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古代名人-张兆曾

张兆曾(生卒不详),字开若,今云南省昆明市人。性至孝,倜傥有才,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癸卯科中举人,授建昌[治所在今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辖境相当今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南丰、广昌、黎川、资溪等县地,民国元年(1912年)废]通判,升通州(今北京市通州区)知县,并任奉政大夫、南京大理寺左寺正(正六品)。后因屡著奇绩,升佥都御史(正四品)。《云南通志》、《陕西通志》、《甘谷史话》等都有记载,是个忠君报国的朝廷大员,最后战死,“殁于王事,赐祭葬,恩祀名宧”。

延伸阅读:《敕赐云台山护国三元宫海宁禅寺碑记》、“敕赐护国三元宫海宁禅寺”

三元宫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郁林路5号——云台山花果山风景名胜区内(吴承恩创作神话小说《西游记》花果山题材取材于此)。云台山三元宫(云台山青峰顶上)里有两个碑亭,东西各一个,分存两块碑刻。西碑亭里的石碑,在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时被重新利用,铲除了石碑阴刻的内容,刻上了海州(今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知事赵之鼎(今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人)《重复云台山香火田地》,背面则是明崇祯四年(1631年)张兆曾撰写的《敕赐云台山护国三元宫海宁禅寺碑记》。历经380余年的风雨,碑文已经风化很严重,部分碑身被破坏,字迹不清,还有缺损。碑通高317厘米,碑头高80厘米,宽93厘米,厚30厘米,碑身高157厘米,宽88厘米,厚29厘米,碑座高80厘米,宽118厘米,厚46厘米。云龙碑头、碑座,雕刻精美。碑头、碑身、碑座都有损坏,现在这块碑分刻了明清两个朝代的两个内容,所以碑额的内容也被铲除,碑额正反现在都没有内容。

该碑文26列,满列50字,根据志书内容对照后可识别的字有约960个,只有最后一列下半部分落款损坏,具体内容已不可识别。碑文为行楷,字体优美,端秀清新。这篇碑记记载的是歌颂明天启四年(1624年),司礼监太监高晋卿(籍贯不详)、苏若霖(籍贯不详)、周通渊(籍贯不详)、陈云芨(籍贯不详)等督修重建云台山三元宫、延福观和法起寺等寺观的功绩。

碑文与《云台山志》的记载有出入,共有九处。《云台山志》把碑文题目“敕赐云台山护国三元宫海宁禅寺碑记”中的“云台山”省三个字去了。《云台山志》把作者“张兆曾”写成了“张兆增”,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这样一改,使得很多研究者无法查找到作者的相关材料。把“而杰出之士入其中”中的“士”写成“世”。把“箐篁杉柏之属”中的“杉”写成“松”。“遂弃家薙染、足具戒于憨大師山中梵宇”句中少了“足”。“慨然谋,所以新之”“新”前添了“一”。“古德谓:学道乃大丈夫事,非将相之所能为”中“谓”写成“为”。“告成于崇祯四年月日”中“崇祯”写成“崇正”,据说是因为避讳。志书里没有碑文落款,其内容为:“特谴荣禄大夫、南京左軍都督府掌府事、太子少保、怀柔伯、古燕、施壮猷篆额,奉政大夫、南京大理寺左寺正、华亭、张兆曾撰文,儒林郎、礼部仪制清吏司主事、湘東、骆养志书丹。明崇祯四年(1631年)岁在辛未仲秋中浣之吉,云台山……。”

落款里涉及的三个人物:施壮猷:生卒不详,明顺天通州(今北京市通州区)人,时任特谴荣禄大夫、南京左军都督府掌府事、太子少保。其祖先施聚,因战功卓著,于明天顺元年(1457年)被封怀柔伯,施壮猷是第九代大明怀柔伯(万历三十四年——崇祯七年),施壮猷的儿子施兆麟为第十代怀柔伯,一直到大明灭亡,是个典型的贵族,超一品的大员。骆养志,生卒不详,湖南人,时任儒林郎、礼部仪制清吏司主事。另一位就是张兆曾。

繁体碑文如下:

嘗聞為出世之學者,草衣木食,橫挑楖栗。相遇於窮山絕壑間,一言逗機,虛空消隕,則大事畢而邈乎相忘矣,奚暇為千萬眾計哉?自夫仁王宰官,體如來慈悲之念,為之建立道場,使諸學者坐臥安飲食時,嚴潔周固;而傑出之士入其中,得以一意究竟,方且事半而功倍,則護法之力又安可輕也?

雲臺山在東海中海州境上,翠濤環之,非舟莫登。怒石掛空,巉岩聳碧,箐篁杉柏之屬,回鬰千嶂,雖草木皆發異香。相傳舊有梵刹,創自唐朝,開山未知何人。如趙宋時秀鐵面諸老,時往來淮揚間,不知何以未聞住錫於此,抑龍象蹴踏之境,顯晦固有待耶?成化乙酉,有禪師自稱魯王孫,過而樂之,遂住此山,取名“清風”,人因呼其山為“清風頂”雲,嗣法者曰淨善,嗣善者曰道融,嗣融者曰德連。融年百歲,連亦幾百歲,尤苦行,相繼極力整葺,遂成寳坊。時有客謝淳自淮上來謁連公,一接手卽深相契,更其名曰“德證”。于萬曆十四年,忽一日呼其徒圓林、圓松語之曰:“我今幻身將擲,汝等可師事謝。”遂以素珠、拄杖授證,泊然而化。

