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国古代服妖

看到服妖二字可能很多人都会感到莫名其妙,不能够理解服妖是什么。其实这不过就是中国古代最为常见的一种关于服饰的特殊称谓罢了,服妖现象。

服妖现象的出现,和中国古代特殊的服饰礼仪制度有着重要关关系。从先秦时期开始,中国的服饰便呈现出阶级化、格式化等特征,从男女,再到老幼,士庶等都有着严格规定,尤其是周代礼乐制度的出现,使得服饰礼仪制度彻底确立下来,影响之深远,可达上千年。

在这种登基森严制度之下形成的服饰制度之下,人们的着装是有着明显差别的。

不同阶级,不同身份,不同地域都各不相同。

而在这种情况下,所打破固有规矩的人,会被看作异类,所穿服装也会被看作奇装异服,而这些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古代服妖。

一、中国古代的服饰礼仪制度

那么服妖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呢?

其实早在《尚书大传》之中便有记载:“貌之不恭,是为不肃,厥咎狂,厥罚常雨,厥极恶,时则有服妖。”

翻译过来其实就是说在天下大变的时候,出现了一些奇装异服的人,这些人被叫做服妖。

我们会发现,在古代关于服妖记述的典籍之中,一直将其域与时代的动荡相联系。

在《汉书·五行志》中也有记载:“风俗狂慢,变节易度,则为剽轻奇怪之服,故有服妖。”

也就是说在社会的大变之下,经常会出现服妖。

这里所谓的奇装异服,其实并非多么怪异的服饰,而是说与主流服饰相悖的衣服,一概会被认为是奇装异服。

在中国古代,服饰是礼仪制度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在历朝历代都有着严格规定。一旦所穿服饰在规定之外,便属于逾越规矩,会受到严酷的惩罚。

例如在汉代时期,为了打压商人的地位,就明确规定,商人只能够穿粗布麻衣。因此即便是腰缠万贯,富甲一方的大商人,外出也只能够身穿麻衣,甚至连马车都不能乘坐。

再有南宋时期,时局动荡,天下百姓苦不堪言,便出现了大量的奇装异服。岳飞之孙,岳珂便在《桯史》之中记载了关于服妖之事。

其记载:“妇人便服不施衿纽,束身短制,谓之不制衿。始自宫掖,未几而通国皆服之。”

这种袒胸露乳的行为发生在理学盛行的南宋时期,显然是不被士大夫所容忍的。

其实综上所述,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在汉代,还是在宋代,所谓的服妖,都是一些不符合主流服饰的装扮行为。当民间出现了统治者认为不符合主流服饰的时候,便会将其看作服妖。

毕竟历朝历代的文化发展水平不同,发展方向也有偏差,再者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都有着不一样的差距。

而服饰装扮又一定程度受到了这些因素的影响,因此才会出现服妖这种现象。那这又不得不从儒家学说的发展谈起。

(一)儒家学说的影响

其实服饰礼仪在西周时期便已经形成了,周礼的出现规定了贵族百姓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规范,是中国古代服饰礼仪制度的起源之一。

那么为何还要说到儒学呢?

因为儒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中唯一一个尽数继承和发展了周礼的学派。汉武帝时期,为了追求稳定的通知环境,汉武帝选择了包容性最强,适用性最广的儒家,作为治国思想。在董仲舒的主持之下,儒学成为影响中国两千余年的正统思想。

在各家学说之中,法家过于严苛,依法治国无错,但严苛的法律却也会激发隐藏的威胁。而汉初的黄老思想,过于无为,短暂的治理并无不可,但长期来看。明显不符合时代的需求。

最终儒学在众家学说之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汉朝乃是之后所有封建王朝的治国思想。

在儒家的影响之下,周礼自然而然也就传承了下来,而其中较为重要的服饰,也自然被统治者所认可。

服饰成为了礼仪的载体,成为一个人修养的载体,同时也成了一个人身份、地位、职业的载体。甚至服装是否得体,还成了一个人道德高低的判断标准。

儒学思想的广泛性在这个时候就体现出来的,无论是男子还是女子,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乃至皇室帝王,儒家都为其设计了一套贴合的理论。

