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陆军真的很差劲吗?1870年“弱鸡”普鲁士为何能击败法兰西?

编者:本文作者为@张瑞水下看世界 合作作者,欧洲史学者——铁钩历史。欢迎广大历史、文博领域学者投稿。

今天我们印象中德法两国的军事实力,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的秒跪和德国的强大,这是大众的普遍印象。但这样的印象是存在刻板性的。如今,我们若想避免被对手大翻盘,就要深度总结经验教训。再往前看看,看一眼之前的普法战争。咱一起跨越历史的维度,去聆听当时人们的想法,了解那时候的战争力量的转变,根本原因到底在哪里?

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加冕

1870年之前的欧洲世界,法国在各国眼中是强权,而普鲁士则是列强中的弱鸡:

一、1870年的世界,那时候人们眼中,法国可是霸权般的存在。无论是刚刚赢得了的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还是再往前的拿破仑战争(1803—1815),这两次,法国的表现都非常突出。克里米亚战争击碎了不可一世的沙皇俄国妄图称霸土耳其海峡的春秋大梦,战争中,法国军队后勤系统的表现,也远远优于英军。即便拿破仑三世不会打仗,但他的名字天生就沾染了大国沙文主义色彩。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的胜利,使得法国基本冲破了维也纳体系的枷锁。对岸的英国,在战后也将法国视为其眼下最大的敌人。

二、1870年的世界,大家普遍认为普鲁士是列强中的弱鸡。虽然前些年打了石勒苏益格战争[1](1864.2—1864.10),但普鲁士击败的是丹麦这种弱国。到了1866年的普奥战争,虽然普鲁士击败了列强之中的奥地利,但面对1848年境内爆发的匈牙利革命,奥地利自己都无力镇压,最后还是请来沙俄军队帮忙才得以平息。此外,普鲁士正面攻打奥地利的时候,意大利还在南面对奥地利打黑拳。所以,大家认为奥地利是弱鸡之中的战斗机,即便普鲁士胜利了,大家也没有觉得普鲁士军力很强。因此,当时的各国,并没有对普鲁士的军事力量有相对客观的认知,也不认为普鲁士已经变得强大起来。

普丹战争,亦称第二次石勒苏益格战争

1850年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之前的沙皇俄国还是“欧洲宪兵”,普鲁士与奥地利为争夺德意志话语权而出现矛盾。普鲁士还得有请沙皇尼古拉一世出面仲裁,沙皇尼古拉一世最后选择了维持数百年来的传统,支持奥地利。而当时的普鲁士,连个P都不敢放。不仅如此,普鲁士内部保守派人士,还会卑躬屈膝地支持沙皇的想法。这些国际国内的现象,都在证明普鲁士内部很多人,有一种国家自卑感的存在。他们当年其实并没有“领导德意志”的自信。

威廉一世

在石勒苏益格战争和普奥战争之前,普鲁士参加的规模空前的大战就是拿破仑战争(1803—1815)了。我们都知道,耶拿战役中(1806年,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指挥的法军与第四次反法同盟交战的著名战役),法国拉纳元帅27000人就击败了55000人的普军主力,普军威望最高的布伦瑞克亲王被法军击毙。普军战斗两天,逃跑了12天,为后人贡献了茶余饭后的谈资。战前有1000万人的普鲁士,一共割让了500万臣民居住的土地。即便是1815年回归法国仓促备战的拿破仑,也在利尼战役中(1815年,拿破仑百日王朝期间法军与第七次反法联军的一次大战),用50000人击败了84000人的普鲁士军队,普军布吕歇尔元帅带着残部仓皇逃窜。这就是世人对普军军事实力是弱鸡的刻板认知的来源。

耶拿战役

简单总结一下:1870年7月19日之前的英国,把法国当作头号劲敌,欧洲各国仍然用拿破仑战争时期普鲁士军队的拉垮表现,视普鲁士为弱鸡。

问题来了:刻板印象真的很科学吗?

