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07.作人师,为民请愿,被贬赴阳山

唐朝安史之乱后,国势衰落,藩镇割据,宦官弄权,由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的一次文风、文体、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是在“复古”的口号下,主要对文风、文体和文学语言的一场文学革命,与欧洲的文艺复兴相似。 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文以明道。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先秦和汉朝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所谓“骈文”,是指六朝以来讲究排偶、辞藻、音律、典故的文体。

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是始于汉朝,盛行于南北朝的文体。骈文中虽有优秀作品,但大量的是形式僵化、内容空虚的文章。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骈文作为一种文体,成了文学发展的障碍。唐玄宗天宝年间至中唐前期,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先后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并用散体作文,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

朝廷任命韩愈为四门博士本是好意,想让他教育更多的人,但是此时的官场已非盛唐时的场景,地方藩镇势力勾结宦官势力,明争暗斗,争权夺利,再加上韩愈的性格比较直率,一切都希望按照规章办事,结果搞的韩愈很郁闷。好在没有多久,韩愈被提拔为监察御史。

论品级,监察御史只有八品上,但权力范围很大,包括整肃朝堂礼仪、督查文武百官的工作情况、巡检各地的郡府等等。在这里,韩愈结识了刘禹锡,韩愈比刘禹锡大四岁,两个人志趣相投,一见如故。过了几天,柳宗元也被调任了过来。三个文坛新星相聚,在当时的文坛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正当三个人在官场春风得意的时候,这一年大旱,老百姓的庄稼几乎颗粒无收,长安城甚至出现了用孩子换斗米的事情。当时的京兆尹李实,非但没有开仓放粮,救急百姓,反而欺瞒皇上说:“今年虽然天旱,但是谷子收成却很好”,唐德宗从小五谷不分,于是决定各种税负照常缴纳。韩愈看到这些情况后,给皇上上奏章《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怎料几天后,韩愈被宦官诬陷,被皇上下诏书贬为连州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令。

收到诏书后,韩愈不敢耽误时间,收拾好行囊后,突然想起自己之前的弟子子蟠是个很好的苗子,自己马上要远行,不知道何时才能回来,于是提笔写下这首旷世名篇《师说》:

学者:求学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所以:用来……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传授。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惑:疑难问题。

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

其为惑也:它们作为疑惑。其,它们,指不跟从老师学习而遗留下的问题。

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当于“于”,与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从师:跟从老师学习。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庸:发语词,难道。知:了解、知道。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说哪里有道存在,哪里就有我的老师存在。

师道:从师的传统。即“古之学者必有师”。出人:超出于众人之上。

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耻:以……为耻。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

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习:使……学习。其:指书。句读: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读(逗)的教学。

句读之不知:不知断句分逗。

或师焉,或不(fǒu)焉: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不:通“否”。

小学而大遗:学了小的(指“句读之不知”)却丢了大的(指“惑之不解”)。遗:丢弃,放弃。

巫医:古时巫、医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祷为职业的人。

百工:各种手艺。相师:拜别人为师。

曰师曰弟子云者: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高官为师就近乎谄媚。足:可,够得上。盛:高大。谀:谄媚。

君子:即上文的“士大夫之族”。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

其可怪也欤:难道值得奇怪吗。其:难道,表反问。欤:语气词,表感叹。

圣人无常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常:固定的。

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省郯城县境)的国君,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

苌(cháng)弘:东周敬王时候的大夫,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

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相传孔子曾向他学琴。

老聃(dān):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孔子曾向他学习周礼。聃是老子的字。

术业有专攻:在业务上各有自己的专门研究。攻:学习、研究。

李氏子蟠(pán):李家的孩子名蟠。李蟠:韩愈的弟子.

六艺经传(zhuàn)皆通习之: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的学习了。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乐》已失传,此为古说。经: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传,古称解释经文的著作为传。通:普遍。

不拘于时:指不受当时以求师为耻的不良风气的束缚。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于:被。

余嘉其能行古道: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嘉:赞许,嘉奖。

贻(yí):赠送,赠予。

白话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

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不通晓文句的去向老师请教,有疑惑不能理解的却不向老师请教;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阳山,属于蛮荒地区,韩愈被迫踏上南下的旅程。关注下一集:跋山涉水,开启阳山生活。明天见。

幸福与否,心态很重要。所谓好心态,就是不盲目攀比、不斤斤计较、不纠结过往。当你积极善待生活,日子也会变得美好。愿你能用好的心态,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阳山   骈文   句读   孔子   古文   圣人   疑惑   道理   古代   老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