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山庄译者杨苡逝世,唯一口述自传,150张珍贵照片,细聊百年中国 |种草机


杨苡

2023年1月27日, 首创“呼啸山庄”译名的翻译家杨苡先生,与世长辞,享年103岁。

1919年生于天津的杨苡,是五四运动的同龄人、西南联大进步学子。

她是翻译家,更是兼及诗歌、散文、儿童文学创作的勤勉写作者。

合影正中坐着拿烟杆的是杨苡祖父杨士燮

她出身世家,祖辈地位煊赫,家族与师友中多为近现代史上的名家大才。

四爷爷杨士骧,曾任直隶总督;父亲杨毓璋,曾任天津中国银行首任行长;哥哥杨宪益,是“翻译了整个中国的人”;姐姐杨敏如,是古典文学专家;丈夫赵瑞蕻,《红与黑》中文首译者,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外国文学专家……

杨苡的百年人生(1919-2023)

她的一生跨越整个世纪,亲历国家栉风沐雨、沧桑巨变。

“人的一生不知要遇到多少人和事,到了我这个岁数,经历过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发生的种种,我虽是个平凡的人,却也有许许多多的人可念,许许多多的事可说。”

——杨苡

今天我要介绍与你的这本书,是杨苡先生唯一口述自传。

南京大学教授余斌耗时数年,记录杨苡先生口述,并最终编撰成书。此外,书中特别收录20世纪初以来150余张杨苡先生珍藏的历史照片,用图像还原讲述“现场”。

本书为《杨苡口述自传》上部,从清末杨家发迹写起,到1946年抗战胜利。我们将看到一个少女的成长如何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这是一位女性的成长史、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一部个体见证下的百年中国史。

《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杨苡口述自传》▼


预订价 64.8 元(定价 108 元)

商品下单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发货


杨家有女初长成


童年时代的杨苡
20世纪初,杨苡父亲杨毓章,自早稻田大学毕业归来,先是任职沈阳电话电报局局长,几年后赴天津,成了中国银行行长。
混战期间,这里是北洋政府的“钱袋子”,各界要员往来家中。银行办得有声有色,家业渐丰,大部分资产也自然存在银行里。而后日本人到来,强令银行内资产变更为储备券。换句话说,相当于存的钱就全没了。
1919年,杨苡出生,杨毓章却在事业风生水起的年龄,因一场小病意外去世。

从占据整条街的“花园街”,搬至法租界的别墅

“大人都觉得太小了,但我很喜欢二楼的露台”

按照杨苡先生的说法,自父亲去世,家里每况愈下。父亲生前喜欢京戏,家中常有谭鑫培、梅兰芳、周信芳这样的角儿来唱。自那以后,门庭冷清。

但家中生活的状态依然照旧,逛百货公司,听评弹、相声、海派京戏,又或是偶尔去名流、有钱人聚集的起士林吃西餐。

“印象更深的是有次看到张学良和赵四。应该是九一八事变以后的事,我们在等着上菜时,就见张学良他们进来。除了赵四,都是男的,穿着马裤、靴子,像是刚骑了马回来,纨绔子弟的样子。赵四穿着很时髦,手里拿着个白色的长烟嘴,翘着兰花指。”

天津中西女子中学
杨苡八岁时,进入中西女校(天津中西女子中学),包含小学部与中学部。这是一所由美国基督教会“美以美会”所创立的学校。也许你听过燕京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大学,这些都是美以美会所办。
这是一所“漂亮极了”的学校:厚实的门洞,高高的尖顶,走廊铺着大块的方砖,大讲堂里的桌椅都连在一起,敞亮洁净,图书室里的中英文书更可随便借阅。

第一次穿洋装的杨苡

那一阵照相馆流行用几何图案做背景

在当时被称作“美术照”
学什么呢?有“穷白俄”娄拜和美国人格莱姆斯教的音乐课,几乎每天都在唱;有从小学起便用英文授课的数学、物理、化学、古希腊史、文学;中文授课的国文和中国历史。
直到杨苡初中快毕业时,民国政府出台政策,将教会学校纳入教育系统。校长变成了中国人,数理化也开始用中文上课。

“在学校里都说英文,弄得我们也烦,开玩笑把动不动说英文叫 ‘放洋屁’,还互相逗:‘我们什么时候可以不放洋屁呢?’”

