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春刀,飞鱼服,你所熟悉却又不熟知的锦衣卫,到底如何形成的?

引言

将时间指针回拨五百年,明朝的土地上有一群特殊的人,威武昂然者身着飞鱼服神采凌人,落魄潦倒者一身布衣混迹小巷,寄人篱下者侍奉于高官身侧,但无论明面上的身份如何,做的是何种行当,当他们隐匿黑暗中时,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锦衣卫。

锦衣卫名声之盛,不仅流传明朝一代,时至今日亦然。即便对明代历史一无所知的人,也能通过影视剧了解到这个大名鼎鼎的机构。不过号称“锦衣血屠九千万,只因此命奉皇天”的铁血机构锦衣卫,却并非像大众认知一般那么简单。

它的形成,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电影《绣春刀》

一、从拱卫司到到亲军都督府,锦衣卫前身饱经改制

锦衣卫的形成,并非是皇帝一时兴起,四处网罗人才凭空出现的。它的形成,来源于前身组织所遗留的人员班底和机构框架。在明朝历史中,锦衣卫,或者说锦衣卫的前身——拱卫司早就存在,这个时间甚至比朱元璋称帝,建立大明更早。

拱卫司,是由朱元璋亲自成立的禁卫官署,用以保卫、仪仗之用。

拱卫司的成立,并非朱元璋一人独创,历朝历代都有皇帝禁卫或者依仗部队的存在。汉代的羽林军,唐代的金吾卫,都是此等禁军制度下守卫皇城和统治阶层的特殊部队建制。朱元璋设置拱卫司的初衷,也仅仅是让它承担以保护为主的职能。彼时的朱元璋并没有想到,这个无意中设置的拱卫司,会在经历诸多波折后,变成自己最信任的特务机构锦衣卫。

“甲辰年十二月乙卯,置拱卫司,以统领校尉。置大都督府,秩正七品。”

《明太祖实录》

《明太祖实录》中,对于拱卫司的记载能让我们很清楚得知道——它成立于“甲辰年”,这里的甲辰年就是1364年,还要早于朱元璋称帝建国的1368年,所以如果追根溯源的话,以拱卫司作为前身的锦衣卫,它的源头比大明朝成立还要早出四年。

拱卫司作为明朝的重要官署,主要承担“吴王”时期,和皇帝时期朱元璋的安全保卫工作和仪仗工作。与其同时的另一个部门仪鸾司,也对后世被称为“本仪鸾司”的锦衣卫产生了深远影响。

仪鸾司虽然和拱卫司同期,但是其历史渊源,却要比拱卫司久远得多。仪鸾司最早起源于宋朝,专门负责皇帝出行、祭祀的保卫和仪仗工作。这听起来好像是个无足轻重的部门,其实不然。

我们都知道皇帝作为天子,其一举一动都必须暗合天道和儒家礼仪,皇帝出行车辇的规格、礼制,以及作为国家大事的祭祀都有十分复杂繁琐的流程和规格。通俗点说,这关系到了皇帝的脸面也不为过。因此仪鸾司的人员组成,也必须是精锐之士,深受皇帝信任。朱元璋沿袭旧制设仪鸾司也和前代无异,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锦衣卫,能成为直属于皇帝的特务机构,也是有仪鸾司的影响在内。

皇帝出行仪仗

拱卫司虽然在明朝历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它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久。洪武三年,拱卫司改制为亲军都督府,不再隶属于明朝军队建制当中,成为直接对皇帝负责的禁卫组织,如果按照今天的理解来看,它显然从军队变成了有点类似于“保镖”的性质。拱卫司改制后,亲军都督府职能更偏向于禁卫,仪仗职能只能由仪鸾司全权负责,仪鸾司也由此归于亲军都督府辖下。

从最开始的拱卫司和仪鸾司分立,到亲军都督府成立二者合并,锦衣卫的前身组织都属于亲军都督府一个部门之中。再到后来亲军都督府脱离大都督府,彻底成为了皇帝的“影子”,锦衣卫也初见雏形,只等一次历史推动的机会到来。

这个机会就是“胡惟庸案”。看过明剧的朋友们可能都对胡惟庸案了解一二,此案对于明朝的影响之深远,不亚于后世的土木堡之变。也是因为胡惟庸案的爆发,朱元璋才借坡下驴,直接废除了中国持续了数千年的宰相制度,有关此案细节在此不再赘述,我们来看看胡惟庸案是如何推动锦衣卫成立的。

胡惟庸影视剧形象

胡惟庸案爆发后,本就对文臣武将猜忌颇多的朱元璋再也坐不住了,他担忧若是再有文臣武将勾连一气,自己打下的大明江山随时都有倾颓之危。于是为了监察百官,搜罗情报,朱元璋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一纸诏书:

“改仪鸾司为锦衣卫,设指挥使,秩从三品。”

