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代战争的特征

放眼整个世界,战争与冲突都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手段,甚至最初各大地区连成一个整体也是基于战争的需要,中国自然也不例外。早在原始社会的时候,华夏大地就时常爆发争夺领土和剩余财产的部落战争,这种争斗到了奴隶制社会都未停止。

毫不夸张的说,没有战争,就没有中国奴隶制社会的飞速演进,夏商周三朝的取代和灭亡都是战争造成的最终结果,甚至在之后东周的大分裂时期,稳固统治的手段基本都是依靠战争,包括接下来封建社会的改朝换代,战争都是主要手段。

兵器甲胄的制造是为了更好的取得战争的胜利,改革不断进行是为了战争中更少的牺牲和伤亡。久而久之,中国的古代战争已经形成了一支独特的体系,各方面都有其显著的特征。

一、中国古代战争的时空分布特征

1.特定的时间段选择

中国古代战争时空分布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战争的理解。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曾出现过百家争鸣的局面,多个派别的领导者都对自己形成的思想认识进行了宣扬,其中有一种叫兵家的学派主要就是对战争进行多方面的研究。

也是这类门派的集大成者们,让之后中国古代所进行的战争有了明显的时间分布。东汉末年,曹操曾说过“冬夏不出兵”,这一点能体现出当时战争的时间分布,因为夏季酷暑而冬季严寒,为了保证士兵的最高作战效率,一般都会选择在春秋时期作战。

这一战争特点在后来被曹操奉为金科玉律,原因就是曹操曾经在这上面遭遇过严重的失败。当年曹操出兵荆州之时,正是深秋季节,加之刘琮投降,曹操不费一兵一卒就拿下了荆州全境,此时已经是入冬的节奏,原本应当撤退,来年再另做打算。

曹操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开始操练水军,准备进攻江南,结果这种不按时令出兵的行为引发了赤壁之战,不但到手的荆州丢失,自己还损兵折将。

赤壁一败之后,曹操毅然决定:冬夏不进兵。这种以逸待劳的作战模式一直流传了下来,也就有了古代战争中时间上的特征。

2.空间与区域分布

中国古代战争的空间分布和都城的所在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封建社会开始,中国古代的战争基本都可以定性为都城争夺战,作为全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都城乃是改朝换代的必争之地,所以根据历代封建王朝的建都规律来看,战争的空间分布主要有两个地区。

首先是西都长安。长安作为我国西北内陆的中心地带,历来都是封建王朝建都的首选,西周,秦,汉,唐等鼎盛的封建王朝都在这里建都,所以战争都是以长安为中心,顺次向外辐射,辐射过程之中也会体现出一些重要节点,那就是粮草聚集之地。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想夺得都城,就必须拥有充足的粮草补给,所以蜀中和古陈仓一带成为了入主长安争夺战争中的主要爆发地点,蜀中乃是天府之土,粮食的重要产地,而与蜀中接壤的陈仓地区,则是粮草运输的必然道路。

除长安之外,与其对应的洛阳地区古代战争分布也呈现出这样的特点。魏晋之后,经济重心向南方移动,东都洛阳也逐渐成为争夺的热点,此时便开始了持续时间很长的“河洛”战争。

与西都时期不同的是,河洛战争除了争夺都城和粮草辎重之外,战争还开始依靠河流、山脉等自然力量。尤其是宋元时期,伴随着边疆少数民族的入侵,中原的战争基本转变为依靠地形优势的拉锯战,战场的空间分布也逐渐开始向易守难攻的险要地区转变。

二、战争的性质特征转变

1.春秋时期弱肉强食的兼并战争

除去战争的时空分布,不同时期的战争有着基于自身的不同形式,首先从春秋战国时期来看,这一阶段的战争带有鲜明的“兼并色彩”。作为我国奴隶制社会的大末期,当时的社会背景,注定了这种战争特征的出现。

春秋战国,也是对分裂之后东周的称呼,因为周王室势力的削弱,出现了最早的春秋五霸,后来又演变为战国七雄,这些国家之间战争不断,一切都是利益至上,孟子曾经提出过“春秋无义战”的说法,这句话是对当时情况的最好概括。

