骁勇平陵的春秋吴国人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的历史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原本他们是和楚国一样被隔绝在华夏文化圈之外的蛮族,但是,由于晋国长期跟楚国争霸而精疲力尽,由深知楚国内情的二五仔巫臣出主意,扶持吴国对付楚国,教会了吴国人使用战车,吴国从此进入了华夏体系(而华夏的史官虚拟出了吴太伯的故事,这是我的猜测)。

吴国的位置在齐国、鲁国的南边,楚国的东边、越国的北边,在现在安徽、江苏、浙江北部,以姑苏为首都,靠着太湖鱼米之乡,是个典型倔强的南蛮,披发文身、彪悍轻死生(从季扎的三个兄弟的事迹就能看出来)。周围的国家打了个遍,从一个小部落崛起为一方霸主。

吴太伯建国到梦寿之前的历史都是传说,至于吴太伯跟周王室的亲戚关系其实是可疑的,吴国的风俗更接近南蛮,有野史说是因为晋国为了压制楚国刻意把吴国说成自己亲戚,这种例子在中国古代史比比皆是,在史书中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都能在上古时代跟中华民族拉上亲戚关系。

梦寿时代大概是在晋楚争霸最激烈也是尾声时代,晋国因为跟楚国争霸而导致诸侯都疲敝不堪,弭兵之会后中原的各个诸侯国都休养生息了,鼓动起跟吴国心气跟楚国死磕符合中原诸侯们的利益,给吴国找个华夏的祖宗对于这个讲求实效的民族是干得出来的。读一读二十四史,凡是塞外的强敌都有一个中华的祖宗,至于人家自己认不认无所谓,反正500年前我们是一家。

梦寿年间吴国出现了第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大NB——季扎,一个文化荒漠的国家基因突变出了一个道德、才华完全符合华夏标准的君子,他的事迹被司马迁大篇幅的记载,作为典范,就像甘地一样被抬上神坛(他们的作用很像,都是这个国家的国际品牌,但实际上没啥用)。

梦寿和他三个儿子以及馀昧儿子王僚的事迹简单到单调,就是各种跟楚国死磕,相互攻杀。其中有一个例子非常有趣,在史记中楚国历史也记载了这件事,但是细节略有不同,吴楚边境的两个妇女因为争桑吵起来了,吴国的女人估计没吵过楚国的女人,回家跟家人哭诉自己的委屈,她的家人怒了,进行了全家总动员到隔壁村去报仇,一场的小型乡村械斗楚国的女人被灭门了,楚国的邑长(估计是个乡长到县长级别的官员)听说后,怒了,全邑总动员,把吴国的邑给屠了,吴王听说了,怒了,让还是公子光的吴王阖闾带兵去报仇,取二都而还。一棵桑树引发的血案。

之后的故事是伍子胥来到吴国,发现吴王僚不能帮他报仇,就帮助吴国乱臣贼子公子光雇凶杀人,也就是著名的专诸刺王僚,雇凶的报酬是事成之后封专诸的儿子为卿、帮伍子胥灭楚报仇,伍子胥真心不便宜啊。王僚死后阖闾成了吴王,这个时候发生了另一个刺客故事,是要离刺庆忌。在伍子胥和孙武等人的帮助下,一波操作猛如虎,吴国攻入楚国的国都,在楚国到处烧杀掳掠发泄几代人的仇恨,伍子胥和伯嚭还玩了个行为艺术——鞭尸楚灵王。吴王阖闾自信心爆棚,想鲸吞楚国,精兵强将分兵攻略,楚国请来了自己的姻亲秦国的救兵、吴王阖闾空国而出就有人造反了——夫概称王了、另一个世仇越国也来占便宜。吴王阖闾只能回老巢收拾了反骨仔夫概,然后跟越国一顿死磕,在首都姑苏被越国人打伤脚趾、死了。

然后就发生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成语卧薪尝胆,夫差在奋发图强打败了勾践,但是没有肉体消灭勾践而是保留了越国、多收了一个小弟让他给自己交保护费。这个时候夫差的国策出现了战略错误,夫差在梦寿称王、阖闾破楚、夫差征服勾践之后,作为一个落后文明突然爆发之后出现的那种急于让强大文明国家认可的那种心态,夫差既没有消化征服越国之后获得的利益,也没有继续入侵已经极度衰弱的楚国,而是北上跟齐国、宋国、鲁国等进行争霸,到处耀武扬威但是没有获得实际的利益。黄池之会后,被勾践偷袭老巢,夫差急急忙忙的往回跑,疲惫的精兵强将被勾践以逸待劳一战消灭,由于暂时不能灭掉吴国,越国跟吴国签了停战协议退兵了,接下来的七年勾践不断的入侵吴国,吴国没有机会休养生息,最终三千越甲可吞吴,成就了一代枭雄的霸业。如果夫差用同样的办法逐渐蚕食楚国,也许战国七雄就没有楚国了,而是吴国。