这一句话也代表着锦衣卫就此登上明朝的历史舞台,开始展露它血腥的作风和尖利的獠牙。

二、锦衣卫结构——前五所、后六所分工明确

锦衣卫成立之初,还没有完全摆脱前身拱卫司及仪鸾司的影子,锦衣卫内依然存有御椅、扇手、斧钺、驯马等七司。从名字上不难看出,这七司承担的依旧是仪仗一类的“老本行”。不过除了这些“老本行”,锦衣卫的新变动才是重中之重。

“所属有南北镇抚司十四所,所隶有将军、力士、校尉,掌直驾侍卫、巡察缉捕。”

锦衣卫指挥使腰牌

《明史》中就有记载,锦衣卫结构主要包括最高长官锦衣卫指挥使,总领中、前、后、左、右、上中、上前、上后、上左、上右、中后、驯象所、南北镇抚司等十四所,巅峰时期又细分马军前、后、左、右所,共十七所,统领全部校尉、力士等。

因此大家对于锦衣卫十四所和十七所之间存在很多争论,直到今天也没有盖棺定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锦衣卫高效的工作效率和其内部明确的职能分工是分不开的。

锦衣卫中,前五所是源自前身拱卫司和仪鸾司的精锐。

主要负责皇帝御前禁卫和仪仗职责,和仪鸾司一样,是整个锦衣卫中最精锐,最受皇帝信任的部门。他们可以承担皇帝下令的一切任务,包括但不限于刺探、刺杀、情报、审讯、用刑等等一切见不得光的事情和明面上的保卫自己仪仗工作。

前五所的锦衣卫成员堪称万里挑一,除了个人能力优秀之外还要保证对皇帝无与伦比的忠诚,这也是我们在影视剧中最常看到的锦衣卫成员,他们时常活动在皇帝面前,是锦衣卫最核心的组成部分。

上前、上中等后六所主要承担的是次要的情报等工作。

明朝因为锦衣卫无处不在,人心惶惶之下,锦衣卫特办的案子“锦衣狱”数量很多,除了能成为皇帝心腹的前五所之外,这些“锦衣狱”大多经此六所负责。

监视大臣之间的书信往来、深入市井刺探情报、秘密处决目标任务、卧底潜伏等等任务都能从他们中找到擅长者,这也是锦衣卫的名声能让人闻风丧胆的关键,说一句能止小儿夜啼也不为过。

锦衣卫其他机构也各有各的职能。

驯象所职能比较好理解,马军所主要负责皇家御马的一系列复杂工作,不过听起来好像有点像明朝的“弼马温”。和我们印象中冷酷无情的锦衣卫不是很搭调,但是确实也是锦衣卫的一部分。

至于屯田所,这个还得了解一下明朝的卫所制度。

明朝在全国各地设立卫所,由“军”驻守,世代为军,自行开垦土地种植,解决卫所粮食物资问题,减轻国家支出压力,明朝在东北地区能实现实控正是得益于卫所制度。和屯田所挂钩的正是卫所中的屯田制度,他们负责监察、管理屯田制服下的相应麻烦和问题,算是锦衣卫中并不出名的一部分。

三、锦衣卫的礼制——飞鱼服、绣春刀是身份的象征

除去鲜明的组织结构之外,锦衣卫内部也有一套独属于自己的礼制。

飞鱼服

锦衣卫内部高级官员会身着飞鱼服、蟒服、斗牛服等高级服饰。

其中名气最大的肯定是飞鱼服了,不过和大家认知中锦衣卫人人都腰配绣春刀,身穿飞鱼服不同。真正的锦衣卫飞鱼服,必须得是官职三品才能穿的珍贵服饰。

所谓“飞鱼”也不是鱼,而是长着鱼尾的龙,一般多为皇帝赏赐。飞鱼服象征着的不光是地位,还是皇帝的恩宠,所以可不是谁都能穿的。

不过绣春刀倒的确是锦衣卫制式武器,这种融合了倭刀元素的武器坚固锋利,适合挥砍,到了现在,已经成了我们眼中锦衣卫的象征。

结语

锦衣卫正是仰仗着前身拱卫司和仪鸾司留下的雄厚底蕴,和分工明确的组织结构,这才深得明帝喜爱,迅速成为了明朝不可或缺的重要机构。

纵观锦衣卫从刚有前身,到萌芽,再到初步成型的过程,堪称曲折复杂,经历了从组织架构到职能权力的全面转型,才形成了真正的锦衣卫。

也许因为它艰难曲折的诞生过程,锦衣卫甫一出现就展露了嗜血锋芒,在明朝掀起无数腥风血雨,就像一把最锋利的刀。在雄图大略的君主手上,它就是维护君权专制的利器,在庸主昏君手中,就是阉党权臣排除异己的帮凶,直到最后消亡于历史中再无影迹。也许只有大红的飞鱼服和寒光凛冽的绣春刀,才能铭刻它在历史中的荣光了。

参考资料:

《明史》

《明太祖实录》

《锦衣卫经历司为有功官旗遵例三年升叙事手本》

《兵考·禁卫兵》(明)王圻

《客窗偶谈·锦衣卫》(清)陈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锦衣卫   飞鱼   禁卫   明朝   仪仗   都督   前身   职能   皇帝   熟悉   机构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