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的分水岭,一文带你全面了解“三家分晋”的前因后果

“三家分晋”是赵、魏、韩三家势力在春秋末年瓜分晋国的事件。晋国是“春秋五霸”之一,自晋文公称霸天下后,在春秋时期始终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赵、魏、韩三家的先祖都是晋国的执政大夫,后来发展成为三个强大的家族政治力量,最终将晋国一分为三。

晋文公复国图

这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标志着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以及新兴势力的崛起,被视为春秋之终、战国之始的分水岭,司马光将其列为《资治通鉴》的开篇之作,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三家分晋”的前因后果。

六卿专政

晋国是西周早期分封的诸侯国,范围主要在今日的山西省,是西周在北方的重要军事据点。西周末年,王室衰微,周平王东迁洛邑,晋国、郑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周天子最大的依仗力量。《国语·周语》有云:“我周之东迁,晋郑是依”,之后晋国逐步发展成为极具影响力的诸侯强国,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春秋列国图

按照宗法制度,诸侯国一般都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册封国君的后代为大夫,每位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充当国君的护卫。不过,晋国的情况比较特殊,鉴于公子成谋夺君位,以旁支取代大宗的前车之鉴,晋献公时期采取了削弱公族,任命其他大姓为卿的策略,自此晋国不再封公子和公孙为贵族,史称“晋无公族”。晋文公时期,对军事制度进行了改革,设上、中、下三军,三军分设正、副卿,由非公族的大夫管理,故称“六卿”。此后,“六卿”逐渐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家族势力。后来,赵盾以异姓世家代为公族,造成了晋国公室力量的削弱,异姓世家的实力得到了极大提升。

封建宗法制度示意图

晋国是“春秋五霸”之一,综合实力比其他国家强大,但晋国的内乱非但没有停止,反而越来越严重。春秋中期之后,晋国内部的控制权逐步从国君转移到赵、魏、韩、知、范、中行等“六卿”手中,晋国的土地也渐渐被六卿瓜分。六卿之间的土地转让、交换、争夺时有发生。此外,六卿为了争取民心,废除井田制,将土地分给农民,以亩收税。周敬王七年(公元前513年),晋国的执政范宣子“铸刑鼎”,颁布了刑律,晋国的法律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晋国世系图

春秋末年,六卿还会任命自己的家臣担任各地长官,这些人就是非世袭制官吏的前身,食俸官吏的出现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官僚体制。另外,晋国除了六卿以外还有郤、栾等大族,在长期的斗争中栾、郤、胥、原、狐等诸家相继败亡。公室的衰落导致人心涣散,民众四散奔逃,但六卿的势力却越来越大,掌握着晋国的军事力量,是谓“六卿专政”。

四卿并立

六卿手握重兵,为了争夺权力进行了激烈的争斗。晋出公十七年(公元前458年),智氏与赵、魏、韩三家联合将范氏和中行氏瓜分殆尽,这让晋出公极度不满。晋出公本想请齐、鲁两国帮忙对四卿施加压力,但不幸被四卿驱逐,四卿又立晋哀公,自此晋国由智、赵、魏、韩四家完全执掌,国君彻底沦为“傀儡”。

晋献侯车马坑

四家中智氏的实力最强。智氏的首领是智襄子(智伯),他是曾任晋国执政的智宣子之子。史书记载智伯性情坚毅,勇武善射,但品德不佳,属于有才无德之人,这为智氏日后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智宣子去世后,智伯坐上晋国正卿之位,野心开始膨胀,却也将自己的缺点完全暴露出来。他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历史上有“贪而愎”之名,一直谋求吞并其他三家,称霸晋国。智伯打着“强公室”的旗号,让赵、魏、韩三家各自拿出一块土地上缴国君,但其实是为了削弱三家势力,壮大自身。

晋献侯车马坑

三家之中韩、魏两家势力较弱,自知不是智氏的对手,纵然心有不甘也只得将自己管辖的万家之邑交给智伯,但赵氏之主赵襄子素来与智伯不和,不肯就范,对智伯的要求也是一口回绝。智伯勃然大怒,逼迫韩、魏两家出兵,要将赵襄子一网打尽。

水灌晋阳

赵襄子自知不敌便避其锋芒,退守晋阳(山西太原)。晋阳作为赵氏家族的根据地,不但有坚固的城墙和丰富的物资,更有广大民众的支持。

晋哀公三年(公元前454年),智、韩、魏三家对晋阳发动了进攻,围困晋阳两年有余,始终未能攻破。智伯见时间拖得太长,心急如焚,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决定采用水攻,决汾水灌入晋阳城。

水灌晋阳

晋阳城遭水攻,形势越来越严峻。据说当时“城不浸者三板”,水位只差三板(六尺)就会到达城墙的高度,城中将士“巢居而处,悬釜而炊,财食将尽,士卒病羸”,甚至出现了“易子而食”的情况,但仍然坚守。

智伯领着魏桓子和韩康子巡查水情,眼见赵氏覆灭在即,便得意地说道:“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二人一听顿时警觉起来,魏桓子想到汾水能把安邑淹没,韩康子想到绛水能把平阳淹没,不禁心中一凛,安邑和平阳也可能会遭遇与晋阳同样的命运。但智伯自认为胜利在即,完全没有注意到韩、魏两家微妙的心理变化。

晋公盘

赵襄子为了解决危机,与幕僚张孟谈策划对韩、魏实施策反之计。张孟谈连夜出城,秘密与韩、魏两家商议,讲明智伯贪婪的政治野心,并晓以“唇亡齿寒”之理。韩、魏两家终于被说服,遂约定与赵家共同攻击智氏。赵、魏、韩里应外合,赵襄子连夜出兵,凿开堤坝,放水倒灌智伯军营,智伯的军队毫无防备,被洪水淹没,顿时一片混乱。韩、魏二家又从两侧夹击,智伯大败,智氏一族覆灭。

晋阳之战确立了赵、魏、韩三家的地位。自此,晋国政局由“四卿并立”转变为“三卿分治”,奠定了“三家分晋”的基础。

三家分晋

晋哀公去世后,儿子晋幽公即位。晋国的公室已经没有了实权,唯一能掌控的就只有新绛(山西运城)和曲沃(山西曲沃)。晋幽公不但指挥不了赵、魏、韩三家,而且还得亲自朝见三家之主,自此之后,赵、魏、韩被称为“三晋”。

战国时期韩国、魏国地图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周天子“初命晋大夫魏斯(魏桓子之孙)、赵籍(赵桓子之孙)、韩虔(韩康子之孙)为诸侯。”,赵、魏、韩三家终于被周天子正式册封,拥有了与诸侯国君一样的身份与地位,三国之君分别为赵烈侯、韩景侯、魏文侯。这一年被一些史学家认为是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点。公元前376年,赵、魏、韩三国联合废黜晋静公,瓜分了晋公室残余的土地,“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从此淡出了历史的舞台。

战国七雄图

三家分晋是春秋末年晋国公室逐渐衰落,家族势力逐渐壮大的产物。赵、魏、韩三国正式被周天子册封,标志着春秋时期原有的宗法制度走向没落,新的政治力量正式登场,是战国时期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事件。

此后,诸侯国之间的兼并和战争愈演愈烈,社会越来越动荡,历史也正式进入了“海内争于战功”、“务在强兵并敌”的战国时期。大部分的中小诸侯国先后覆灭,而周王室早已名存实亡,沦为一个小国,没有任何地位,最终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的局面。

#中国历史上的“三家分晋”是怎么回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晋国   国君   春秋   宗法   西周   前因后果   分水岭   公元前   战国   大夫   势力   土地   制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