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诡事录》:唐朝“鬼市”是什么?真是百鬼夜行出来交易吗?



许多影视剧都惯于以唐朝为背景,引入鬼神等悬疑的元素,来增强神秘感,比如最近热播的《唐朝诡事录》。

《唐朝诡事录》第一集中,胡商康元礼在介绍一种防止尸身不腐的香料时,提到了“鬼市”,说那地方去一次伤一分阳气,能不去就不去。

看到这里,相信任谁都会对“鬼市”产生好奇。或许脑海中就会浮现这样的画面:漆黑神秘的夜里,到处弥漫着阴森森的气息,百鬼夜行,出来交易。

那“鬼市”到底是什么呢?难道真的是各路牛鬼蛇神交易的场所吗?


01

其实,“鬼市”就是一种地摊市场。

一提起唐朝,我们通常会想到盛唐的繁华模样,譬如在长安城内,酒肆商铺林立,四海客商络绎不绝,让后人心驰神往。然而历史上唐朝经济的发展,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自由,而是有很多限制。

比如,唐朝统治者对商业的发展这一块,制定了比较严格的“坊市制度”和“宵禁制度”,用来限制城市居民的自由流动,以此加强管理。


其一,什么是“坊市制度”呢?

唐朝都城长安繁华,但也分好多个坊,比如具备驿站功能且只供官方使用的通化坊、以珠宝店闻名的延寿坊、以丝织品闻名的宣阳坊、以娱乐场所聚集为主的平康坊等。“坊市制度”将长安分为东西两大部分,将近100多个这样的坊贯彻其中,并且个别坊具有一定的商业功能。

除了坊之外,就是“市”。长安分为东市和西市,这两个“市”的功能虽有不同,但都具备较为完善的管理机构和制度。因为“市”才是最大的商业街区,也是长安城进行交易和买卖的主要场所。对于这一点,《唐朝诡事录》中也有说明——东市达官显贵多,西市多四海来往的胡商居住。

那么,商业活动除了在“市”和少部分被允许的“坊”进行之外,在其他地方私自摆摊都是不允许的。


其二,什么是“宵禁制度”呢?

要知道,古代照明技术不发达,且照明成本高,一旦黑夜降临,做什么事都不比白天,若是允许百姓深夜活动,万一发生了纠纷不好处理,而且治安也会变得很差,更何况也会影响白天的生产活动。

于是,为了加强长安城的管理,一般天黑到了时间点,就不再允许百姓和商人在街上交易了,同时也会有官方专门派来巡查的人,若是发现有人犯了宵禁,就要接受处罚的。

《唐朝诡事录》第一集中,在金吾卫中郎将卢凌风和长安县尉苏无名查找凶手时,就有一句话直接点名唐朝的宵禁制度:“长安宵禁,夜不归宿者,唯酒鬼、赌徒尔”。


也就是说,在唐朝的宵禁制度下,一般正经百姓都会自觉遵守,入夜了就不再外出,老老实实回家睡觉。只有酒鬼、赌徒这一类的人,才会深夜在外,还不归家。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入了夜,街上就一个人都没有了,少数王公贵族和达官显贵,仍然有他们的“夜生活”,宵禁制度是限制普通平民百姓的。

虽然制度有了,但能保证老百姓百分百服从吗?毕竟,相比于赚不到钱就要饿死的压力,总有人敢放手一搏。这就出现了一种现象:总有人为了生计冒着犯禁的风险,半夜偷偷出来摆摊。


02

那他们去哪里摆呢?万一被发现了,就得不偿失。久而久之,他们发现了一个恰到好处的场所。

《唐朝诡事录》解释“鬼市”的地点:九五之位玄都观旁边有个洼地,越陷越深,成为一个地下世界,大唐以来,无家可归之人、做晚间买卖之人便聚集于此,俗称“鬼市”。

同时,“鬼市”的交易时间和地点都是不固定的,这有点类似于今天摆摊的小商贩,为了躲避城管而不断更换位置。据《南部新书》记载,一般到了中秋望月夜,或者是风雨交加的夜晚,就会听到“鬼”的声音,或者是在吟诗,或者是在谈话。

这样就很好理解了——因为官方制度不允许晚上摆摊做生意,如果光明正大摆出来,万一被巡查的官府人员发现,或者是人多了,必定被“一锅端”。

所以机智的人们就营造出这样的神秘故事,让官方和其余普通百姓以为真的有鬼,摆地摊和交易是悄悄进行的,但难免会发出声音和动静,若是大家都先入为主地认为这动静是“鬼”发出的,也就不敢一探究竟反而躲得远远的。

起初只有少部分人去“鬼市”做生意,后来知道的人多了,“鬼市”也就成了更多平民百姓做生意的选择。

说到底,这层“神秘的外衣”,不过是为了保护平民百姓偷偷摆摊的一种手段。


作者:我方团队月落星沉

参考资料:《“大唐鬼市”是什么?唐朝人的“地摊经济”》、《唐朝诡事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唐朝   市制   大唐   达官   长安   平民百姓   场所   百姓   制度   官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