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派人去挖李自成祖坟,挖出了一条龙?过程胜似盗墓笔记

祖坟这事儿被中国人碰上总会产生许多传说性的话题,李自成家的祖坟也一样。

汪乔年(1585-1642年),字岁星,浙江严州府遂安县(今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人。天启二年(1622)进士,初任刑部主事,历官郎中,后丁母忧回籍。

崇祯二年(1629),汪乔年以工部郎中起复,升任青州知府(明代,山东行中书省、承宣布政使司初治青州府,后改为济南府)。因为治绩、品行突出,升为登莱(登州和莱州)兵备副使。他请求回家赡养父亲,父亲的丧守完,才出任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运城市大部)知府,然后调任陕西右参政(明代清初布政使的下属官员。布政使掌管一省的政务,参政、参议分守各道,并分管粮储、屯田、军务、驿传、水利、抚名等事),管理学校。又一次因为政绩、品行突出,原地升任按察使。

汪乔年清苦自勉,衣食都很简单,到做官的地方去时只带两个仆人,不把家属带在身边。他当青州知府时在官署的廊檐下砌了十多个锅灶,让来打官司的人自己烧饭等候审理,小吏们不敢向他们要一个钱。汪乔年自以为是个用兵人才,休息时总是骑马奔跑,练习射箭、冲刺,在野外的风露中睡觉。

崇祯十四年(1641),朝廷提拔汪乔年为右佥都御史(明代都察院置左右佥都御史,略次于左右副御史),巡抚陕西。当时李自成已经打下河南,扬言要进入潼关。汪乔年立即驱马来到商州(今陕西省商洛市)、雒南(在陕西省东南部,由洛南县改置),没有见到起义军的人影,起义军包围了开封。三边(延绥、宁夏和甘肃)总督傅宗龙这时也来到陕西,两个人讨论抽拉丁兵,凑集粮饷,但这时关中的丁兵、粮食早已派用完了,无法加以响应。傅宗龙、汪乔年两个人握着手,叹着气分手了。不多天,傅宗龙在项城(今河南省项城市)败亡,汪乔年流着泪感叹说:“傅先生死掉,没有人能平定贼寇了。”过后又听说崇祯帝颁发诏书提升他为兵部右侍郎,总督三边军务,接替傅宗龙。兵部的檄文一个接一个发来,催促他出关作战。

当时关中的精锐部队都在项城消耗殆尽。汪乔年说:“部队疲惫了,粮饷又缺乏,让我去抵挡正强大无比的敌人,我一旦出去,便如同拿肉去喂老虎。但是我不能不出去一回,以便巩固中原地区的民心。”于是收召散亡的士兵,调集边防部队,凑起骑、步兵三万人。

崇祯十五年(1642)正月,汪乔年率领总兵贺人龙、郑嘉栋、牛成虎开出潼关。早先,临颍(今河南省漯河市)被起义军守着,左良玉打下后进行屠城,把起义军抢劫的东西全部缴获了。李自成听说后大为恼怒,放弃开封过来攻打左良玉,左良玉退守郾城(今河南省漯河市),起义军把他紧紧给包围了。

汪乔年召集手下的将领们讨论说:“郾城危在旦夕。如果我们到郾城去赴援,贼兵正气势威猛,很难跟他争锋。我听说襄城(今河南襄城县)离郾城只一百二十里,贼兵的老营都在那里。我们舍郾城不打,以精锐兵力去攻打他必然要接应的襄城,贼兵一定回师来救,那么郾城之围也就解除了。解围之后,我们打击贼兵的前军,左良玉攻击它的背后,可以击溃贼兵。”将领们都说:“好。”汪乔年于是把步兵、火器留在洛阳,挑选了一万精锐骑兵昼夜兼程地前进。当他们在郏县住宿时,襄城人张永祺等过来迎接汪乔年。

二月二日,汪乔年进入了襄城,把贺人龙、郑嘉栋、牛成虎分作三路,驻扎在城东四十里,靠向郾城,汪乔年自己则统兵驻在襄阳城外。起义军果然解除对郾城的包围,过来救襄城。起义军赶到,三个大将都逃了,左良玉的救兵又没来,官兵大败。汪乔年叹气说:“这儿是我的坟墓了。”接着就率领步兵一千多人把守城墙。

汪乔年宗祠

起义军挖地道填火药攻城,汪乔年也打地洞看起义军所挖的地道,用长矛刺杀起义军。起义军用大炮轰击汪乔年的坐骑,城墙上的掩体都给打坏了,手下的将吏围在旁边哀求他出去避开起义军,汪乔年恼了,用脚踹他们的头说:“你们怕死,我不怕死。”十七日,城被打下,汪乔年杀死了三个起义军,然后自杀未遂,被起义军俘获。

李自成让汪乔年下跪,汪乔年不肯,李自成便挖出了汪乔年的膝盖骨。汪乔年依然大骂不止,李自成让人割下了汪乔年的舌头,汪乔年以手指着李自成以血唾骂不止。于是,汪乔年又被砍下了手指。最终,汪乔年望北而拜,被五牛分尸车裂杀害。襄城人后来给汪乔年修祠祭祀。

