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秋到秦汉,试析治国思想的转变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乱世,但在这一时期文化思想领域却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世,儒、道、墨和法家等理念纷纷流传于天下。

诸子百家以各种各样的形式阐述并实践自己的治国理念,再加上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对治国理念的需求不同,所以此时期天下文化的碰撞极其精彩。

不过,自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诸子百家学说也因为时代的潮流开始呈现出思想合流之势,亦或者说统治者根据自己的需求开始选择所需要的治国理念。



一、乱世中百家争鸣的盛况

周朝从镐京迁都洛阳标志着天下进入东周时期,此时《周礼》思想开始崩溃私学兴起,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诸子百家、百家学说逐渐出现。

礼崩乐坏、王道衰微君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开始招揽天下人才,如此士大夫阶层开始崛起,乱世中各国兼并战争不断发生,士大夫取代贵族成为了国家的决策者,诸子百家的思想得以在现实中逐一体现。

总的来说,诸子百家的出现有着很强的历史色彩,若非周礼之下的王道衰微、旧的社会秩序已经不能满足新秩序的需求,百家争鸣的盛况根本就难以出现。

《汉书》中记载:“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意思就是说诸子百家中有9家对历史的影响很大,《史记》将记载这9家分别是“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



百家理念于春秋时期已经基本成熟,所缺少仅仅是将之付诸现实的土壤而已,所以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常会看到“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的学子,以建立符合各家学说的社会新秩序。

二、战国时期多国变法图强

1.李悝变法与商鞅变法

公元前403年赵魏韩三家分晋,魏国的国土皆处于中原腹地局势危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魏文侯任用李悝为丞相,进行可旷日持久的变法改革。

政治上李悝废止世袭贵族特权,选贤任能、赏罚严明,极大地提供高了魏国百姓的积极性,魏武卒之所以强大除了装备优良外,还离不开魏国法令的激励机制。

经济上李悝推行尽地力、平籴法,经过改革后的农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以农业立国的魏国逐渐走向富强,农业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带动了商业经济的而繁荣。



变法成功之后李悝还将多年的变法心得理念,同时也为了巩固魏国的变法成果,写下了一本法家经典著作《法经》,这本书足以和管仲的《管子》相媲美。

管仲变法比李悝变法要早上百年的时间,为何后者却被称之为中国变法之始并且在当时、后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主要原因就是管仲变法很多是服务于经济,而李悝变法体现在经济、政治和军事各个层面。

李悝变法在战国前期造成了巨大的震动,甚至于引发了战国时期变法的浪潮,为我国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商鞅变法是李悝变法之后影响比较大的变法,它虽然是建立在李悝变法的基础上,但变法的彻底性和覆盖领域皆要比前者大很多,从经济到政治、从军事到文化皆有辐射。



韩有申不害变法、楚国有吴起变法、齐国有齐威王变法、赵国有胡服骑射、燕国有乐毅变法,再加上魏国的李悝变法和秦国的商鞅变法,战国七雄每一个国家都进行了革新图强。

为何秦国的变法能够完全贯彻下去,其一秦孝公与商鞅变法持续了近20年的时间,法家思想早已经深入人心,其二秦国历代君王对商君法皆持支持态度,这也是秦法能够延续下去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比较而言,李悝变法丝毫不输给商鞅变法,但李悝的《法经》在魏国朝堂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以至于魏国霸权于战国中期彻底衰落。

2.秦法也曾受到挑衅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军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不仅军队的数量和战斗力得到了极大的加强,就连经济也逐渐超越中原强国成为最富强的国家。



秦法施行至秦庄襄王时期,吕不韦曾召集门客写下了《吕氏春秋》一书,再加上战国末期诸子百家的辉煌已经不在逐渐呈现出合流的趋势,此书差点就颠峰秦法的理念。

《吕氏春秋》以名家、法家、儒家、墨家、农家、兵家和阴阳家等多家思想学说为素材,在编写的过程将百家学说融为一体,为秦国的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思想支撑。

