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真的存在吗?浅析各朝代龙图纹演变史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

这首《龙的传人》自在1985年亮相春晚以后,又多次登上春晚舞台,可谓是唱遍大江南北。

也道出了很多人心中的民族认同,认为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图腾,代表着中国文化。

而作为中国十二生肖里唯一没有现实存在的“动物”,龙的起源问题在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没有定论。

今天我们来看看龙形象在各中国古代各时期的形象演变,试图从中找到当今龙形象形成的蛛丝马迹,探究龙的起源。

一、上古时代的龙考古发现及古生物(龙形象出现)

1. 早期堆塑龙遗址。

1994年,在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出土了新石器时代中期的石块雕塑龙,长19.7米,龙头宽两米,龙身宽1米左右。

据碳十四测定距今约7600年-8000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体型最大的堆塑龙形。

无独有偶,在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出土了贝壳堆砌的龙图案,位于墓主人右侧(头南足北)。

左侧为一贝壳堆砌虎图案(右青龙左白虎,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很可能就由此而来,中国墓葬礼制有和生前相反的现象,例如碑刻。

所以生前习惯应是左青龙右白虎)。在另外两个墓葬坑,另有龙虎鹿蜘蛛的组合图案,以及人骑龙、骑虎的屠案,距今约6700年。

濮阳西水坡“中华第一龙”

濮阳西水坡是典型的“鳄形龙”,头、尾较明显,嘴部修长,四条腿比例稍长。

所以,历来都有很多人认为最早的龙形象可能就是从鳄鱼演变而来。

毕竟当时的中原大地结束了小冰期(大理亚冰期1-11万年前),是一个非常温暖湿润的地方,人类活动也相对较少很多大型野生动物都很常见。

直到先秦时期,《礼记·月令》中就曾经记载‘季秋七月,伐蛟去鼍[tuó]’,其中的鼍就是指鳄鱼。

先秦时期重要的礼器鼍鼓,就是要用鳄鱼的皮来制作,可见在先前时期,鳄鱼并不是很难见到的动物。

在古籍中,也常常把鳄鱼称为鼍龙,直到现在,长江流域的扬子鳄,还被一些人称之为猪婆龙。

2. 早期龙纹陶器

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的蒜头瓶上有长者鱼文的龙形图案,头呈方形,巨腮,无角,有鳞,被认为是螭龙,距今6100年-6800年。

浙江楼家桥遗址发现的陶盆上有龙的刻画图案,龙的龙角清晰可见,距6000多年。

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中的陶龙纹很多都是桃型头,一头双身或者一身双头。

二里头龙纹陶器

这一类的龙形象,很可能是由鱼或者蛇演变而来,毕竟蛇在古代社会是致死率比较高的动物,被咬了基本无药可医,在敬畏和恐惧之下,会把蛇当成图腾来景仰。

而不论是中国还是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在古代神话传说中也曾常常出现人首蛇身的神的形象,以至于在毒蛇众多的东南亚、南亚,人们直接将蛇当做神来崇拜。

3. 龙形玉器

在红山文化的各种遗址中,常见一种“玉猪龙”又名玉兽玦。吻部平齐,肥首大耳,C状蜷缩。

这种形象常常被认为是猪(或熊)的形态,一说是因为当时猪的养殖驯化已经到达了相当的程度,成为肉食的主要来源之一。

另一说是崇尚野猪(或熊)的力量,而产生的动物崇拜。直到如今,在东北地区还流传着“一猪二虎三熊”的说法,相比山林里的老虎狗熊,野猪对人的伤亡要大得多。

玉猪龙

而这种蜷曲的玉器形态,很可能是源于生殖崇拜中的胚胎崇拜。

要知道,不论是古代社会还是现在,生儿育女都是一等一的大事,尤其是母系社会,谁生的儿子多,谁就拥有绝对武力,在生存和征战中都有着更大的优势。

而不论是人类、猪胚胎或是鸡鸭等禽类的胚胎,都是C状蜷曲的。

联系到中国古代墓葬里的“屈肢葬”,形似双手环膝而坐的独特墓葬状态。

可见当时的人们对处在胚胎发育期的新生命有着相当的敬畏之情,以至于离世之后姿态也要和在母亲肚子里的姿势相一致。

所以这种C字型玉猪龙,很可能就是模仿胚胎而制成的玉器。以至于不断和其他形象融合进化,演进成为如今的龙形态。

二、先秦时代(龙形象形成)

1.殷商青铜龙纹

殷商时期的青铜器铸造十分发达前期青铜纹路较为简单质朴,龙纹也是大量出现。

此时的龙纹较于原始的龙形象已经有了一些改变,有一对足的,有两对足的,最重要的是,商朝的龙纹出现了角“瓶状角 ”。

要知道,角在自然界一些动物身上,是雄性的象征,是力量的体现。

并且,殷商时期的龙已不再是单一的平面形象,利用线刻、镂空、浮雕等表现手法,商代的龙形象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立体动作。

