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最后的秘密

#头号有新人#​

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他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

平定天下,迁都北京,修成大典,沟通南洋,威震四海,平定安南,打压蒙古。

以上就是朱棣同志的主要政绩史。在执政的前十几年中,他不停地忙活,不停地工作,付出了许多心血,也获得了许多成就,正是这些成就为他赢得了一代英主的名誉。

永乐十六年(1418)三月,北京庆寿寺。

朱棣带着急促的脚步走进了寺里,他不是来拜佛的,他到这里的目的,是要向一个人告别,向一个朋友告别。

八十四岁的姚广孝已经无力起身迎接他的朋友,长年的军旅生涯和极其繁重的参谋工作耗干了他的所有精力,当年那个年过花甲却仍满怀抱负的阴谋家不见了,取而代之的只是一个躺在床上的无力老者。

洪武十八年(1385)的那次相遇不但改变了朱棣的一生,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自此之后,姚广孝为这位野心家效力,奇计百出,立下汗马功劳,最终帮助朱棣登上皇位。

作为打下这座江山的第一功臣,本可以从穷和尚变成富方丈,可他却什么赏赐也不要。也没有留头发,还是光着脑袋去上朝,回家后换上僧人服装,住在寺庙里,接着做他的和尚。

他造反的目的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抱负实现了,也就心满意足了。

此外,他还十分清楚自己的那位“朋友”朱棣根本不是什么善类,他是绝对不会容忍一个知道他太多秘密,比他还聪明的人一直守在身边的。

所以他隐藏了自己,只求平静地生活下去

在双方的这最后一次会面中,他们谈了很多,让人奇怪的是,他们谈的都是一些国家大事,姚广孝丝毫未提及自己的私事,这似乎也很正常,大家相处几十年,彼此之间十分了解,也就没有什么私事可说了的吧。

但朱棣很清楚,姚广孝已经不行了,在这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一定会提出某个要求。朱棣和姚广孝如同老朋友一般地继续着交谈,在他们的心底,都等待着最后时刻的到来。

话终于说完了,两人陷入了沉默之中。

姚广孝终于开口了,他提出了人生中最后一个要求:

“请陛下释放溥洽吧。”

堪称当世第一谋士的姚广孝临死前提出的竟然是这样的一个要求,这个溥洽到底是什么人呢,能够让姚广孝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如此挂念他的安危?

其实溥洽的个人安危并不是那么重要,只是因为这个人的身上隐藏着一个秘密,隐藏着朱棣追寻十余年而不得的一个答案。

这个秘密就是建文帝的下落。

十六年前,一场大火焚毁了皇宫,同时也隐灭了建文帝朱允炆的踪迹,等到朱棣带领大群消防队员赶到现场的时候,留给他的只是一堆废墟和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尴尬局面。

从此建文帝的下落就成了他的心头大患,为了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朱棣想尽各种办法四处找人,只要有任何蛛丝马迹,他就会抓住不放。

也就在此时,有人向他告密,还有一个人知道建文帝的下落,这个人就是溥洽。

溥洽是建文帝朱允炆的主录僧,据说当时正是他安排朱允炆出逃的,虽是传闻,但此人与朱允炆关系密切,他确实很有可能知道朱允炆的下落。

朱棣听说后大喜,便将溥洽关进了监狱,溥洽从此开始难见天日,他不但是一个特殊的政治犯,还是一个绝对不会被释放的政治犯。

他不说出朱允炆的下落,自然不会放他,而如果他说了出来,朱棣也绝不会把这个知情人释放出狱,依着朱棣的性格,还很有可能杀人灭口,一了百了。

终于,朱棣答应了姚广孝一生中的最后一个愿望,放出了溥洽。姚广孝不是为了救赎溥洽,而是为了救赎他自己的灵魂。

精神上得到解脱的姚广孝最终也得到了肉体的解脱,三月十八日,姚广孝病死于北京庆寿寺,年八十四。

皇位夺下来了,首都迁过去了,大典修完了,南洋逛遍了,安南平定了,瓦剌、鞑靼没戏唱了。

现在唯一的老朋友也走了。

按说有如此功绩的朱棣也应该心满意足了,但其实不然,在他坐在皇位上的每一个白天,睡在寝宫里的每一个夜晚,有一件事情总是缠绕在他的心头,如噩梦般挥之不去,斩之不绝。

朱允炆,你到底是死是活,现在何方?

是的,雄才大略的朱棣在他执政的每一个日日夜夜都挂念着这件事,恐惧着这件事。

永乐二十年(1422),欠收拾的阿鲁台又开始闹事,,朱棣又一次亲征,大军浩浩荡荡向鞑靼进发,在这次远征途中他得到了苦苦寻觅二十年的答案。

胡濙终于回来了。

十六年前,胡濙接受了秘密的使命,独自出行两湖江浙,探访大小寺庙,只为了寻找朱允炆的行踪。

胡濙一直在找,朱棣一直在等,二十年过去了,两个青年人的约定变成了老年人的约定,朱棣的身体也是一天不如一天,恐怕等不了多久了,但约定还在继续,也必须继续下去。

就在看上去朱允炆即将被划入永远失踪人口时,事情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转机。

永乐二十一年(1423)的一个深夜,远征途中的朱棣正在他的行在内睡觉(帝已就寐),忽然内侍前来通报,说有人前来觐见。这个悬疑长达二十年的问题终于在这个神秘的夜里得到了解答。

胡濙见到了朱棣,告诉了他自己所知道的一切,两人交谈了很长时间。

他们谈论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但根据史料中——“至是疑始释”。后人推测观建文帝他没有自焚,推定胡濙与朱棣谈话之时,建文帝应该还活着。

“二十年过去了,我也不想再争了,安心做你的皇帝吧,我只想一个人继续活下去。”

我相信,这就是最后的答案,因为只有这样的答案才能平息这场二十多年的纷争,才能彻底解脱这两个人的恐惧。

朱棣的精神得到了解放,这之后的日子对他而言应该是放松而愉快的,但这恐怕也是上天对他最后的恩赐了,因为死神已经悄悄逼近了他。

永乐二十二年(1424)元月,阿鲁台又开始重操旧业,在明朝边界沿路抢劫,侵扰大同等地,此时朱棣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但为了彻底解决问题,他还是十分勉强地骑上了战马,第五次率领大军出征。

大军到达榆木川后,朱棣那原本强撑着的身体终于支持不住,于军营中病逝。

生于战火,死于征途的宿命。这位传奇帝王以他最佳的落幕方式就此结束了他的一生。

#抄书打卡入口##明朝那些事儿##朱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0

标签:南洋   明朝   政治犯   秘密   皇位   抱负   永乐   大军   下落   答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