身着蓝缎旗袍的杨苡

为出演《东方博士》而订做的戏服

初中时,一门仅上了一学期的课程,对小杨苡的影响很深——心理课。用美国的课本,讲“下意识”“潜意识”“心理分析”等等。莎士比亚等西方名著里面很多心理分析,都在这门课中。以至于她长大后对《呼啸山庄》产生兴趣,也是因为心理课。

除了学习,更多的是课外活动。其中杨苡最喜欢的是演剧,曾出演关于耶稣的《东方博士》,莎士比亚的喜剧《如愿》,李健吾的《母亲的梦》,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等。

《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杨苡口述自传》▼

预订价 64.8 元(定价 108 元)

商品下单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发货


少女的“流亡”之路


中西毕业时全班订制的旗袍

原本的黑白照片,是杨苡亲手着的色
1937年,正是“多事之秋”,杨苡毕业了。
为了庆祝毕业,她做了一套班服。“绿色与白色作为班色,大家到天津的国货售品所去买了一种上海生产的面料,绿色的带有很密的本色小方格的薄纱。穿这薄纱做的旗袍,下面是白皮鞋。”
杨苡的班级向学校赠送的纪念品,是一根旗杆。她们班受一二·九运动影响最深,在这份礼物上也能看得出。
水泥基座的旗杆很快竖起来了,可惜上面没挂几天国旗。“七七事变后,日本人占领了天津,虽然还没进租界,但中西在 ‘中国地’,已在日本人控制范围内。”

摄于天津“鼎章照相馆”
一家当时很时髦的店
毕业后的日子,学踢踏舞、刺绣、画画,上街shopping,每个月更有额外的12元零花钱。
但是这一类的活动远远无法抵消杨苡心中的苦闷,反而更加难过。“我觉得自己和那些参加抗日活动的同学过的完全是两种生活,在这样的大时代里过一种贵族小姐式的生活,我觉得很 ‘醉生梦死’。”

1925年,巴金(右)与二哥李尧林

巴金在她的同龄人当中,无疑是迷人的。杨苡也不例外,直言:“巴金是我崇拜的偶像。”更几乎读遍了他的所有作品,在他的文字中获得无尽力量。

她胸中一团火被一二·九运动点燃,却因家人阻拦无力行动;哥哥杨宪益出国留学,更加深了一层寂寞之感。为寻求抚慰,杨苡开始给巴金写信。

“收到巴金的第一封信时,我简直是狂喜,那几天恨不得拥抱遇到的每一个人,告诉他们:‘我收到了巴金的亲笔信!’总想大笑,又怕是在做梦。”

自杨苡收到第一封回信起,便开始慢慢地对巴金无话不谈。可以说,在内心深处,他代替了自己的哥哥。也是因为巴金,杨苡认识了“大李先生”,李尧林。

“我给朋友写信习惯写得很长,但给巴金的信特别长,以至于好多年后有次他在朋友面前开我的玩笑,说我有一封信长到写了十七页纸。”

1938年,杨苡在昆明

1938年7月7日杨苡登上了离开天津的船“云南号”。

一路上途径上海、香港、海防(越)、河内(越),交通工具从轮船二等舱、到火车、再到运货的闷罐车;路上住的地方,也从上海、香港的别墅,变成了简陋的平房小旅馆。

旅途虽累,但一路上不停地有人在唱。船上唱的是一般的歌,到了云南,便开始放开来唱:《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松花江上》……

