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后,胡适从“求和日本”转变思想为“和比战难百倍”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的狼子野心彻底暴露,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

就在国共第二次合作快要达成的当口,胡适突然向蒋介石递了一封条陈,建议放弃东三省,承认“满洲国”,向日本求和,避免战争发生。

此言一出,立马引起国人强烈反对。

然而不久后的淞沪会战又完全扭转了胡适的想法,他开始认识到“和比战难百倍”,忍辱求和改变不了日本侵略中国的企图,只有拿起武器奋起反抗才能拯救中国。

胡适,生于1891年,是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1917年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一同发起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以文字为武器动摇了封建主义统治。

当时究竟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才让胡适产生了错误的想法?为什么主张求和的他,却又通过淞沪会战,及时认识并纠正了自己的错误?

——————

1937年8月5日,陈布雷将胡适和陶希圣提交的条陈转交给蒋介石,不料蒋介石的脸色却突然黑了下来。

条陈主要内容为:放弃东三省,承认“满洲国”,借此解决中日两国间的一切“悬案”,中日缔结互不侵犯条约,换区东亚长期和平。[1]

次日,胡适又递上一份书面材料,提出三点建议,认为能换取中国50年和平:[2]

其一:“近卫内阁可以与谈,机不可失”。

其二:”日本财政有基本困难,有和平希望”。

其三:“国家今日之雏形,实建筑在新式中央军力之上,不可轻易破坏。将来国家解体,更无和平希望。”

陈布雷在帮胡适和陶希圣转交条陈时,还替胡、陶美言道:“兹有陶希圣、胡适密陈国事一函,所言或未必有当,而其忠诚迫切,不敢不以上闻,敬祈睿察。[3]”。

后来蒋介石在国防会议上对胡适未指名道姓地讥讽道:“某些学者认为,将满洲划个疆界,便能解决冀察华北的问题,如此中国便能避免被日本侵略,和平五十年。否则, 即使今天拼劲全力把他们打退了, 明天他们还会再来犯事。划定疆界可以,比如说我以长城为界, 长城以内,要求日本不得有丝毫侵略行为,日本如果遵守约定,那我便以长城为疆界。”[4]

就连在“五四运动”中被痛殴成过街老鼠的著名汉奸曹汝霖都表示,今日中国与日本已经到了非拼一场不可的地步了,可见当时胡适等“求和派”人士的主张与中国所面临的实际情况有多么背道而驰。[5]

1937年8月18日,“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胡适终于醍醐灌顶,认识到“和比战难百倍”。

淞沪会战是中日双方军队首次大型会战,也是整个抗日战争过程中,规模最大、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这场战役持续了三个月,中国军队总共投入70余万人,伤亡25余万人,日本军队投入22万余人,伤亡9万余人。

淞沪会战,使日军被迫转移战略主攻方向,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这场战役的结果意义重大,完全出乎胡适意料,战争一个多月时,就开始呈现胶着状态,全国士气有增无减,中国军人宁死不屈,悲壮惨烈,让胡适大受感动,终于清醒得意识到:

中国并不羸弱,日本是可战的,和比战难百倍!

——————

关于胡适为何宁愿冒着被人攻击反对,也要建议蒋介石放弃东北的原因,我翻阅了相关历史书籍,某些学者总结可能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

一、胡适在美留学时受“易卜生主义”影响,认为应把握时机努力追求知识,而非战争。[6]

胡适青年时期,曾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时,接触到了“易卜生主义”思想。

易卜生说:“你最大的责任是把你这块儿材料铸造成器”,认为青年学子愈是在国家为难时,愈应保持冷静,把握时机努力追求知识,将来作为救国的凭借。

1934年秋,一次北京大学师生大会上,校长蒋梦麟做开场致辞,引用法国“最后一课”的故事,劝诫学生们认真学习,不要过问国事。

随后胡适上台,一番演讲,告诫学生们不要跟风主张战争,认为军事刚建立不久,整体实力较弱,战争只会导致失败。

没想到引来台下学生的强烈嘘声,胡适气急说道:“你们不是北大的学生,北大学生是理智的,应站起来维护‘真理’!”