中国人有“笨鸟先飞”的智慧,而《伊索寓言》也有龟兔赛跑的故事。当时欧洲各国眼中,普鲁士仿佛是“笨鸟”或者“乌龟”。可是乌龟和兔子有天然的物种差异,人和人之间没有。况且普鲁士人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国家自卑感”之后,同时又向往腓特烈大帝那个时代(1712年1月24日-1786年8月17日,普鲁士国王,军事家、政治家、作家和作曲家,公认为是欧洲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统帅之一)。所以普鲁士人更加地忍辱负重,发奋图强。

自从1806年耶拿—奥厄施塔特战役击碎了普鲁士的美梦,普鲁士国内进行了多次改良,包括废除农奴制、规定贵族与资产阶级的平等地位、普及义务教育。而这一切,都是为军事服务。废除农奴制解放了土地上的劳动力,为赎身而背负高额债务的农民更加勤奋地工作,因为他们有一个盼头——还完债,咱就彻底自由了!虽然贵族与资产阶级平等,但贵族仍然有更高地位。即便如此,这项规定仍然意义重大——资产阶级有了自己的法律保障,不再担心自己经营的产业会被已经开始落魄的贵族肆意吞并。以上两条规定使得资本主义经济在普鲁士的土地上开始蓬勃发展,这为普鲁士的军费来源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那么普及义务教育与军事有何干系呢?

在1806年之前,普鲁士军队的颓象已经明显。官兵训练强度大幅度下降,火药运输马车中掺杂大量铁砂,还有那些几乎没有实弹射击训练的普通线列步兵。因而早在1802年,意识到危机的柏林军事学院院长沙恩霍斯特组建了“军事研讨会”,其中的成员就有大名鼎鼎的《战争论》作者克劳塞威茨。在不断地研讨过程中,沙恩霍斯特确立了“全面学习法国的长处,重建军事构架,让服役变得光荣,而非令人厌恶”的改良方针。如果没有义务教育的普及,普鲁士军队官兵会比其他国家更爱他们的祖国吗?服役会更加光荣吗?

沙恩霍斯特为了进一步优化普军内部结构,创立《军事法》。《军事法》规定17到24周岁成年男子可以自由选择兵种,发挥其长处,家庭唯一经济支柱、寡妇的独子、基层官吏和教士免除兵役,服役期限由20年改为2年。他又明确规定了许多关于后备役的条例,让17到50周岁的成年男子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军事任务。至此,普鲁士并非“国家拥有军队”,而是“普鲁士军队拥有国家”。

此外,沙恩霍斯特还有所改变了贵族垄断军官团队的特权形式。如果宪法没有规定贵族与普通民众在法律意义上平等,那么这项改革就失去了一个强有力的理论武器。从此以后,普鲁士军队以考试等途径选拔军官,创造了相对公平一些的晋升途径,同时着重提升军官的基本素质,对军官加强步骑、步炮、骑炮多兵种协同指挥作战训练。沙恩霍斯特的改良也带来了“参谋”体制,参谋终于也成为了一种职业并享有较高待遇,这激发了参谋们的积极性,能有效设置许多作战预案,在突发事件到来时总有一套方案可以有效应对。普鲁士军队还停止征募外籍部队,更严格执行普鲁士军事户籍制度,防止训练模式被外国快速搬运。

改良后初见成效的普鲁士军队,在1813年德雷斯顿和莱比锡配合沙皇俄国的军队击败了拿破仑,但打败拿破仑的欧洲“救世主”是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因而普鲁士人并没有自傲,改良的浪潮在拿破仑战争后仍然大刀阔斧地进行着。拿破仑战争对普鲁士的打击甚大,因而有想法立志改变普鲁士现状的年轻人有很多,老毛奇就是其中一位。

莱比锡会战

老毛奇生于1800年,但直到42岁才被升为少校军衔。他当时在德意志汉堡任铁路军官,因而他充分认识到了铁路对军事的重大改变。老毛奇研究了拿破仑战争之后的许多战争,包括第八次俄土战争(1828—1829)、埃及在1830年代反抗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殖民统治的战争、克里米亚战争和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对比起拿破仑战争,他认为拿破仑时代的军事思想是无法适应“未来战争”的。

