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崇和高力士对待这件事上,可见领会领导的心思很重要!

姚崇,唐朝四大名相之一。

有一次,姚崇向李隆基上报了一份名单,这是一份关于委任帝国中下级官员的名单,最高品级不超过六品地方官,姚崇将名单递上去后,开口说道:“陛下!这份名单的人员我大致跟您介绍一下!”


正待他接着往下说时,却发现李隆基将头抬起看着屋顶。

在此之前,在姚崇汇报工作的时候,李隆基从来都是认真地注视着他,而这一次李隆基的反常表现引起了姚崇的好奇心。


在稍稍停顿之后,姚崇再一次开口说道:“陛下!这里有一份委任地方官的名单,臣想和陛下商量一下!”


这一次,姚崇说得更加详细。李隆基的目光依然没有转向他。


“嗯?难道当上皇帝就放松自己,连政事都不管了?”


“还是我的方式有什么问题?”


面对李隆基的冷落,姚崇心中敲起了小鼓,他始终弄不明白今天皇帝陛下的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在一片尴尬的气氛中,姚崇停止了自己所说的话,行礼退出了朝堂之外。

望着姚崇离去的背影,李隆基的嘴角露出了一丝诡异的微笑。当然,这一切都没有瞒过他身边的那个人。


这个人就是高力士!


作为李隆基的贴身宦官,很多年来高力士是一个不显山不露水的人物。无论是唐隆政变,还是诛灭太平公主的行动,高力士虽然参与其中,但并不像刘幽求、钟绍京等人那样成为了炙手可热的大功臣。


事实证明,正是高力士这种低调的行事风格,让他博得了李隆基的好感。


所以当刘幽求、钟绍京等人被贬外放之时,高力士却依然可以安然无恙地继续侍奉着李隆基,并得到了丰厚的奖赏。


不仅如此,由于高力士的原因,李隆基对所有宦官做了重新认识。


在李隆基看来,当那些大臣们不断争来争去之时,以高力士为代表的宦官们是最让自己感觉放心的人。


所以在李隆基掌权后,他提升了这些宦官们的地位,具有代表性的做法就是增加宦官到三千人。


在此之前,从唐高祖李渊一直到武则天,宦官只能做些扫地、打水、倒垃圾之类的杂活儿,即使是唐中宗李显复位后,宦官的地位稍有提升,但人数也不过一千人。


如今,李隆基上位后,宦官的人数一下子增加到了三千人。《资治通鉴》里说,宦官势力的强盛即由此开始!


不过,让李隆基想不到的是,正是他的所作所为,最终让李唐王朝的“家奴”们开始了对自己主子一点一点带血的吞噬!


当然,现在的高力士还不至于如此,当他看到李隆基冷落姚崇时,在姚崇退出朝堂后,他上前对李隆基说道:“陛下刚刚亲自处理国事,应该为大臣们做出指示,刚才姚崇向您请示,您不仅不说话,还抬头看着屋顶,这恐怕不是虚心纳谏的行为啊!”


高力士的话没有丝毫的掩饰,但接下来李隆基以自己独特的观点,让高力士佩服得五体投地。


“朕任用姚崇为宰相,国家大事必须和朕商议,但任命六品以下的官员,还要来请示朕,那还要宰相何用?既然身为宰相,完全可以自行处理!”


刹那间,高力士明白了李隆基刚才冷落姚崇的用意。在一个合适的时机,他将李隆基的用意告诉了姚崇。

仔细分析李隆基的话,我们不难看出,他其实是在尝试一种体制管理,而不是将一个国家的大事小情全都系于一身。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者,其任务并不是处理一项具体的政务,关键是要建立一种责任明确、执行力强的管理体系。


一个健康的体制,理应是兼顾效率与分工,让所有人集思广益、所有职能部门和各级管理人员各司其职,形成合力的体制,有人献策、有人参详、有人拍板、有人执行、有人查账、有人赏罚。


这样的一个体制,才能够明制度、均劳役,让每个人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才智和力量。


年轻的李隆基显然在经历了诸多历练之后,悟出了这一点,他深知一个盛世局面的形成和延续最根本的在于建立一种完善的体制。


对于唐太宗李世民开创的贞观之治,李隆基已经从中汲取了诸多养分。


而从姚崇和高力士的对比上来看,正如人常说:伴君如伴虎、高处不胜寒。看起来在领导旁边的二把手,职位之高、甚是光彩,但是,要知道,能做好且做久,需要有时刻能领会领导心思的能力和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地方官   宦官   宰相   陛下   用意   大臣   屋顶   说道   体制   心思   名单   领导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