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笔记—《大清十二帝》之皇太极反间计除掉袁崇焕

袁崇焕击败皇太极,获得宁锦大捷后,上奏崇祯帝,说山海关一带防务巩固,已不足虑,但蓟门单弱,须防敌人从西路进攻。朝廷没有多加理会,他再上第二道、第三道奏章。崇祯下旨交由部科商议办理,但始终迁延不行。后金天聪三年(1629年)十月,后金兵果然大举从西路人犯,避开山海关,绕道内蒙古,进攻北京城,这一切都在袁崇焕预料中。

明朝初年为防备蒙古人,对北方边防全力注意,修筑长城,设立江东、蓟州、宣府、大同、太原、陕西、延绥、宁夏、甘肃九大边防军区,即所谓“九边”。东起鸭绿江,西至酒泉,绵延数千里中,一堡一寨都分兵驻守。但后来注意力集中于辽东,其他八镇的防务就废驰了。明太祖本来建都南京,成祖因为在北京起家,将都城迁过去。在中国整个地形上,北京偏于东北,和财赋来源的东南相距甚远。最不利的是,北京离长城只有100多里,敌军一破长城,快马半天,就兵临城下。金元两朝以北京为首都,因为它们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敢深人中原,如果有变,就可以立刻转身逃回本土。明朝的情况却不一样。明成祖对蒙古采取攻势,建都北京就是为了便于进攻,明朝中后期,兵力衰弱,北京地势上的弱点马上暴露无遗。

袁崇焕于十月二十八日得讯,立即兵分两路,北路派镇守山海关的赵率教带骑兵400西上堵数。他自己率同祖大寿、 何可纲等大将从南路西去保卫北京。沿途所经抚宁、永平、迁安丰润、玉田诸地,都留兵布防,准备截断后金兵的归路。崇祯正在惶急万状之际,听得袁崇焕来援,自然是喜从天降,急令袁崇焕做各路援军总司令。哀崇焕部十一月初赶到蓟州,十一、十二、十三日3天与清兵在马升桥等要险遭遇,每一仗都胜了,后金兵半夜里退兵。但北路援军却遭到了重大挫败。赵率教急驰西援,在遵化城外大战,阵亡。遵化陷落,巡抚王元雅自杀。被后金兵阿济格所部的左路军包围歼灭,赵率教中箭后金兵越三河,略顺义至通州,渡河,进军牧马厂,攻向北京。袁崇焕两日两夜急行军300余里,比后金兵早到两天,驻军于北京广渠门外。袁崇焕一到,崇祯立即召见,大加慰劳,袁崇焕以士马疲劳,要求入城休息,但崇祯心中颇有疑虑,要他们在城外野战。后金兵东攻,在高密店祯知袁军已到,大惊失色,想不到袁崇换如此神速!

二十日,两军在广渠门外大战。袁崇焕亲自上阵督战。从上午八时打到下午四时,恶斗8小时,胜负不决。打到傍晚,后金兵终于不支败退,退了10余里。袁军直追杀到运河边上。这场血战,后金兵劲旅阿巴泰、阿济格、思格尔三部都被击溃。袁崇焕也中箭受伤,中箭的甲胄,像刺猬似的。袁崇焕连获广渠门和左安门两捷,京师转危为安。

袁崇焕知道这是侥幸获胜,在军事上并不可取,尤其在京城外打仗,更不能侥幸。他对部属说:“按照兵法,侥幸得胜,比打败仗还要不好。”崇祯见后金兵没有远退,不断催促袁崇焕出战。袁崇焕说,估计关宁步兵全军于十二月初三、初四可到。等大军到达,就可决战。袁崇焕的意思是,大军在城外坚守,派游军截断后金兵粮道,焚烧后金兵粮草,再派兵占领长城各处要隘,使后金兵没有退路,然后与后金兵持久对抗。这是一条非常正确的战略。

但是崇祯是个十分急躁的青年,那时还没满19岁,一见袁崇焕按兵不动,不耐烦起来,催他出战。袁崇焕一再说,要等步兵全军到达才可进攻,现在只有9000骑兵,和敌兵10余万决战,难求必胜。崇祯却怀疑起来了:“你不肯出战,到底是什么居心?想篡位吗?想胁迫我答应议和吗?你从前不断和皇太极书信往来,到底有什么密谋?你为什么一早就料到金兵要从西路来攻北京?”崇祯的性格本来就十分多疑,现在兵临城下,更是又惊又怕。

后金兵于十一月二十七日退到南海子,溃败后,心中不忿,便在北京郊外大举烧杀。北京城里居民的心理和皇帝一样,听信谣言,说袁崇焕不肯出战,别有用心。许多人说后金兵是他引来的,目的在“胁和”,使皇帝不得不接受他一向所主张的和议。于是有人在城头向城下的袁部骑兵抛掷石头,骂他们。石头砸死几名兵土。

