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荡往事 - 白荡大队

白荡大队

白荡大队,大致上是以白荡小山为中心的一个大队,以前这里是叫“小山院”的。

在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将这里的“农业生产互助组”,重新组合后再划分成生产队,当地也才有了

“白荡农业生产大队”

当时“白荡大队”为了便于工作,又划成了四个生产片,分别是“白荡片、联星片、光荣片、下山片”。各片都有片长,在分别管理着若干个生产小队的日常事务。白荡大队共有37个生产小队,后来最兴的时候发展到500多户,有2500多人口,这在当时又是一个很大的生产大队了。

大队部设在白荡小街北头的岀口处,当时的大队书记是钱中义,大队长是钱权府,大队会计是吴新培。吴老爷子又还健在,今年已是92岁的高龄了。依然能天天打小牌以及用“枞阳腔”诵读古诗文。

“三级所有,队为基础”。这里就从“三年自然灾害”过后说起吧。

那会农业生产不景气。而种田按田地亩交公粮又是必须的,政策依然是“先国家后集体再个人”的模式。先国家,就是每年要保证交公粮,也有说“交农业税”,其次队里又还要留足种子粮,回头才到个人。

由于当时的种子都还是老品种,特别是水稻也是老品种产量低。一年又要种两季,十分的劳心劳力,而且产量又还没有现在种的一季多。所以,那时的各个生产队每年把公粮一交,所剩下的粮食也就不多了。

“工分工分,社员的命根”。当时生产队里到个人,分粮也不是平分,又还有分口粮和分工分粮的事。“分口粮”是按各户大小人口定量来分,“分工分粮”是按各户一年通头在生产队出工日多少,再按每个工另外分一点粮食。

这样,每年生产队里年终“决分”时,也就出现了家庭小口多而出工少的口粮“超支户”,和家庭劳力多工分多的口粮“余粮户”。“决分”的意思,就是以生产队为单位,年终兑现各户口粮和按工分“分红”的日子,也是队里账务公开的一盘总账。

接下来就到了“卖余粮”的时候。国家每年在“公粮”征收事项结束后,又还有要求“卖余粮”的事。说是“要求”好像是软任务,其实也是有数字的,是必须要完成的。民以食为天,那社员家里分的口粮,大多过日子管吃都紧张,又是舍不得去卖的。

这事大队干部心里当然也清楚,但国家下达的“卖余粮”任务,又不能不去完成。于是他们就只好年年硬着头皮,驮着大秤挨家挨户的去做重复的思想工作,去把“余粮”收上来。因而那些年也就有了忙时吃干的闲时吃稀的说法,“瓜菜代”指的就是这个年代。

那时大集体,又是不允许个人随便出外单干搞副业的。也总还有手艺人在想外出做工,就要与生产队签“交产合同”。交产就是同意每年向队里交多少钱,拿钱买工,队里才放人。反过来队里这钱也不是白要,又还在按“红工”给他们记工。

红工记工,就是按队里年出工天数最多的人,来给他们记年工,到年终也还可以分得口粮和工分粮的。毕竟手艺人外出,比在家里做农活要强些,人也轻松自由些,所以这“拿钱买工”的事也就有人愿意做。这也是那时各生产队经济的主要来源,算是互利共赢吧。

那时生产队里或私人有农副产品,又都是不允许上市场去自由买卖的。甚至连家禽都不准多养,多养生蛋能卖钱,就是在养资本主义尾巴要割掉。如果社员家有农副产品,想要互通有无的去买卖,性质就是“投机倒把”,这是当时政策绝对不允许的。

后来到了“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习解放军”的日子里。农业又当然是要学英雄的大寨人,走英雄的大寨路了。当时的口号是“战天斗地夺高产”,战天斗地,大集体人多力量大,有它的优越性。可是大集体人多做事,又存在着“大呼隆”的弊病。夺高产,光喊口号热情高又是不行的,整天在一帮来又一帮去的,种田产量又依然是长期上不去。

