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乐不思蜀是大智慧?

历史上有几个以无用著称的亡国君主,李煜是其中的领军人物。李后主虽然治国无术,却写得一手好字,画得一手好画,写得一手好词,死也不失风雅。倒是刘禅,百无一用全无是处,愚钝聩弱胸无大志,约等于白痴,被诊断为“亡国之昏君,丧邦之庸人”,孙中山、鲁迅等人也都不留情面地狠批刘禅,认为“阿斗是很庸愚的,没有一点能耐。”尤其“此间乐,不思蜀”一事,被渲染得沸沸扬扬精彩绝伦,更成为刘禅永世不得翻身的铁证。

刘禅登基之后,国事全由诸葛亮一人执掌,诸葛亮死后宦官黄皓当政,后来的姜维虽有大将风度,无奈却缺乏政治眼光,不是治国良臣,公元263年,邓艾奇兵突袭进入蜀中,刘禅抬棺自缚出降。

魏主司马昭封刘禅为安乐公,时常设宴并赐舞助兴。每每奏起蜀地乐舞时,那些蜀臣纷纷落泪,唯独刘禅手舞足蹈嬉笑自若。司马昭于是便问“你不思念你的国家吗?”刘禅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一付没心没肺没脸没皮的德行。不战而降、苟且偷安的刘禅被一个“乐不思蜀”的成语给刘禅盖棺定论,于是这个“扶不起的阿斗”一千多年来便理所当然地被当做最经典的反面教材口诛笔伐。

刘禅表面上毫无作为,诸葛亮执政时全看丞相脸色行事,丞相死后也没什么大成就。刘备白帝城托孤时严令三个儿子“朕亡之后,尔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遗诏中再次强调“卿以丞相从事,勿怠!勿忘!”。再三叮嘱,谁敢不从?古时父令子亡子不亡视为不孝,临终之言,儿子再伟大也不敢不听。

刘备死后,刘禅事无巨细全听丞相定夺,甚至连自己的老婆都是丞相做媒。基于先父刘备匡扶汉室的遗命刘禅不得不听,同时鉴于诸葛亮的崇高威望,刘禅“以父事之”,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北伐,但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北伐无异于以卵击石,之所以支持诸葛亮,一来因为先父有令,二来以诸葛亮的身份地位及那些先父重臣迫不急待地想灭魏复汉的愿望,以他刘禅一人之力根本无法阻止。君臣不和是国变的最直接原因,这一点刘禅是清楚的,他出于父命和对前辈的尊重,更重要的是他以自己的软弱表现整合和稳定了国家领导集团的大团结

但他深刻的认识到以弱国蜀与强大的魏国对阵无异于自取灭亡,诸葛亮穷兵黩武,六出汉中却均无功而返,积劳成疾,命丧五丈原,确是为了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不可否认的,诸葛亮刀兵多年却劳而无功,劳民伤财之余蜀国更是民不聊生国库空虚,国力无以为继。为最终献国投降埋下了伏笔。

于是自诸葛亮刚刚死后刘禅立刻下诏停止了无谓的北伐。随后刘禅果断地废除了丞相制,将国家大事由父亲执政时的丞相总揽改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一文一武分而治之,这二人互相牵制各有约束,不至于凌驾于皇帝之上为所欲为,同时连年大赦,并多方采取鼓励政策补养生息,从这一点上来说,刘禅以自己至少是行之有效的治国策略让蜀国最快速步入发展中国家的行列,而诸葛亮劳而无功的连年征战却只是徒劳之举

后人们恨他倒不是一个国家败坏在他手里,而是他居然以亡国为乐毫无进取心,真是冤枉了刘禅。

败军之将尚不可言勇,何况一个国破家亡的君主?