謝蓋山陽人,少業儒,父沒,棄業游于賈。家居奉祀三元甚虔,性喜遊,東來海上宿古殿中,而夢三元拊之曰:“汝夙世僧也,吾生於唐,產扵茲土,成道扵此,汝當事予,勤修勿惰!”覺而感悟,欣然納連公之記莂。遂棄家薙染足具戒于憨大師山中梵宇,誓傾其貲為之莊嚴,時將貲材於瓜、儀。先一日,有秀士以一銀錁盡判其木曰:“明日謝淳來,足汝價。”明日淳至,知為神,遠近感動。萬歴二十二年,奉聖母貞肅文獻皇太后懿旨,賜經一藏,佛像三軸並紫衣、錦旙。三十年又奉神宗皇帝聖旨,賜經一藏,敕諭“海寕禪寺”,遂成叢林,衲子爭趨之。乃風濤震撼,不數十年,崩頹過半。適司禮監高公諱晉卿,奉敕督茲山,慨然謀所以新之,一時若蘇公諱若霖、周公諱通淵、陳公諱雲笈者為之佐助,同心拮据,複置飯僧田十九頃,以資其永久。凡殿閣堂廡,視證公所建增十之七,煥然金碧,如兜率內院矣。夫以灌莽之區,一旦幻出樓觀,四事鹹就,非因緣之偶而已,是必有以一莖草建梵刹者而後樓閣重開也;是必有轉如是經百千萬卷者,而後琅函從天而降也;是必有晏坐岩中者而後大知識如水赴壑也。古德謂“學道乃大丈夫事,非將相之所能為”。今諸公皆貴近天子,染翰日邊,一旦急流勇退,甘心扵窮海寂寞之濱,欲以一期精進取證無生,且為千萬眾計廣種福田,人天功德曷可量哉?是役也,經始於天啟四年月日,告成於崇禎四年月日,主其事者高等諸公並凡攢運監督有功於茲舉者,鹹列籍碑陰,以垂永久雲。

特譴榮祿大夫南京左軍都督府掌府事太子少保懷柔伯古燕施壯猷篆額,奉政大夫南京大理寺左寺正華亭張兆曾撰文,儒林郎禮部儀制清吏司主事湘東駱養志書丹。

崇禎四年歲在辛未仲秋中浣之吉,雲臺山……。

天下名山僧占多,而花果山因著《西游记》一书,也算得上是座天下名山了,所以连云港市海州区花果山上也是有寺庙的。此庙名海宁禅寺,在山门上方匾额上写的却是“敕赐护国三元宫”。早在1600多年前的东晋时代,有个叫干宝(今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人)的人写了本《搜神记》,书里记载:东海人陈光蕊[今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人,唐僧(玄奘)的父亲],生了三个儿子,得道升仙,分管天、地、水三界。明朝版《三教搜神大全》里又补充说,陈光蕊是真仙转化为人,娶了龙王的三个女儿,每个龙女生了一个儿子。这些儿子个个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后来被上天封为三元大帝。三元宫最早供奉的就是这三元大帝。严格意义上说,这三元大帝应属中国本土宗教道教,三元宫最初就是座道观。海宁禅寺的名字起始于明中后期,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皇太后谕颁大藏经和佛像予三元宫,此时三元宫的宗教属性开始模糊,可以说皇太后当时已经将三元宫当做一座佛家寺庙了,这跟史料所载三元宫长期为僧人所主持的说法相符。到了明万历三十年(1601年),明神宗皇帝又颁圣旨赐经一藏,谕文中已写明“敕谕海宁寺”,海宁禅寺的名字自此而来。从此三元宫就从道家福地变为佛家丛林。不过庙名的全称还是“赦赐护国三元宫海宁禅寺”,海宁禅寺没有完全替代三元宫,因为那时庙中主殿三元大殿中仍然供奉着三元大帝。即便是二十年后明天启元年(1621年),明天启皇帝仍旧颁予手书“敕赐护国三元宫”,此手书被制成匾额,至今还悬在三元宫的山门上。此后三元宫又经清初迁界禁海的洗劫废弃,抗日战争时期的轰炸焚烧,历代建筑及珍贵文物荡然无存。直至1979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人民政府拨款按明代布局重修三元宫,并于1993年,将三元宫交予佛教僧众管理,正式更名为海宁禅寺对公众开放。自此,三元大帝被请出主殿,代之以三世佛。这真可谓“不是佛殿里坐着道家神仙,而是道院中聚着佛门子弟。”

研露楼藏板《云台山志》中有张兆曾撰写的《敕赐云台山护国三元宫海宁禅寺碑记》记载

清道光丙申秋镐《云台新志》郁洲书院藏板中有张兆曾撰写的《敕赐云台山护国三元宫海宁禅寺碑记》记载

清乾隆年间崔应阶《云台山志》卷之四“艺文”第16页有张兆曾的《敕赐云台山护国三元宫海宁禅寺碑记》记载

江苏省连云港市三元宫(三官大帝指天官地官水官,又称“三官”“三元”,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三元宫内西碑亭里张兆曾撰写的《敕赐云台山护国三元宫海宁禅寺碑记》碑

《敕赐云台山护国三元宫海宁禅寺碑记》碑背面和正面

《敕赐云台山护国三元宫海宁禅寺碑记》碑刻文(局部)

碑文落款涉及三人施壮猷(籍贯不详)、张兆曾、骆养志(籍贯不详),是明末崇祯皇帝身边有身份的人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大理寺   崇祯   海宁   碑记   连云港   碑文   江苏省   云南   南京   籍贯   大帝   古代   名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