清圣祖实录》、《清世宗实录》、《玉碟》(皇族族谱)等等重要史籍。

多的不说,张廷玉就算不执政,光是靠编纂这些内容,都足以名留青史了,更何况张廷玉还是老臣、皇帝之师。

除此之外,乾隆还安排张廷玉继续给他的儿子们当老师,这等于是把张廷玉抬到了一个更高的地位。

为什么呢?

自然是因为乾隆的下一任皇帝,也肯定是从他的儿子里出,张廷玉再当这些皇子的老师,他的“帝师”之名更加远长,地位也更加高。照乾隆的安排这么一看,他好像对张廷玉很不错啊,为什么到了后来他要拿张廷玉“抄家”呢?

有的人认为是张廷玉后来老了、飘了,仗着身份不给乾隆面子,都敢不亲自上朝领旨导致的,但实际上,是乾隆先露出了对张廷玉“不利”的爪牙,张廷玉这样做,也许是为了自保。



自乾隆八年起,乾隆就开始“锤炼”自己的帝王心术,他有意地“抬高”张廷玉的地位,又扶持满人在朝中的地位,从而令张廷玉被满人“针对”,已经年逾古稀的张廷玉自然知道乾隆此举的意义,他知道,他该“退场”了。

他爹当过大清的文华殿大学士,而他又当过首席军机大臣,父子二人可以说做到了大清官场的极致,他们了解大清的皇权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也知道皇权一旦对他们猜忌,他们就没有可以翻身的机会。

其实乾隆即位后,张廷玉一直都在制造自己的“人设”,他跟鄂尔泰之间就好像水火不容的关系,两人不怎么说过,虽然都是顾命大臣,可张廷玉却出奇地屡屡嘲讽、针对鄂尔泰,这让鄂尔泰对他很不满。

这都是“戏”,只是张廷玉没想到,乾隆还不满足。

乾隆十三年,张廷玉正式提出致仕退休,这个时候乾隆已经很明确地偏颇于满人了,张廷玉做很多事情,除了让自己被别人嫌,没有太多的别的意义了,按照以前的惯例,面对张廷玉的请辞,乾隆首先拒绝了。

又过了一年,张廷玉再次请辞,可这一次,乾隆没有立即答应张廷玉,反而还是拒绝了张廷玉的致仕要求,张廷玉估计自己都疑惑了,难不成乾隆真想留他?

如果真想留他,现在他被满人针对,被乾隆猜忌,这算怎么回事?难不成乾隆是要一步步地把他的“配享太庙”的资格给磨掉?

假如真是这样,张廷玉的下场就不是他自己所设想的那样了,于是他和乾隆又聊到了“配享太庙”的问题,他说现在全天下都知道了自己死后会配享太庙,但是他害怕自己最终得不到这样的结局,从而被人耻笑,言外之意就是:

你想留我,你也必须先“打保证”。

乾隆很无语,也很恼火,可他不能欺负张廷玉,只能答应张廷玉了。

明知道这样做会得罪乾隆,但张廷玉更明白,乾隆铁了心要打压汉人的时候,他就只能用这种办法保住自己了。

但张廷玉在随后的应对上,的确是“漏洞百出”,犯了很多不该犯的错误,比如乾隆要求张廷玉来“接旨”的时候,张廷玉以自己的身体不适,让自己的儿子来领旨,这个行为,简直是在打乾隆的脸,乾隆很生气,趁机发作。

如果张廷玉没有做这种事情,晚年未必不能安然度过,可能张廷玉真的是老了,也有可能有更深的计较,他才做出了这么反常的事情,只是根据后来的情况看,张廷玉有更深的计较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他也差点鸡飞蛋打。

派子领旨事件后,张廷玉被“削掉”伯爵之位,而朝中一众满人官员还曾提出,把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给去掉,虽然这种提议提出来就很傻,乾隆前一秒才保证不会去掉,后一秒就有人教乾隆反悔,不过乾隆也没有追究这种言论。

作死却还没完,乾隆十五年,乾隆的长子永璜因病去世(实际上永璜此前被乾隆暴打过,吓出一身病),乾隆对于永璜的去世是有很大内疚的,他心情正好就很差,张廷玉很“巧合”又来提出,他要“退休”回家。

这就是第三次了,而且乾隆都答应他让他肯定能配享太庙了,张廷玉还得非要整幺蛾子,而且永璜也是张廷玉的学生,两人多少有师生情谊在,张廷玉此举的确太过荒唐,因此乾隆愤怒下令,彻底取消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

从张廷玉的举动来看,他好像就是故意为了取消“配享太庙”才做了这些事情的,目的极有可能是一降再降自己的身份,放弃了之前还想着配享太庙的执念。

但有时候人倒霉了,喝凉水都塞牙。

时值张廷玉的亲家“朱家”有人犯错,让朱筌被查,说他是不忠不孝之人(家里有老人去世却瞒报),然后乾隆趁机“牵连”张廷玉,明明犯事的是朱筌,可张廷玉却要被“抄家”。

乾隆表面的命令是:收回张廷玉所得到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所给过的赏赐。

另一方面,钦差却是带着两百多号人进入张廷玉的家里,当着这个老到不行的名臣的面,翻箱倒柜,特别对“文字”一类的东西盯得紧,很显然,乾隆想从张廷玉的“笔下”找出张廷玉“造反”的证据,这种文字狱,乾隆惯用之。

众人都以为张廷玉死定了,因为张廷玉面对乾隆都敢这么狂了,在自己的本子上偷偷写一些乾隆的坏话一点都不奇怪,所以大家笃定,张廷玉一定有问题。

但不久后,张廷玉就展示了什么叫做“人精”,什么叫做“戏王”。对张廷玉的“文字”审查,无一诋毁之意,十年如一日,张廷玉对三朝皇帝是感恩感恩再感恩,对大清是忠心忠心再忠心,乾隆自己都懵了,怎么就找不出来?

当年苏轼的一篇《谢湖州表》都能被解读成“嘲讽皇帝”,所以张廷玉这么多年的文字痕迹里,竟没有在文字狱更严重的清朝所能定他罪的东西,张廷玉这是得多清醒,从多久之前开始“计划”,不得不说,他是文字狱史上的一位“榜样”。

然后乾隆的脸就搁不住了,人家张廷玉还是很体面的,不过乾隆也不是没有留后手,他训斥钦差理解错他的意思,竟然把他的老师的全部家当都搬了回来,责怪了钦差后,就让这些人把东西都搬回去了。

抄家事件,最终变成了一场闹剧。

经过此事后,乾隆和张廷玉的关系就近乎凝固了,没过几年,张廷玉去世,在他死后,乾隆还是牙痒痒地安排他配享太庙,虽然狠话可以放,但经过雍正和他的多次保证,这件事情其实根本不可以敷衍了事。

至于张廷玉为什么后期要这么做,把自己放在一个很不理智的处境上,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张廷玉实际上看出来自己的“地位”代表了汉人群体,他只有用这样的方法来“自我毁灭”,才能让一个整体不被猜忌。因为他还有儿子、学生们,这些人都是和他有真感情的,如果张廷玉越无错,乾隆只会越猜忌他,连带着这些儿子、学生、汉人同僚们都要倒霉。

其实张廷玉没什么错,就是倒霉在乾隆他是一个排斥汉人掌权的人,如果换个皇帝,张廷玉做的事情,那又会不一样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乾隆   雍正   遗诏   太庙   满人   老臣   大学士   汉人   亲王   大臣   皇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