在这种情况之下,服饰观念的固化,是自上而下到每一个人的心中的。

因此这也为服妖观念的诞生打下了理论和社会基础。

再有就是著名的阴阳五行说,这一学说,对中国人的影响仅次于儒家学说,同样根深蒂固的影响了每一代中国人。

阴阳之说,五行之说的融合,使得该学说覆盖的范围同样广阔。

金木水火土的相生相克之道,阴阳调和的观念,也直接影响了古代服饰的规定。

在古人眼中,男为阳,女为阴,二者既是对立的也是融合的,在对立和制衡之中天地才能够平衡,社会才能够平衡。

因此为了维护平衡,古人便在各个方面进行规范,其中之一就是服饰。

服饰也分阴阳,一旦服饰错乱,那么便是阴阳失和,五行紊乱,那么也就意味着社会将会动荡不安,混乱不堪。

其实我们归根结底就会发现,这些所谓的秩序也罢,阴阳五行之说也好,最终所服务的不过就是高高在上的统治阶层。

这是帝王为了维护自己统治所创造的一套理论。士大夫维护的不过就是帝王的威严和统治罢了。服妖的出现,其实也就预示着帝王的统治出现了混乱,因此服饰的变化,并非我们单纯地认为是美丑的变化,而是百姓对统治者的认可,对社会的认可,其实就是关乎国家存亡的事情。

那么这样的服装变化,其实各个时期都有,并且也出现在社会最为动荡的时期,最显著的就是元明清时期。

二、社会服装的变化——服妖的观念

我们会发现,所谓的奇装异服,其实就是与主流审美、主流观念、主流秩序相悖的结果。这样的行为,在当权统治者和阶层看来,必然是可怕的,因为这直接动摇了统治者的根基。

以唐宋时期为例,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的一个大变革时期。

在政治上,从东汉末年开始,延续了数百年的门阀制度,在一场场起义、战争之中走向了衰亡,越来越多的新兴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科举制度的创立,使得寒族子弟有了全新的上升渠道,原本士族门阀一家独大的时代过去了。

而随之带来的便是服装的改变,随着中下阶层的地位和影响力提高,他们所流行的服饰也逐渐成了主流。

例如巾帻这种包裹头发的类似于帽子的装饰物。在汉代主要还是平民佩戴,贵族根本不会选择。但到了唐代,即便是皇帝,也会佩戴巾帻,因此我们会发现,主流服饰一直都是在变化的。

尤其是在政治、经济大变革时期,阶层的变革,会带来文化观念的变革,而服饰的塑造便是文化的结果。

以往还是服妖的服饰,可能转眼就成为了主流。

唐宋时期最显著的还有经济变革。这一时期均田制逐渐瓦解,私有田地开始成为主流,当经济基础发生变革的时候,上层建筑不可避免要进行适应。

除此之外,唐宋时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流极为兴盛,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服饰也传入了中原。

在汉代时期,从西域而来的胡服、胡床、胡舞等都被看作服妖一类的存在,但到了唐宋时期,这些东西早已深入千家万户,那里是什么奇装异服。更不要谈服妖之说了。

什么是服妖呢,从样式、颜色、纹路、饰品等多个方面来看,其与主流审美行为相悖的都可以称之为服妖。

服妖并非特指衣服,而是指与主流文化观点相悖的行为。其实在这里就能够看到儒家学说得可怕,抹杀掉个性。

在古代,颜色是分为正色和内色的。正色为青、黄、红、白、黑五种纯色,而浅红色、淡青色、棕黄色等被称之为内色。

服装的颜色在古代逐渐成了阶级的象征。例如在秦朝,尚玄色,而汉代则尚赤色。正色自出现开始,就被看作地位权力的象征,普通人是不能够穿的。

还有白色,在古代,白色一直都是丧礼之上丧服的颜色,因此除了丧礼场合之外很少有穿白衣的。尤其是先秦到秦汉时期,白衣很少见,除了丧服。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唐宋之后,白衣还是有的,但大都会用其他颜色点缀,很少有纯白衣服出现。

总结

其实我们会发现,服妖观念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转变造成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观念必将和旧的观念发生冲突,而冲突必将展现在各个方面。或是战争,或是服饰,不尽相同。

参考资料

冯梦龙《古今谭概·怪诞部》

《汉书·五行志中之上》

岳珂《桯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周礼   中国古代   儒家   奇装异服   学说   观念   时期   主流   制度   服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