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的分层模型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分层模型,包括为什么分层、有哪些分层模型以及 5 层参考模型的简要介绍。

1. 计算机网络的分层

在计算机网络体系中,采用层次化的思想,将通信协议中必要的功能进行分层,每一层都接收由它下一层所提供的特定服务,并且负责为自己的上一层提供特定的服务。上下层之间进行交互所遵循的约定叫做『接口』,同一层之间进行交互所遵循的约定叫做『协议』。

计算机网络为什么要采用分层模型呢?主要原因在于分层存在以下优势:

当然也不是分层越多越好,即分层可能也存在一些劣势,比如有时可能会过分模块化,使处理变得更加沉重以及不同模块可能要处理相似的逻辑,从而出现冗余等问题。

2. 常见参考模型

在计算机通信的初期,每家计算机厂商都生产各自的网络产品来实现计算机通信。而由于缺乏标准化,不同厂商设定的各种协议之间不兼容,无法跨厂商通信,非常不方便。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制定了一个国际标准 OSI 参考模型 ,将计算机网络体系划分为 7 层,对通信系统进行了标准化。此模型概念清晰,但非常复杂,实现较为困难,并没有得到普及。

出于实用的目的, ARPA 提出了 TCP/IP 参考模型(其实比 OSI 模型出现更早),将计算机网络划分为 4 层。此模型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将真正能够实现通信的技术作为首要任务(更看重的是如何实现,而不是理论),并且一旦发现有什么问题,就及时修改程序、协议或相应文档,模型更加简洁,且实用性更强,最终成为了业界标准。但是 TCP/IP 最下面的网络接口层概念并不清晰,没有什么具体内容。

为了方便理解计算机网络原理,在计算机网络教程中,通常综合 OSI 7 层模型和 TCP/IP 4 层模型的优缺点,将计算机网络分为 5 层,既简洁又能将概念阐述更加清楚(当然实际上应用的还是 TCP/IP 模型)。

几种计算机网络参考模型的示意图如下:

3. 5 层参考模型简介

当两台计算机在进行通信的过程中,数据将会经过计算机网络的不同层级。发送端在层与层之间传输数据时,每经过一层都会添加一个该层所属的首部信息(封装),比如传输层会加上源端口号和目的端口号等信息、网络层会加上源 IP 地址和目标 IP 地址等信息、数据链路层会加上源 MAC 地址和目标 MAC 地址。反之,接收端在层与层传输数据时,每经过一层时会把对应的首部消去(解封装)。

这就类似于寄快递,商家寄件的时候会加上包装盒、包装袋、寄件信息贴纸等,一层层包装,而消费者收件的时候则需要一层层去掉包装,得到最终的商品。

参考文献:

  1. 《图解 HTTP》
  2. 《图解 TCP/IP》
  3. 《计算机网络(第 7 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计算机网络   模型   目的   协议   常见   主机   通信   地址   数据   网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