就在这时候,后金兵捉到两名明官派在城外负责养马的太监,个叫杨春 ,一个叫王成德。皇太极心生一计,派副将高鸿中、参将鲍承先、宁完我、巴克甚、达海等人监守。俘虏了两名小小太监,为什么还要派五名将领来监守呢?皇太极生都很爱看《三国演义》,周瑜利用蒋干盗书使曹操中反间计的手法,皇太极非常清楚,他要设计陷害袁崇焕。这一计策,《清史稿.鲍承先传》记载:“翌日,上诫诸军勿进攻,召承先及副将高鸿中授以秘计,使近阵获明内监系所并坐,故相耳语云:“今日撤兵,乃上计也。顷见上单骑向敌,有二人自敌中来,见上,语良久乃去。意袁经略有密约,此事可立就矣。’内监杨某佯卧窃听。越日,纵之归,以告明帝,遂杀崇焕。”

高、鲍、宁三人是投降后金的汉人。到了晚上,鲍承先与宁完我一人依照皇太极 所授的密计,大声“耳语”, 互相说道:“这次撤兵,并不是我们打了败仗,那是皇上的妙计。皇上单独骑了马逼近敌人,敌人军中有两名军官过来,参见皇上,商量了好久,那两名军官就回去了。皇上和袁督师已有密约,大事不久就可成功。

这两名太监睡在旁边,将两人的话都听得清清楚楚。十月三十日,皇大如做命看守者假意疏忽,让杨春逃回北京。杨春将听到的话一五十地察报崇祯。先前民谣:“投了袁崇焕,鞑子鞑子跑一斗 半。”(文秉 《烈皇小识》)民众竟然认为要赶跑后分民必须先逮捕“(投”)袁崇焕。这些舆论,自然传到了崇祯耳里,现在,太监们的活动,第二天,十二月初一,崇祯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以议军饷为名,命袁崇焕到紫禁城。当时, 北京城戒严,九门紧闭。袁崇焕和祖大寿坐在筐里,被人吊到城上。袁出换到了紫禁城平台,崇祯帝并未议饷,而是下令将他逮捕,下锦衣卫狱。祖大寿限见之下,手足无措,出北京城后等了3天,见袁崇焕没有获释,与何可纲惊怒交集,立即带部队回锦州去了。正在兼程南下赴援的袁部主力部队,在途中得悉主帅无罪被捕,当然也就掉头而回。

崇祯见祖大寿带领精兵走了,不理北京防务,忙派内阁全体大学士与九卿到狱中,要袁崇焕写信招祖大寿回来。袁崇焕心中不服,不肯写,但最后想到“以国家为重"五字,写了一封极诚恳的信,要祖大寿回兵防守北京。这时候祖大寿已冲出山海关北去,崇祯派人飞骑追去送信。追到军前,袁部将土怒不可遏,祖大寿军中喝令放箭,送信的人大叫:“我奉袁督师之命,送信来给祖总兵,不是朝廷追兵。”使者递过 信去。祖大寿读后,下马捧信大哭,一军都大哭。 祖大寿对母亲很孝顺,他母亲又很 勇敢,儿子行军打仗,80 多岁的老太太常常跟着部队。这时她劝儿子说:“本来以为督师已经死了,咱们才反出关来,谢天谢地,原来督师并没有死。你打几个胜仗,再去求皇上救免督军,皇上就会答允。现今这样反了出去,只会加重督师的罪名。”祖大寿觉得母亲的话很对,当即回师人关,和后金兵接战,收复永平、遵化一带,切断了后金兵的两条重要退路。

这时祖大寿、何可纲等得到袁崇焕狱中手书,又还兵来救。皇太极对袁部毕竟忌惮,感到后路受到严重的威胁,于是并不进攻北京,反而写了两封议和的信,放在安定门和德胜门城门口,然后取道冷口而还辽东。

第二年八月十六日,一代名将袁崇焕在北京西市被凌迟处死。 《明季北略》记载: 袁常焕受利时,人们吃牙切齿,买从袁身上制下的肉就酒喝,鸣口写,这个记载,未必可靠。但说明当时京城上下都中了身皇太极的反间计,误认为袁崇焕“通,明本道民张价在《石既书后集》中记教了袁裳惊的悲修下场:遂于镇抚司绑发西市,寸寸肉割之。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啖之。刽子手乱扑,百姓以战全灭药肉师刻文尽开脱出北肠府,百姓群起拉之,得比下者无北面姓以血流内颊间,犹唾地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原止剩一首,传视九边。”

后来后金兵人关以后,定鼎中原,开始修明史,到了袁崇焕的传记时,就翻出了满文档案,把这个计谋大白于天下,乾隆皇帝给袁崇焕平了反。这个反间计没有用兵一卒,也没有放一箭炮,就让崇祯皇帝“自毁长城”。皇太极的反间计能够成功,也与崇祯帝的少不更事有关。当后金兵围城时,19岁的崇祯张皇失措,不单表现在将袁崇焕下狱一事上。他认为兵部尚书王洽处置事情不善,将其下狱。围城时一切混乱,监狱中的囚犯乘机大举越狱,于是刑部尚书和侍郎也被下狱。崇祯又“发觉”北京的城墙不大坚固,于是将工部尚书和工部几名郎中 一起在朝廷上各打80棍再下狱。三个郎中两个年老,一个体弱, 都在殿上被当场活活打死了。

就这样,皇太极巧施离间计,骗得无能的崇祯帝杀了袁崇焕。《明史.袁崇焕传》说:“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5

标签:反间计   太极   遵化   崇祯   山海关   北京城   长城   大寿   皇上   北京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