在《明史》汪乔年的这段生平里,还有段记载,那就是陕西三边总督傅宗龙被农民军所杀,汪乔年代之,崇祯皇帝旨意掘李自成祖坟。这段记载在很多现代版的《明史》中被删去,其大意思是这样的:

米脂县令边大受(绶),河间静海的举人出身,是一个精明能干的县令,他在打听到李自成一个在县里做小吏的本家后(据说此人叫李诚),就抓来拷问。李诚招供说:“离县城二百里有个村叫李氏村,在乱山之中有十六个坟埋成圆形,中间的那个就是自成始祖的坟墓。据传说墓穴是经仙人指定的,里边有一座铁灯台。铁灯不熄灭,李氏就兴盛。”

汪乔年令边大受和李诚挖开自成先祖坟墓后,发现里边有几只蝼蛄和蚂蚁,闪闪发亮。砸开棺材,里边的尸骨呈青黑色,浑身上下都是黄毛,脑后有一个像铜钱大小的洞,盘着一只红蛇,长三四寸,长着角,还会飞,张开嘴巴吐出六七道日光,又飞回来落在脑后。

汪乔年令边大受把那颅骨和红蛇用匣子收了,其余的用一把火烧后,掺杂进脏东西扔掉。李自成听说后恼得咬牙切齿,说:“我非把乔年搞死不可!”在杀死乔年以后,李自成又经西华(今河南省西华县)去攻打陈州(今河南周口淮阳)。《明史》原文:


初,乔年之抚陕西也,奉诏发自成先冢。米脂令边大受,河间静海举人,健令也,诇得其族人为县吏者,掠之。言:“去县二百里曰李氏村,乱山中,十六冢环而葬,中其始祖也。相传,穴,仙人所定,圹中铁灯檠,铁灯不灭,李氏兴。”如其言发之蝼蚁数石,火光荧荧然。檆棺,骨青黑,被体黄毛,脑后穴大如钱,赤蛇盘,三四寸,角而飞,高丈许,咋咋吞日光者六七,反而伏。乔年函其颅骨、腊蛇以闻,焚其余,杂以秽,弃之。自成闻之,啮齿大恨曰:“吾必致死于乔年。”既杀乔年,由西华攻陈州。


挖坟的故事在民间很神奇,胜过《盗墓笔记》,人们除了可以看到除了长黄毛的尸骨之外,还有一条会飞的、长角的、能喷出光焰的“龙”。清代有两部笔记《筠廊偶笔》和《在园杂志》也对此事做了记载,大致情形相差无几,但在“龙”的问题上却有不少出入,《明史》赤蛇在两部笔记中变成了白蛇。


《筠廊偶笔》:白蛇“长尺二寸,头角崭然,初见人,首昂起三寸,张口向日,复盘卧如故,意思安闲” 。《在园杂志》:白蛇“头角已成龙形,止一眼,其身尚未变”。



《筠廊偶笔》中的关于蛇的描述除了颜色与《明史》中不一致外,其余均似;《在园杂志》的蛇除了变外,还真有些“龙”的意思了,而且是只有一只眼睛的龙。在这条龙身上,有着太多人为的痕迹,即:不管是明史还是野史中都说李自成被射瞎了一只眼睛。

边大受“收”了那蛇(也有说是杀死)后,按照《在园杂志》记述,尸骨长毛的事让他有些怕,他认为“枯骨生毛亦从来记载所罕见者”,就一把火将李氏家族的尸骨全都给烧了。那条蛇虽没有出现在汪乔年《塘报》中,但却被赋予了太多“含义”,尤其是一些迷信的人认为,边大绶的“掘墓斩蛇”行动最终使李自成没有得到天下,而李家祖坟也由此成为后世风水先生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

俗话说:“父仇,夺妻恨,仇恨大不过挖祖坟。”与汪乔年相比,边大受算是幸运多了。李自成入主北京之后,边大绶在老家河北很快被捕,因为是一个刨过李冢祖坟的“特殊人物”,部将便请示李自成如何处置他。李自成对此的回复是:“何处置边大绶一事,暂不处置,将其带往太原,不要杀害,他犯罪在两年以前,到太原后如何处置,再作斟酌。”但在解押途中,边大受却顺利逃脱了。而这显然与李自成的宽恕有关。

据说,边大受这个因掘李自成的祖坟而一举成为明末清初的名人,还曾根据自己从农民军中逃脱的经历,撰成《虎口余生记》,在清初一度流传甚广。关于“龙”,只要是有些生活常识的人都懂得在干燥的黄土高原上,从坟茔里挖出蛇来的事情很正常,而李家祖坟里的那条“龙”也随着边大受的最终消失不知所踪。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1

标签:崇祯   祖坟   米脂   襄城   青州   起义军   明史   河南省   尸骨   陕西   挖出   皇帝   过程   笔记   李自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