但是从地缘角度解读为什么夫差为什么不彻底消灭勾践,吴越两国都生活在苏南地区,吴国占领的是太湖流域,而越国主要生活在华南地区的丘陵上,费效比不高。当吴国打败越国之后,吴国有两个选择:1.彻底消灭越国。但是这就要让吴军在浙北高海拔的山地继续和越国打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就算打赢了,吴国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元气。这对想要尽快称霸中原的夫差来说虽然极为不利。2.接受越国投降,在不继续牺牲吴国士兵的情况下得到越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来为吴国称霸中原服务。

其实可以从后来秦国、汉武帝时期征服百越的难度就可以看出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征服浙江、福建地区的百越确实需要耗费太多。北上跟齐鲁等国争夺已经经过开发的肥沃的平原地区对吴国来说更加容易一些。抢劫比开荒容易,夫差北上争霸就是抢劫,而征服百越就是开荒。实际上所谓的江南地区如果不是经历衣冠南渡之后的开发,长江以南一直是不毛之地。但是生活在地中海的希腊人选择了经商和抢劫,但是罗马人确选择了开荒种地,但是笑到最后的是罗马而不是希腊,因为开荒种地虽然见效慢,但是确稳固,在后方没有稳固的条件下,夫差急于北上争霸而被掏了老窝,证明了步子大了确实容易扯到蛋。

吴国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是吴国开凿了大量的运河,吴国和越国是最早将运河用于国家战略的建设上的,运河开通可以提高国家政令传达、也是缺少马匹吴越两国发挥水战优势的重要条件。

在火车发明之前,人类世界中最经济划算的运输方式就是水运。吴国前期迅速击败楚国和越国给予了吴国成为强国的资本。北上争霸对于夫差来说是极大的战略错误,是一种蛇吞象的行为。吴国的后方极不稳定,才臣服一代人还不到的越国是最不稳定的因素,而如果长期陷入北方争霸战争,上游的楚国也有可能会出兵吴国。但是夫差的运河对于中国历史除了贡献了很多成语之外的最大贡献就是奠定了大运河的基础,为沟通南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文化交融、政令传达,是蛮夷的吴越并入了华夏民族提供了基础,使中国大一统王朝的形成也提供了基础。

济水与黄河是相连的,所以如果在鲁国继续修运河,将鲁国境内的泗水与济水相连接。吴国船队就可以直入黄河。况且在艾陵之战前,吴国的运河已经将太湖--长江--淮河--泗水相连接,现在只需要再修通泗水与济水的部分。

吴修运河示意图前482年,名叫“深沟”的运河修通以后,夫差正式向他的最后一个对手—晋国发起挑战了。只不过这次不需要正面开战,而是在黄池举行“会盟”。而此时的晋国虽然也是权臣当道,但没有发生齐国那样的内乱,所以真想要靠“会盟”以“谈判”的方式选一个霸主,显然不可能。果然,这年的七月初二,夫差终于见到了晋定公,双方就“晋人先”还是“吴人先”,争吵不休。到了晚上,夫差决定还是要以武力使对方屈服。但是此时国内却传来了消息:越军攻入吴都。当夫差得到这个消息时,回师已经是不可避免了。但为了继续与晋国争霸,夫差在收到消息的第二天凌晨便在晋人的军营门口搞起了“阅兵”,并由此诞生了一个成语:如火如荼。

最终迫于“阅兵”的所带来的震撼,晋定公选择了让“吴人先”。夫差在黄池完成了他最后的辉煌,力压晋国当上了霸主。而“如火如荼”的阅兵还有一个目的:不至于在撤兵回师的时候被晋军掩杀。所幸晋国也的确没有进行追击。这也使得夫差可以安心撤退了。那么勾践是怎么打过来的呢?答案还是靠运河。其实就在夫差相信了越国已经是“附属国”了以后,勾践回到了会稽。而原来的越国故土所在的浙北平原,吴人也并没有多余的人力来开发。那么对于当时的夫差来说将越国原先部分土地,归还给越人,并为吴国供给“北伐”所需的粮食物资,这也许也算是当时一个不错的方案。况且吴国针对越国还是留了一手:太湖南面直通杭州湾的运河:胥浦。也许夫差认为,由于胥浦的存在,将越人置于杭州湾的南部,等于放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勾践真的敢造反,吴军也很快就能通过胥浦运河出杭州湾,直插会稽。所以夫差有这种想法也不算天真。只是夫差忽略了一点:真想防住越国,那么吴国的主要力量离胥浦就不能太遥远。不然不仅防不住越国,胥浦还会成为越攻吴的通道。

而当夫差将主要兵力陈于黄池争霸的时候,自然也就没有足够的兵力来防守通胥浦。这对于勾践来说,就是最好的机会。于是勾践兵分三路,率领四万九千越军开始了复仇的大业。其中自己亲率的东路军走的就是胥浦。

上学和刚毕业的时候哪怕到现在很多行为都会被虚荣心所左右,但是承担了生活压力之后,越来越务实了,只有务实之后,反倒慢慢的往前走了一些。也许是我的格局太小吧。我记得伍子胥的列传中建议夫差吞并消化掉越国的土地和人民,然后慢慢跟楚国死磕,这样既可以增强自己的实力,又可以得到中原各国的认可和支持,名利双收,而不是北上跟晋国争夺霸主之位,什么实惠都没得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吴国   晋国   吴王   勾践   泗水   楚国   太湖   骁勇   中原   华夏   运河   春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