由于当时的社会太过混乱,爆发的战争也从来没有对错一说,所有的诸侯国,都是抱着一统天下的目标发动战争的。谁落后,谁就最先被灭亡,这是战场之上不变的法则,也体现了此时战争“弱肉强食”的特点。

也正是基于这种特点,各国在春秋初年纷纷变法图强,不断改革提高自己的国家实力,避免被他人吞并。比如吴起变法,胡服骑射改革,商鞅变法等等。当然,即使在进行改革之后,七国之间仍有强弱之分,仍然难以避兼并的战争现实特性。

最终,这次大分裂的局面伴随着秦国的统一而结束,随之消失的,除了原来六国的政治体系之外,还有古代战争的兼并特性。因为此时的中国,已经在秦始皇的主导下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封建社会”。全国性的统一预示着不再会有兼并现象的出现。

2.封建社会中的正义性特点

对战争争议性质的把控,是封建社会时期战争的又一特点,也是发动战争的根本因素。自秦统一之后,兼并战争不复存在,唯一可能的就是取代秦朝的战争,然而这种推翻现有统治的行在当时一般都会被看作是大逆不道。

正常情况下会遭到天下所有人的抵制,要想合理发动取代战争,留千古之美名,必须抓住当时战争转变之后的重要特征,绝对正义性质。也就是说,战争的进行必须要有一个借口,一个绝天下人之口的完美理由,以促成战争的绝对正义性。

也是封建王朝第一次取代战争就开始利用的性质,比如在秦朝末年,陈胜吴广的起义就是从利用战争的绝对正义性开始的。

首先是当时秦朝的暴力统治已经引起了人民广泛的不满,这让他们有了起兵的念头。而要想获得最大的支持,必须说明自己发动战争的合理性。

也就是将自己摆在绝对正义的立场上,于是这二人鱼腹藏书,利用当时人的愚昧无知获得思想上的认可,再假装动物入夜高呼“大楚兴,陈胜王”,才高举旗号,“伐无道,诛暴秦”,这一些列的操作让这次起义和反叛斗争无比的正义。

这种正义性特点的利用很容易在战争开始的时候获得民众的支持,久而久之,也就变成了封建社会战争发动的必须条件。比如后续的汉朝,项羽刘邦就是打着反秦兴楚的旗号发动战争。

后续东汉混乱之时,无数枭雄都是喊着恢复汉室朝纲的正义性旗号群雄逐鹿,其实都是为了趁天下混乱之际占据土地,之后的朝代都是如此,唐朝夷隋朝的昏庸无道为理由起兵造反,朱元璋以元朝保证而举义军南下。

历代建立国家的封建帝王都是如此,兴兵远征之前总会为这场战争设定一个绝对正义的特点,而后战争紧跟着开始。至于是否是真的正义,胜利者作为历史的书写人,也是由后续继任的新统治者来决定的,这便是封建社会战争的的首要特征。

3.人力与物力的比拼

人物综合实力的对拼,其实是古代战争中的又一显著特征。不过在封建社会时期是最好的体现,古代战争中,作战形式固定,作战方法单一,最早的时候,就是人物与物资数量的比拼。

正所谓严兵严将,并不在多,在人之善用也。在那个物资比拼的时代,战争双方谁的物资士兵雄厚,往往是最后的赢家,所以人力物力的消耗比拼,是古代战争的另外一个特点。

当时的国君和将军,为了减少本国人力物力的消耗,想出了许多计谋与办法,这便是用兵之道的由来。疑兵之计、骄兵之计等等都是为了减少人力物力消耗而产生的政策,计策使用越是精妙,就越能在战争中事半功倍,减轻对人力物力的消耗。

为后续战争的胜利打下基础,所以说古代战争中,人力物力的消耗程度能从某方面体现出军队人才多少和战争中使用策略的正确与否,是古代战争的又一大显著特征。

总结

总体来看,中国古代战争特征有很多,从时间分布来看,战争主要是冬夏不进兵;从空间来看,都城常建地和粮草辎重的分布地是战争首要爆发的地方;从战争自身的性质来看,中国古代战争的特征主要是按时期来论。

从春秋时期弱肉强食的兼并性,到封建社会的绝对正义取代性质,但这些性质都逃不过一大特点,那就是人力物力消耗的比拼。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5

标签:中国古代   都城   正义性   特征   战争   长安   粮草   封建社会   物力   古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