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挂帆远航:载有中华文化的大船到底是如何从秦汉驶出的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作为文明古国,我国古代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数学和天文学上与西方媲美,四大发明的输出也让世界为之叹服。

而在交通运输上我国古代也拥有着显著贡献,如张骞出使西域开辟陆上丝绸之路。

其实在陆上丝绸之路出现之前,海上丝绸之路已经出现,并且拥有东、南两条航线,足以说明我国古代船舶技术的进步。

早在秦汉时期,随着大一统的建立,我国的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中造船业更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秦汉的船舶远航东洋、南洋,载着中华文化驶向世界。

一、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秦汉独木舟的蜕变

船的原始形式是独木舟和木或竹筏。前者即所谓“剖木为舟,刻木为楫”,后者即古人所说的“方舟为筏,可乘过河”

中国是世界上造船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原始社会晚期,已有了独木舟,如甲骨文中已出现“舟”字。据《竹书纪年》记载,夏初时曾有一个王后乘舟出海的记录:“东狩于海,获大鱼。”

及至秦汉时期,独木舟和筏的使用已经很普遍。福建连江岱江下游近海处,曾发掘出土一条长米多的年代相当于秦汉之际的独木舟。广东化州鉴江岸堤附近,也曾发现一条年代相当于东汉中晚期的独木舟。

独木舟的应用春秋战国时期多用于战船。这种战船长约11米,船壳很薄,加工精细。1964年在成都百花潭出土了一个秦汉时期的嵌错铜壶。

在这件珍贵的青铜器上,都雕刻有双层战船的图象,战船的下层有水手在奋力划桨,上层有战士在击鼓、使枪、射箭。

由于单独的船宽度比较小,稳定性不够,也就不能在上面建楼。 为了提高船的稳定性,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把两只船并起来使用 的办法。这就是“舫,并舟也”

但是这种并舟而成的舫,行船时所受水的力要比单独的船大,航速比较慢,作为战船是不理想的。

所以,战国铜鉴上所刻的战船不是舫,而是由木板构成的船。木板船的出现是造船技术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独木舟的大小要受树围大小的限制,而把树干锯成木板就可造出更大、比例更适当的船。

广州秦汉造船遗址里出土的船体,几条滑板和大枕木的加工相当平整,其中有几块杉材大枕木更是表面光滑,八角整齐,棱线分明,并有禅槽。由此可以看出秦汉时期的木板船加工技术已经得到快速发展。

尽管如此,木板船最开始因为没有甲板构造,导致船在航行时,经常被海水和河水浸入。人在上面走动非常不方便,达不到运输和作战的要求,在海上航行时也很危险。所以后来的船普遍加上了甲板构造。

如1955年在广州东汉墓出土的陶制船模:制作非常精确,长56厘米,望楼设置于船尾,两舷还设有撑篙用的桥楼,船首每舷均布置3个桨架。由此可以看出秦汉时期的船只已出现部分甲板。

从独木舟到甲板木船的蜕变,古代的船舶技术从春秋战国延续到了秦汉时期,奠定了秦汉船舶制造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二、设备技术与造船规模的发展,用船体丈量山河湖泊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单层木板船并不能满足秦汉时期的货运和战争,于是就出现了在甲板上加几层楼的大楼船

汉代的楼船非常出名。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坐楼船巡游汾河,与群臣在舟中宴饮,当场作《秋风辞》一首,其中就有“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之句。

楼船的出现得益于船体建造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秦汉时期的统治者为了扩大所统治的水域,对船舶设备技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船的推进设备如桨、梧、帆掌握航向的操纵设备如舵,系泊设备如锚等。在秦汉时期都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和发展,从船舶设备的齐全与日臻完善,可以反映出当时造船的技术水平。

