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合川老牌国企,高峰期职工达7000人,如今就剩下老人和旧房子

老牌国企,想到的是商品粮户口的工人,统一的工作制服,严格的管理制度,带有点官僚主义的领导,还有农民无以羡慕的固定工资。或许是习惯了财政补贴的依赖,还是企业不争气,进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市场经济时代,企业发展和生存的弊端完全暴露出来,以至于许多老牌国企纷纷转型、整合、停产乃至破产。本文所写的是位于合川区的重棉四厂,民国时期就存在的老牌国企最终倒闭,其原因各有分说但主要还是适应不了当今的社会。

合川区东津沱社区有一片特殊的老建筑群,说他老感觉也就是上世纪70、80年代修建起来的,比起周边的高楼林立,片老建筑群又显得跟当地环境格格不入。建筑群不过是60多年的历史,但说到历史可追溯至抗战时期,以至于现在的这个建筑群有二老之说,老房子和老人。

重棉四厂的前身是民国时期的豫丰纱厂,是1918年由河南商人穆藕初创办,穆藕初早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投资实业、振兴我帮为己任而创办豫丰纱厂。抗战时期,日本侵略军进入河南,豫丰纱厂整体搬迁至陪都重庆。此时的华北、华中、华东、华南都处在日军控制之下,所以内迁的工厂不在少数,豫丰纱厂也只是千万工厂内嵌重庆的其中之一。

豫丰纱厂在1938年的时候抵押给国民政府中央银行,在当时的豫丰银行是正儿八经的国企,内迁重庆是受国民政府下达的命令。豫丰纱厂搬迁至重庆后在小龙坎落脚,并成为抗战部队主要军服来源地,并取名豫丰和记纱厂。1940年重庆成为日军机轰炸的主要目标,豫丰和记纱厂在当时生产的是抗战物资,为保持在日军轰炸的情况下保持生产力,就在重庆北边的合川县设豫丰和记纱厂合川支厂。

合川支厂在抗战时期就有纺织工2500余人,此时又得到英国、法国等几乎淘汰的生产设备,以当时的生产力,合川支厂的年生产力说第二谁都不敢说第一。抗战时期从全国各地搬迁至重庆的纱厂有数十家,唯有豫丰纱厂发挥着那最好,能在合川开办分厂就足以说明它的生产能力和经济实力。

全国解放后西南行署将重庆内的纱厂进行重组和整合,并组建重庆棉纺总厂,下设7各分厂,合川支厂不知是生产能力排在第四,还是职工数量排在第四,或是当时的财力排在第四,成为重庆棉纺总厂的老四,简称重棉四厂。重组的重庆棉纺总厂有7个分厂,重棉一厂和二厂在沙区,重棉三厂南岸窍角沱,重棉四厂在合川,重棉五厂在北碚,重棉六厂在李家沱,重棉七厂在长寿。

50年代和60年代是是重棉四厂的黄金时期,当时有职工人数超过7000人。如果同时上班,前头部队已经进入生产车间,后头部队则还在厂门口一公里之外。纺织厂又是以女职工为主体的生产队伍,汇集着当年重庆、四川各大城市的美女,在阴盛阳衰的群体里,即便是政治立场坚定,个人素养极高的保卫科干事,在美女如云的地方上班难免会动心。如果当时不实行一夫一妻制的话,恐怕重棉四厂的男职工享受一妻多妾的生活都有可能。

三线建设时期,重棉四厂则成为战略物资生产单位,据说当年射洪有一家生产军用被服的三线厂就是重棉四厂援建的,后因铁路改到工厂建设一半就停建,然后搬迁至贵州,援建贵州三线厂的职工大部分现在都留在贵州。纺织业是我国工业起步的奠基石,也是我国工业元老级行业,但资格在老总就被新兴行业所替代。就好比如纤维布的出现,给棉纺业带来巨大的影响,同时也让大多数的棉纺企业走向破产。

90年代是国有工业体制改革的高峰期,重棉四厂也在改革浪潮中获得重生,引进外资和先进管理理念和设备,让这个从民国时期就建立起来的老厂焕发青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老牌国企终究还是跟不上恶劣的市场环境和时代变化的步伐,2014年重棉四厂彻底破产。老厂房、老建筑、老人,这三老成为重棉四厂的主体,而重棉四厂则成为抗战遗址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合川区曾考虑将重棉四厂打造成文旅景点,但在交通不便、远离城区,还有钓鱼城的冲击下举步难行,期待单轨直通合川,繁荣今年皮皮鸡都举步不前的合川这个小城。

本文是记事性文稿,见物说物,见其所想,所想所写,如有不对的地方,敬请大伙谅解。谢谢广大读者的阅读,敬请给予建设性意见。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合川   重庆   抗战时期   老牌   国企   纱厂   建筑群   贵州   棉纺   日军   高峰期   职工   房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