但《吕氏春秋》所提倡的思想与秦法所提倡的“依法治国”理念有一定的偏离,所以嬴政掌权后便抛弃了《吕氏春秋》的理念,坚定不移地选择法家思想作为治国方针。

当然,《吕氏春秋》影响了始皇帝的帝王专制主义,从而在后期形成了一种至上的皇帝观念,嬴政统一六国后诸多的政治体制皆在加强中央集权、稳固皇权统治。



3.百家思想归于一

秦始皇的大一统不仅局限在国土、经济和政治上,思想文化上也曾强行被进行统一,丞相李斯上书始皇帝称人人秉持自家私学妄论政事,这样一种思想不利于皇权的统治。

因此李斯建议烧毁天下所有的书籍:“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付之一炬,终结了我国历史一个文化璀璨的时代,同时也为后代君王通过控制思想文化统治天下打下基础。



三、汉朝,从黄老之学到独尊儒术

关于秦汉文化中的联系,后人总喜欢用“汉承秦制”来阐述,然而汉朝采用秦朝制度更多的是官僚体系制度,像法制、思想等领域更多的是在秦法的基础上进行革新。

1.秦法的弊端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而后靠着秦法统治七国之领土,可是秦朝仅仅存在了十几年便在二世而亡了,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秦法存在一定的弊端。

商鞅变法有一个很重要的思想与手段那就是“以刑止刑”,这四个字的意思就是以严酷的刑罚手段惩罚犯罪之人,当百姓的内心对刑罚产生恐惧、畏惧之情时就不会再犯罪。

简而言之,秦法的目的不是为了教化百姓走向真善美,而是以刑罚的手段遏制百姓触犯法律禁止的行为,所以才会有人说秦法比较严苛,百姓忍受不了高压统治揭竿而起也在情理之中。



2.作律九章与黄老之学

从治国理政的角度而言法家思想的确略胜一筹,但汉朝初期受“秦二世而亡”的影响使得法家思想被放弃,统治者开始反思秦亡国的理由,以及如何选择法家之外的治国思想。

针对这一点当时选择双管其下,第一很多人认为秦国之所以会灭亡并不是因为秦法过于严苛,而是因为秦在施政的时候操之过急、手段粗暴不得民心。

于是乎刘邦便让萧何在秦法的基础上制定符合汉朝的法律,于是萧何制定了九章律为汉朝社会秩序的标准:“于是相国萧何裙后捃摭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

战国中期除了法家、道家为当时的主流学派外,黄老之学治国理念也是备受推崇的思想之一,《吕氏春秋》之中就曾提及过黄老之学、无为而治。

汉初在讨论治国理念的思想上贾谊提出了仁义治国理论,而这样一种理论偏向于亲近儒学的态势,在此基础上西汉便选择了黄老学派来守天下、发展天下。



3.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经历秦朝末年的战火焚烧以及楚汉多年的争霸战争,天下百姓无不希望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黄老之学很符合汉初经济、政治的发展的需求。

统治者的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施政手段,不断避免了秦法对民间百姓的压迫,也能为老百姓提供一个修养声息的政治环境,更能为皇权统治提供一个合理化的依据,也迎来文景之治的大世。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汉朝早已不似喊出的尴尬局面,皇帝需要一种新的统治万民的手段,尤其是汉武帝执政时期对这种思想的需要极其渴望。

窦太后去世、汉武帝彻底掌控了汉朝的大权,他摒弃”黄老之学、无为而治“的理念,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用以统治大汉。



汉武帝”独尊儒术“并不是说黄老之学不好,而是儒家提倡的皇权之上、君臣思想对加强中央集权有着极大的益处,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人也更容易接受皇权的统治。

纵览我国历史不难发现,自汉武帝之后儒家思想便成为了我国的主流思想,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直至明清时期才结束,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儒家思想符合皇权所需。

至此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盛况不在,唯有儒家文化成为了社会主流,甚至与朝廷开科取士的工具之一。

参考文献:《吕氏春秋》、《史记》、《汉书》、《战国秦汉时期的思想流变与汉初政治哲学的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魏国   秦国   春秋   思想   诸子百家   法家   皇权   汉朝   秦汉   理念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