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季—中国卫星总设计师、空间返回技术学科的带头人

“我留学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振兴自己的祖国,现在新中国已经成立,自然应该回国效力!”这是1949年10月,王希季听闻新中国成立后,对劝阻他回国的老师和同学说的话。

王希季祖籍云南大理上末,1921年7月26日生于昆明,在兄弟7人中排行老三,父亲是商人。王希季自幼聪颖好学,曾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昆华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原云南工学院前身之一部)。 一年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被西南联大机械系录取。

1942年大学毕业时,正值中国抗战,王希季进了一家兵工厂。几年兵工厂生活,使他看到了一个严酷的事实:中国的工业太落后。于是抱着“工业救国”的理想,他于1947年考入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攻读动力和燃料专业。

1949年10月,当王希季正准备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时,传来了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他很快找到了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要求立即回国。


当时美国政府为了阻止中国留学生回国,提出了许多优厚条件。而回国的留学生,在国内每人只能优待300公斤小米。不少同学都劝他读完博士再回去,有的甚至劝他干脆就留在美国。但他考虑到自己留学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拯救自己的祖国,祖国统一了,自然应该回国效力。于是,在留美科协的帮助下,他冲破重重阻挠,于1950年春天,踏上了“克里弗兰总统号”商船回国。

1958年11月,时任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副教授的王希季被上级秘密安排到上海机电设计院。去了之后才知道,这个秘密单位是要做运载火箭,发射人造卫星,而他被任命为探空火箭的技术负责人。

王希季曾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攻读动力和燃料专业,对于这项新任务,王希季起初心里并没有底,当时没有火箭方面的专业知识,没有技术资料,没有任何国际援助,王希季手下带领的只是一批缺乏技术背景,平均年龄只有21岁的年轻人。有时碰到一些连自己都没接触过的新东西,王希季常常是头一天晚上啃书本,第二天就给大家上课传授。在许多基本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王希季他们土法上马,没有电子计算机,他们就用手摇计算器,有时甚至干脆就拨算盘珠子,很多数据都是靠人力计算出来的。

在王希季的主持下,半年后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T7M研制、总装完毕。在经历了第一次的发射失败后,王希季总结经验后再次上阵,1960年2月19日16时47分,第二枚“T-7M”发射试验成功。这次试验成功,是中国自行发展火箭技术取得的第一个实践意义的成果。

T-7M的飞行高度是8公里,半年后T7研制出来,飞行高度60公里。T7之后就是T7A,T7A就不是60公里了,而是130多公里。T7A之后发展,探空火箭发展到高度320公里。

这以后,王希季又带领助手相继研制成功了“和平2号”、“和平6号”固体燃料气象火箭;“T-TA(S1)”、“T-TA(S2)”生物试验火箭,将大白鼠和小狗豹豹、珊珊先后送上蓝天,又安然无恙地返回地面,使中国在宇宙生物领域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此后,王希季提出了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型号--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并负责完成了方案阶段的研制工作,于1970年4月首次发射就获成功,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轨道,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空间国家。


1976年之后,王希季担任了第一个返回式卫星型号的总设计师,负责了6颗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和发射工作,提出了第二和第三个返回式卫星型号的技术方案,并负责一部分初样阶段工作。

1993年,因为王希季在参与发展无控制火箭技术和回收技术两门新的学科,创造性地把探空火箭技术和导弹技术结合起来,提出第一枚卫星运载火箭的技术方案等成就,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王希季是获奖者之一。


作为型号总设计师的王希季使中国的空间科学从探测阶段登上了试验阶段的新台阶,是中国功勋卓著的航天技术专家,长期以来,他兢兢业业地工作在这条战线上,为开拓和发展中国空间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弗吉尼亚   中国   探空火箭   两弹   运载火箭   技术   带头人   美国   学科   火箭   设计师   型号   阶段   空间   卫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