首先是划桨船中的重要工具“桨”的改变。春秋时期的木桨多为短桨,即“楫”,到了秦汉时期则发展成为长桨,以桨架为支点,划桨手可用全身之力滑动大桨。

1974年湖北江陵凤凰山西汉墓中,发现了船模和许多竹简木犊,船上有桨五支并有桨架。竹简上写有“大舟皆廿三桨”,“大奴义褶”等句,说明当时已有使用许多长桨的船。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曾描述过三国时期战船焚烧场景,即“樯橹灰飞烟灭”。其中的“橹”就是汉代时期发展出来的比桨更具效用的划船工具。橹装在尾部,操橹人只要掌握橹片的角度,左右挥动就可推船前进。也可用来操纵船的航向

其次是帆船的改良。仅仅依靠划桨的船舶是不能远航的,同时需要使用风帆“水国无边际,舟行共使风”

利用风力行船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一个巨大成就,风帆的使用在商代时就出现了。开始船上设置的帆是很简陋的,也不便转动,只能利用顺风航行。

到了汉代,帆船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船上的帆不仅能够转动,以此适应不同的风向。还从单桅单帆变成了二桅二帆,甚至三桅三帆,用来增加受风面积,使船更利于航行。

《南州异物志》记载:公元三世纪的三国时代,在中国南海航行的船已是:

“随舟大小或作四帆,前后沓载之。有卢头木,叶如腌,形长丈余,织以为帆。”

最后是秦汉时期的造船规模。根据《史记》记载:汉武帝曾描述过汉朝时期的船体大小为“治楼船高十余丈”

足以看出当时的船只大小已经足够大,且载重量更大。而且秦汉时期已经开始把战船和民船进行区分,出现了舸、艇、舰、艨等专业化的区分。这代表汉代人对船的度量达到了相当准确的地步。

除此之外,负责造船的工厂规模也相当宏大,各式各样,遍布沿海城市。《汉书·地理志》载:京兆尹有“船司空”县,王莽改称“船利”

这个县位于河、渭交界处,专门负责生产船只。这个地理位置掌握着西汉漕运最关键的航线,为秦汉时期的统治阶级提供了大量远洋的航船。

发达的造船技术使得秦汉时期的水上交通更加便捷,经济发展和军事扩张顺势而上。同时人们逐渐不满足于内河航运,开始利用东洋、南洋航线进行商业贸易。

三、云帆高挂,跃居世界前列的远洋航行

汉代的楼船载重量高达30吨,其上楼层可达三层,每一层都有不同的名字,可载千人。《释名·释船》上记载:“船第一层称为庐,第二层称为飞庐,最上层因为常有鸟雀飞过,称为雀庐。”

正是因为拥有如此精湛的船舶技术,秦汉时期开始了携带国内货物扬帆远航。《汉书·地理志》中最早记载了中外海路交流的情况,表明秦汉时期我国就与南海诸国进行贸易。这条航线被称为南海航线,后又被称为南海丝绸之路

南海丝绸之路的起点在番禺(今广州),秦汉时主要由岭南人民装船远航,将国内的陶瓷从南海运往南太平洋沿岸的国家。

早在春秋战国时,东海航线就被开辟出来进行沿海航行。记录在册的有齐国从胶东半岛乘船一直往东,途经辽东、朝鲜、日本列岛直至东南亚。到了秦汉时期,这条航线逐渐被用于发展经济,不再是单一的水路。因此才得名为东海丝绸之路

两条航线横贯亚洲、欧洲、非洲,成为秦汉时期文化输出的关键通道。

结语

秦汉时期我国的造船业已具有巨大的规模和相当先进的生产技术。其坚实的造船基础,又为以后唐宋时期远洋帆船的高度发展创造了优良的条件。

正是由于我国的造船业在当时的世界上居于先进地位,才使我 国航海帆船自秦汉以来著称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上达十个世纪之久。


参考资料:

《史记》

《汉书》

《汉书·地理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秦汉   楼船   战船   南海   独木舟   乘风破浪   大船   丝绸之路   中华文化   木板   航线   船舶   时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