魏蜀之间无论从哪方面对比,后者都不是对手,一国之君的刘禅清楚地知道抵抗的后果是什么:侥幸胜利是不可能的,而兵败之后,士兵百姓就更无幸免,一国之君,他再无能无耻,也不会袖手看自己的国家被任意欺凌、自己的子民被随意残害。刘禅递上一纸降书,用一个亡国之君无能之辈的骂名保证了子民的平安。按当时的局势,只有不战而降才是最佳选择,无谓的挣扎和反抗只会遭致更严厉的打击,虽然可以拼一个“与国共存亡”的美名,却是苦了全国的百姓。

刘氏祖传的爱惜子民的优良传统在刘禅这里继续发扬光大着,只不过当年刘备带着满城的老弱病残一路奔逃换了个好名声,而在刘禅这里却遗憾地变了味,变味的原因在于刘禅的善举与中国自古大肆宣扬的宁死不屈、打肿脸也要充胖子的道德观念格格不入,而以民生为重照顾大局避免流血和生灵涂炭的蜀后主,高尚到从不会为了一已美名而鼓动兵士和百姓为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于事无补地垂死挣扎浪费生命,在体恤民生上,刘禅不愧于诸葛亮《与杜微书》中的评价:“天资仁敏,爱德下士。”也真正完美地做到了刘备所说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司马昭的阴险毒辣世人皆知,杀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刘禅,灭一国之百姓对他来说不过吹灰而已。作为亡国之君,身家性命和蜀国百姓都命悬一线,稍有不慎便是灭顶之灾,于是当年刘备在煮酒论英雄之时的装憨卖傻想必是给刘禅上了极好的一课,做为阶下囚的刘禅想要保全自己及蜀地百姓的性命,就必须给人一个“此人不足为虑,我无忧矣”的形象,于是他只好“此间乐,不思蜀”, 一付胸无大志的样子让司马昭对他失去戒备的兴趣,而事实上他是个天才的戏子,把一个愚钝弱智不思振作的君主形象演得地地道道,精湛的演技不仅骗过了奸诈的司马昭,曲折的、难以明说的剧情还骗了后世百代。

很少有人会对刘禅做正面的评价。辩证来说,在治理国事上,刘禅用人不疑,先保证领导集体的团结再求发展,可谓明君,而史上输在内哄内耗上的皇家数不胜数;他改革政制,将权力分而化之使国政尽可能地保持清正稳定;他改进治国方法,大力促进国家发展,连年战乱之后生息人口“民尽饱餐”;体恤民情上,他以一己冤屈成全了蜀国百姓

他死去的爸爸给他留下了一个千疮百孔弱不禁风的小国,加上孔明先生报仇心切失去理智的多年征战,但刘禅楞是在这样一个身周围布满了虎视眈眈的目光之下在位四十一年,这个时间在整个三国时期也堪称长久,除去诸葛亮执政的那些年外,蜀国在刘禅的主持之下称得上国泰民安,还培养了姜维这位虎将且可以在自保之余向外扩张,整体国势是走上坡路的,甚至可以说是前途一片大好的,只可惜姜维是个出色的战术家却不是个出色的战略家,他孤军深入离开蜀地太远,邓艾来袭之时不急回救,弄得蜀都老弱病残空城一座,结果亡国之罪便全加在刘禅一人身上,但历史上也不乏眼明之人,史学家裴松之评价“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堪称公允。

与历史上那些游戏风云波澜壮阔的帝王将相相比,称刘禅才不出众,“平”尚可以,“庸”是绝对不够公道的。问题在于中国一向以成败论英雄,至少喜欢项羽那般轰轰烈烈的失败,而刘禅不仅败,还败得一塌糊涂,甚至连人格尊严都输掉了,这一情节直接攻陷了后人的承受底限。也许与勾践相比刘禅少了些霸气,历史也没有给刘禅一个威风扫地之后卧薪尝胆奋而再起的机会来成就一世英名,几年后刘禅郁郁而终,于是,勾践成了坚韧果敢的代名词,而刘禅,这个蜀国最后一代帝王,只能以窝囊废的形象曲身于世人面前,而说到隐忍功夫,除了勾践,似乎再也找不出能与望刘禅项背,与之比肩的人物了。

乐不思蜀,也许正是刘禅的大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勾践   阿斗   司马   先父   蜀国   乐不思蜀   丞相   子民   亡国   君主   百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