在19世纪以前,新式武器装备的发明和普及周期特别长,旧式武器装备并不能在短短十几年甚至几年之中就完全落于下风。而老毛奇的壮年时代,这一项千年老规则被悄然打破了。

老毛奇

首先,在火炮领域

1845年,硝化棉被发明,虽然这玩意缺乏安全性,但它仍然作为一种球形爆炸弹的炮弹炸药出现在未来四十年的战场上。1853年底,沙俄军队在克里米亚战争中使用新型的球形爆炸弹,让“周郎赤壁”的场面在锡诺普海战中重现;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中,南北双方火炮也普遍装配球形爆炸弹,缺少散兵疏松队形训练的军队,在这场战争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也是世界上第一场炮兵杀伤人数,与火枪加冷兵器这些轻武器的杀伤人数总和,齐平的战争。

米尼弹

其次,在轻武器领域。也可以理解为火枪的领域。

克里米亚战争和美国南北战争也都出现了米尼弹[2]。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沙皇俄国军队使用精确度极差的没有膛线的滑膛枪,在与英法联军使用米尼弹的线膛枪对射中付出了巨大的伤亡。这些都是老毛奇大器晚成之时所发生的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因而他认为,一定要特别重视科技对武器装备发展的直接作用。


此外,老毛奇认为电报、火车等一些非武器装备的新发明也要直接在军事上使用。不仅如此,一定要把世界上所有非器物上的研究成果,例如国民经济学、统计学、政治学、测量学、概率论等目之所及的一切先用于军事。老毛奇继续坚持沙恩霍斯特主张的提高军官团队基本素质的理念,实行军官职业化,军官要完全吃皇粮,这样将军们才能给下属军官更加充分地放权,让他们在遇到突发情况时可以自主做决定。自主而又高效地完成战斗,这是普鲁士和后来德意志第二、第三帝国能高效完成闪电战的来源。


1858年,老毛奇出任普鲁士参谋总长,他致力于扩大参谋总部的权力,成为普鲁士国王和未来德国皇帝的唯一军事顾问团队,军事情报的收集、军事战略的制定、军事物资和兵员的统一调配、战时的军事指挥权力集参谋总部为一体,使得参谋总部由一个次要部门变成了与宰相俾斯麦几乎平起平坐、炙手可热的实权体系。

对比一下此时此刻的法国军队,1868年的时候,法国的普遍兵役时间是7年,而普鲁士是1-2年,因而普鲁士的正规军士兵处于战斗力最强的年纪。并且普鲁士有大量退伍军人,其预备役和动员能力也远远高于法国。法国将军们对普鲁士士兵不屑一顾,在他们口中,普军被贬为“戴眼镜的大老粗”,在不自量力地与经验丰富的法国老兵对垒。

最后,普鲁士军队的火炮作战体系相比于法国军队也更加灵活和成熟

他们喜欢把炮兵推进到更深层次的作战领域,把这句话形象地比对一下,就如同《亮剑》电视剧楚云飞打电话给炮兵部队说:“能推多近就给我推多近,哪怕是站在敢死队的肩膀上瞄准直射,给我打他的指挥所!”

在普法战争爆发的五年前,老毛奇曾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在枪林弹雨的年代,我们的战略必须是进攻性的,我们的战术必须是防御性的。”普军官兵都非常重视对补给线、通讯线和兵站的保护,他们会自发地集结起来面对靠近这些重要地区的敌人,使得敌人难以在纵深领域进行突破。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普鲁士参谋作战体系已经十分成熟,而法国却依旧缺乏详细的作战计划。在普法战争爆发时,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操起指挥棒,听取了将军们关于下一步行动的建议,等待着他的军队慢慢集结,之后才做出行动。

拿破仑三世

而普鲁士这边,老毛奇被任命为普鲁士总参谋长,全权指挥一切军事。就连当朝太子,将来的德国皇帝腓特烈三世也仅仅是第三军团司令。老毛奇手下的门生部将非常多,他们都师从老毛奇,因而与老毛奇在某种程度上“心有灵犀”。老毛奇的门生们被分配到各个部队当军事主官或参谋长,在老毛奇发布作战命令后,这些部将们得心应手。那些萨克森、布伦瑞克、汉诺威小邦国的军队也有老毛奇的部将做参谋,在整场战争中几乎都做到了高效配合。