“好多人都是从敌占区来的,像我在天津,哪能放开了嗓子唱抗日歌曲?尽情地唱,真有一种自由解放的感觉。‘亡国奴’三个字在我们是压在心头的阴影,挥之不去,流亡,就是为了不做亡国奴。那样的心情,没有我们的经历是体会不了的。”

西南联大的课堂

初到云南,一切都是新鲜的。和天津的现代化相比,这里的街道、房子都很老旧。

杨苡却迷恋上了昆明的云、树、山、水,“翠湖就像莫奈风格的油画,滇池那一大片平滑得像缎子一样的涟漪也是可以入画的,直到老年了我还会梦见。”

西南联大学生下课,走出教室

西南联大是在轰炸中(九二八大轰炸)开学的,也没有开学典礼,起初连校舍也分散在四处“借来”的场地中。

“给我们上课的老师都是名人。讲‘西洋通史’的是皮名举,讲‘社会学’ 的是陈序经。印象最深的是‘大一国文’,许多老师合教的,每人讲一两周,给我们上这课的有陈梦家、朱自清、刘文典、闻一多......没有教材,他们各人讲各人的。”

沈从文

杨苡住在青云街时,邻居便是沈从文先生。也是在那里,朱自清先生与沈从文先生编著“大一国文”。

有一次,杨苡叫了两个朋友来家里玩,大概是吵得不行了,沈先生突然掀门帘进来,对她说:“杨小姐,我和朱先生都在工作!你们太吵,我们没办法做事不过这也是沈先生唯一一次严肃地对她讲话,平时的在杨苡来,总是一副有点害羞的样子,并且对女生特别爱护。

杨苡和赵瑞蕻在昆明

几年间她还见过谁呢?巴金、冰心、徐芳、吴宓、蒋校长……当然还有赵瑞蕻。

1938年,杨苡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杨苡口述自传》▼

预订价 64.8 元(定价 108 元)

商品下单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发货


她的人生即是时代本身


宏大的家国历史背后,是一个普通人的境遇。

历史洪流、各界名士,是她个人故事中的“黑白背景”。她看重的,是自己那“多彩的小日子”。

她用一个个具体而微的人物、事件,带我们通向熟悉却又陌生的时代。

她的一辈子,也代表了一代知识女性的浪漫人生。
出生于五四,童年时代国家面临重创;1938年自天津辗转至昆明,途中高唱爱国歌曲;1946年抗战胜利后,跟随中央大学,自重庆北返南京。从上学到上班,从少女到人妻,杨苡完成了个人角色的转变,国家也正浴火重生。

她向世人展现,在动荡年代“被文学生活、文学事业、文学追求所浸润的人生是如何饱满光洁。优雅而坚韧,乐观而从容。”

这是一种不加修饰、直接、芜杂的真实。

这里有亲情、友情、爱情、世情:家族的旧事、同窗的情谊、少女的情窦、诗歌与话剧、远行与归来。

这里她直言不讳:从少女内心天真的想法,对大人物的“批评,对初恋的真诚吐露,与爱人的“擦肩而过”,对婚姻的感受……

时代不是她的背景,她的人生就是时代本身。

岁月呼啸,美无倦意。

谨以此文献给永远的杨苡先生。
关于杨苡:
原名杨静如,一九一九年出生于天津,先后就读于天津中西女校、西南联大外文系、国立中央大学外文系。曾任职南京国立编译馆翻译委员会、南京师范学院外语系。著有《青青者忆》(散文集)、《雪泥集》(巴金致杨苡书简,编注)、儿童文学《自己的事自己做》等,译有《呼啸山庄》、《天真与经验之歌》、《兄妹译诗》(与杨宪益合集)等书。所译《呼啸山庄》系最流行的中译本之一。
关于余斌:
六〇后,南京人,任教于南京大学文学院。著有《张爱玲传》《事迹与心迹》《周作人》《提前怀旧》《译林世界名著讲义》等书。


推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自传   山庄   联大   昆明   南京   天津   中国   中西   译者   巴金   珍贵   少女   照片   时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