生产大队的大队长,是具体分管全大队农业生产的。钱权府大队长又是个干实事的人,也是个不计个人得失的人。白荡大队这样大的摊子,日常伸手没有钱用也不是事,需要有流动资金来运转。他思路清晰敢于担当,认为大寨人能因地制宜搞生产,我们也就能因地制宜搞副业。后来在他的拍板下,力排众议,白荡大队决定走发展副业的道路,坚决的去打破这种困境,打破这种死循环。

因而接下来白荡大队做了三件大事,着手创办了“白荡砖瓦厂”、“米粉加工厂”和“石灰石料厂”。这样,一来大队开支可以自保,减轻了向各生产队的摊派负担;二来吸收了各生产队的富余劳力,也增加了各生产队的经济收入。

事后,我们的钱权府大队长也得了两个混名,社员们都在亲切的称他为:“拖头”和“大一号”。拖头,是当时长江水运时的一种动力船只,用来拖动运货船队;大一号,是指船队排头的领队船。

时间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白荡大队敢为人先,首先开办了破罡公社第一家砖瓦厂“白荡大队砖瓦厂”,人员当然都是从当时各生产队,抽调富余劳力来做工的。

这又是一家应运而生的砖瓦厂,因为那时人家有儿子要成家,女方首要条件就是要有一间“合四间”的青砖大瓦房才行,也有经济条件好的做“合六间”。又有人家的儿子在养大了,就先做一间大瓦房来显摆显摆家庭实力的。所以,当时砖瓦厂一开窑,销售业务也就常年火爆,白荡大队也就有了第一桶金。

社员们在队里分回去的口粮,那稻子和小麦等,是都要通过加工后才能食用的。那时乡下也有几处加工厂,又都是小机子。绞出来米糠混在一起,而且碎米又还多。于是,白荡大队又决定办一家米粉加工厂,用大机子来解决这个问题。大机子绞米,米糠分离又不碎米,面粉加工也是用大机子,出粉率也高,生意也就自然是好了。而加工厂用人,也还是从各生产队抽调上来的。

办这“米粉加工厂”,当时又还费了一点事。为了方便农户和带动业务的需要,大队决定把厂办在小街上。但是地基又不好解决,大队长的办法是,在去大闸方向的过河桥下游,连着石桥修一节涵洞,垒石坝装箱填土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无意中又为后来的白荡小街向大闸方向发展打下了伏笔。

当时又正是各地搞“基建”轰轰烈烈的年头,也是白荡的石灰石料销售得最兴最旺的年头。白荡大队当然是不会放过这个机遇的,也在白荡综合厂的那头,开了一家石灰石料厂,用人也当然还是从各生产队里抽上来的。又还组织了一个板车队开展业务,专门拉块石到外江码头去待售。

这是一件无本起利的事情,那时国家还没有提倡“环保”。山产能源管理也松,只要资质条件符合,是都可以申请一个营业执照,就能利用原始性的办法去开采搞“创收”。

说了白荡大队,这里又还要说一下当时座落在白荡小街周边的四个生产小队,他们分别是“白荡队、丰产队、中心队、新建队”。他们又是当时最强势的四个生产小队,合称“四个队”。他们近水楼台先得月,也在各自组织了副业队。只要听说有“货物上下船”的业务,他们便接下来去做。他们做起事来,风风火火干净利落。虽说又要种田又想搞副业,挣的是辛苦钱,却又似乎成了当时白荡人奋发图强的形象大使。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人之常情,那时社员心里想的,当然就是想发财致富摆脱贫困。白荡大队在大队长钱权府的带领下,顺应民心如江河行地,因势利导,总算冒险走出了一条发展自己的道路,盘活了大家的日子。相对当时破罡公社其它的几个大队,白荡大队抢占了天时地利,也算得上是“富甲一方”了。

今天说起这些事来,又都是最寻常不过的事了。这也就正如当年凤阳县小岗村十八户农民,签生死合同包产到户一样,又正是现在的我们不可理解的地方。

作者:胡国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大队   公粮   余粮   生产队   工分   口粮   副业   大队长   砖瓦厂   社员   往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