例如商代晚期的父丁卣的双头龙纹是扭头回望的构图,妇好墓最终的螭龙纹铜镜也是龙回头形象。

这一时期的龙纹形象,和商人巫术文化盛行呼应,多古朴狞厉之美。

妇好墓蟠龙盘

2. 周文化时期的龙

相比于殷商重鬼神祭祀之事,周朝敬天保民思想则把目光聚焦到了人上。

龙的形象也就更加的祥瑞,在审美上的改变就是更多地强调线条之美,依从美学规律,从而出现了向艺术化、图案化发展的趋向,渐渐抛却殷商那令人生惧的鬼神形象。

战国勾龙纹玉佩

这一时期的龙身体开始变得修长,龙纹亦多带凤形 ,其角多仿凤冠,颈部多弯上扬,头部多见回顾式,龙口不再大张而改作平张,上下唇常有卷曲,尾部亦多旋卷。

这种龙纹在奇瑰中增添了妩媚,却失去了商人那种慑人的风采,变得更加生动明快。

三、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继承战国的升仙思想,同样受五行、阴阳学说的影响,对寻仙问药,长生不老之事十分痴迷。

这一时期,人与神的距离进一步缩短,人甚至可以得道升仙,而龙作为升仙的“交通工具”,也更多的出现在了普罗大众的眼中。

四神云气图

河南永城芒砀山的梁孝王汉墓中,《四神云气图》的飞龙体态矫健,逶迤磅礴;青龙之足,酷似人脚; 尾部与躯体浑然一体,线条十分流畅,就有相当的审美价值。

这一时期,龙的形象已比较完善,并趋于成熟,一般都是四足、有爪,有鳞甲、长角,口部有须。

大部分龙形大同小异,这时期的龙纹具有质朴、雄浑的艺术特征。

四、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代

1..魏晋南北朝

由于秦汉时期龙的形象已经基本定型,所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龙的形象斌能够无太大变化,只是龙纹应用更加广泛,建筑、家用器物上的龙纹变得多了起来。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佛教兴盛,作为升仙途径的龙和佛教开始联系起来,开始注入了很多宗教色彩。

白光龙虎镜

2.隋唐

唐代十分的繁荣开放,由于唐人崇尚丰腴之美,这种审美龙身上也得以体现,虽然线条飘逸的龙形象仍然存在,但还是出现了不少头部较宽,体态丰腴的龙形象

此外,由于唐王朝文化思想开放,众多国家纷纷赶来长安,受各种外国文化影响,出现了一种奇特的鱼龙变纹,巨口,利齿,长鼻。但流行不广,对传统的龙形象影响不大。

五、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绘画艺术得到了长足发展,受理学影响,宋人对前代的各种龙形象做了总结归纳,并提出了完整的画龙规范(鹿角、驼头、鬼眼、蛇颈、唇腹、鱼鳞、鹰爪、虎掌、牛耳)。

元青花龙纹扁壶

宋元时期除了对龙本身的描绘,也更加突出龙所处环境对龙的衬托作用(云水鱼龙)。这个时期的龙形象开始被纳入艺术轨道

逐渐与神仙之说相脱节,更多的出现在了金银、青铜玉石陶器之上。

六、明清时期

这一时期的龙,更加突出中央集权的皇权色彩(朱元璋想要皇权垄断龙形象,但是失败了)。

但为了区分各个阶层的龙,龙爪的数量开始代表了不同的身份,“五爪为龙,四爪为蟒”(也有五爪为龙,四爪为蛟,三爪为蟒的说法)。

为符合统治者的威严气质,画师模仿正面人像的手法,首先创造了正面龙纹。

双目与观众对视,张口作怒吼状;突出了庄严与威慑力。形态略显呆滞,凝重苍老,张牙舞爪,虚张声势,大有回到殷商巫蛊时代的意思。

清代的龙更是为了突出祥瑞,把龙鼻子画成玉如意的样子,还偏爱地包天的龙头,下颚长于上颚。

清代乾隆黄地珐琅彩云龙纹五龙盘

并且,由于海关开放,东西交换日益频繁,珐琅彩技术传入中国。

瓷器色彩一改之前的素雅,变得色彩明丽,而瓷器上龙的色彩也随之丰富。

结语

总之,龙在远古是有其现实原型的,只是后来气候变化而渐渐消失在人们视野中。

最初只是对未知自然的图腾崇拜,后人根据需求不断对这个图腾加上越来越多的时代烙印,才形成了今天的样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2

标签:殷商   墓葬   胚胎   朝代   青龙   图腾   遗址   中国   图案   时期   形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