此话一出,如同火上浇油,学生们反对声音更大,胡适愤然而去。

二、多年受蒋介石“现在不能打”的观念影响,认为以中国积贫积弱,打不了仗。

1933年,蒋介石与胡适进行了一场两个小时的谈话。[7]

那时,日本放出传言说将要攻打热河,蒋介石每日搜集情报,得知日本还没有行动,就推断日本只是虚张声势。

但让他害怕的是,日本对汤玉麟、张学良的军队有非常深入的了解,这才是最大的威胁。

胡适问道:“先生认为中国军队能否抵抗日本军队?”

蒋介石说:“我需要三个月时间做准备。”

胡适又问:“那三个月之后呢?”

蒋介石答:“近代式战争是不可能的,只能在几处点位用精兵死守,不许任何一个人为了生存而退却,这样至少能告诉全世界的人,我们是不怕死的。”

胡适听明白了,蒋介石的潜台词就是,我们抵抗不了。于是他便渐渐生出了与日本求和的想法。

三、胡适认为中国应卧薪尝胆,争取时间发展军事力量,从而阻止日本征服中国的企图。

卢沟桥事变之后,其实胡适已经认识到,中日关系已至冰点,战争已然无法避免,但国民党的军事力量仍旧薄弱,在战争还未爆发前,还是要为争取和平做最后的努力。

同时国民政府应积极拓展外交线路,以争取欧美国家的同情和支持,帮助中国抵御日本侵略。

胡适设想,哪怕能争取10年的和平,那么中国就能在这10年中全力发展现代军事事业,届时再阻止日本武力征服中国的企图,胜算更大。

——————

就在不久之后,胡适的其中一条建议,却兑现了。

1938年9月,因在美国文化层中颇具声望,蒋介石拟派胡适出任驻美大使,替换原大使王正廷,游说美国支援中国抗日。

胡适担心被人诟病贪生怕死跑去国外避难,又不自信,不知道去了“能做些什么”,赶紧拒绝道:“战事危急,我不愿离开南京,誓与南京共存亡!”[8]

当时他铁了心不去,就连蒋介石亲自出面劝说都不听。

蒋介石派傅斯年去劝说,傅斯年声泪俱下:“如果我有先生的声望,我就去了,都是为了抗日啊……”

胡适被感动也流下热泪,终于答应赴美。

到了美国,胡适首次拜访了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

按照他原先的设想,只要争取到欧美国家的支持和援助,便能抵御日本。

于是他动情地劝说罗斯福赶紧“拉兄弟一把”。

然而罗斯福却说美国一贯奉行“中立主义”,实在不便插手,同时紧握着胡适的手,说着场面话安慰道:“冬天要来了,你们要注意战士们的保暖啊”。

至此,胡适终于认识到,原先预想的放弃东三省,承认“满洲国”,争取欧美外援,共同抵御日本的想法,简直是多么得荒唐可笑!

【盈阅古今】

胡适作为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知名人士,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他却低估了国人的爱国牺牲精神,陷入了悲观惶恐的情绪,从而生出了错误的想法。

但是他的爱国之心却是毋庸置疑的,淞沪会战70万同胞的英勇奋战,25万同胞的流血牺牲,也使他及时纠正了自己的错误思想。

一方面,他终于意识到,日本是法西斯军事强国,他们的侵略性是长在骨子里的,怎么可能放弃中国这块肥肉,同意和平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他也亲眼看见了,中国人并非他想象中的羸弱,生死存亡的决战,中国人不可能认输,也不会输!

自此之后,胡适针对日本,再也没有所谓的和平梦想。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评论。

参考资料:

  1. 《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胡颂平编。
  2. 《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胡颂平编。
  3. 《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胡颂平编。
  4. 蒋介石在国防联席会议纪要》 。
  5. 《曹汝霖一生之回忆》,曹汝霖著。
  6. 《胡适受窘北大礼堂》,李祖荫。
  7. 《胡适日记全编》,曹伯言整理。
  8. 《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耿云志主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胡适   日本   罗斯福   条陈   长编   美国   战后   蒋介石   中国   和平   战争   思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