老毛奇认为将军们应该避免给他们的下属军官下达详细的命令,而是设定目标,让他们的下属军官主动执行。如果处理得当,这将使将军们不必担心战术细节,从而可以专注于大局,而单位部队则可以更灵活地行动,并抓住之前几千年的战争史册中记载的可能会错过的任何战机。如果他们像法国军队那样必须坚持执行统帅部发出的一套严格的统一计划,稍有差错就会使军队陷入混乱,下级军官面对稍纵即逝的战机,会因害怕擅自行动被上级处分而龟缩不前。

老毛奇依靠他的训练有素的总参谋部官员网络——他称之为“普鲁士军队的神经系统”,来确保普鲁士的战争机器能高效运作。

“如果指挥官们只会等待命令,有利的局面就永远不会被利用。将军和最年轻的军官们都必须始终意识到,疏忽和不作为比采取错误的权宜之计更糟糕。”

——老毛奇

在战场上,普鲁士军队不断地胜过法国军队。德意志军队的步兵在小规模战斗中不断前进,而不是排成像其他国家军队那样为了保持主帅控制力所必需的密集阵形。在作战规模上,如果一个普军单位部队遇到敌人,其他附近的单位会立即向枪炮声行进,而不是等待命令。这样一来,法国人就会发现自己无论攻击普军哪一点,快速前来增援的敌人都很可能突然出现在法军的侧翼和后方。不敢自主——或者说“擅自行动”的法军小单位部队,就会一个个地被牵制在战线上无法脱身,让法国军队之前就被确定好的作战计划难以实行。军官们懵圈了,军队就混乱了,随之而来的就是崩溃,这是法军缺少多重应急预案的恶果。

战争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拿破仑三世被俘,法兰西第二帝国灭亡。

然而小编想用一段史料来形容战争的结果:

“拿破仑三世投降后,法国人组建了国防政府,巴黎围城期间,饥肠辘辘的市民们甚至吃了动物园里的动物”

——普鲁士1871年1月的某期报刊

普法战争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除了要重视国防、优化系统、沉潜蓄势、厚积薄发这些大道理外,小编更想强调的是:为何老毛奇称他的参谋军官团队是“普鲁士军队的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大自然赋予你的,人被烫到会下意识地躲开,而不需要用温度计测量之后才远离热源。反观法国军队,是机械地执行命令,如果法国军官感觉到“烫”,那么他就得用“温度计”“测量”一遍温度,告诉统帅他感觉到了“烫”,统帅批准后,他才能“躲开”。这如果发生在现实中,皮肤早就烫熟了。所以,充分高效地运用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东西,解放思想,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我们本身就拥有的智慧!

好了,这一期我们就先讲到这里啦,欢迎大家关注@张瑞水下看世界,我是合作作者铁钩历史,也希望大家多给我们品评与指正,帮我们转发、评论、点赞呦,我们下一期再见啦!

本文注释和主要参考:

  1. 第二次石勒苏益格战争,亦称普丹战争,是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引起的第二场军事冲突。普鲁士王国和奥地利帝国代表德意志邦联,与长久控制该两个公国的丹麦战斗。最终德意志联军胜利,丹麦放弃对两地的主权。
  2. 米尼弹本是一种前膛枪的子弹。直径比枪管小,便于装入,发射时底部的圆锥形空洞在枪膛压力下扩张,使子弹紧贴膛线。从而解决了带膛线的前膛枪装弹问题。
  3. 方连庆,王炳元,刘金质《国际关系史(近代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 奥拉夫·耶森《毛奇家族》[M].上海: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
  5. 保罗·布什科维奇《剑桥俄罗斯通史》[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9
  6. 邢来顺,吴友法《德国通史(第4卷)/民族国家时代(1815-1918)》[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
  7. 韦恩·惠普尔.《拿破仑1769-1821》[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7
  8. 克里斯托弗·克拉克《钢铁帝国·普鲁士的兴衰》[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普鲁士   克里米亚   法国   德意志   法兰西   拿破仑   奥地利   差劲   军官   军队   战争   军事   陆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