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两场战役直接封神,获得毛主席重用,主席直夸:粟裕必成大器

1961年,中国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此人曾在二战中取得显赫战功,他就是蒙哥马利元帅。当毛主席见到这位著名的军事家时,他激动地握住蒙哥马利的手,颇具自豪感地说道,在我的战友之中,粟裕是最会率兵打仗的人”由此可见,毛主席对粟裕的评价极高,而且以粟裕为荣。但是对于主席而言,他并不是直接重用粟裕,而是对粟裕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观察,直到确定粟裕有足够的军事指挥能力时才对其进行重用

粟裕刚参军之时主要从事最基层的工作,而他的指挥能力是在掌握一定的实权之后才逐渐表现出来,主席也是在其后来的战役中彻底见识到粟裕对战场运筹帷幄的能力,自此才对粟裕委以重任。

粟裕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战场磨练才练就了如此高超的指挥能力?主席在重用粟裕之前,他又参加了哪些战役?一代“军事之神”又是如何炼成的?

福建短暂会面,先遣队正式成立

1929年,主席接到中央命令,要前往福建闽西地区进行考察,而粟裕则收到一条足以令其疯狂的指令——担任主席的贴身警卫连连长一职,在此之前,主席和粟裕二人从未见面,这是双方第一次会面。

在粟裕的心中,他对主席始终充满了倾佩和仰慕之情。“十六字”游击战要诀、1928年总结的“三大纪律”和“八项注意”是毛主席和朱德提出的,而粟裕早已将这些背得滚瓜烂熟,从这里就足以见其对主席和革命前辈的敬重。

粟裕对毛主席的了解全部都是通过报纸、军中传闻等方面进行了解,他越是对主席的伟大充满好奇和敬重,他的内心则更渴望能够一睹主席的真容。虽然二人在福建进行了首次会面,但是他们交谈的时间却十分有限,这是因为主席在闽西有着繁重的工作任务。

福建会晤的时间虽然十分短暂,但是毛主席对粟裕的印象很好,从两人的交谈中,主席发现粟裕的为人成熟稳重,而且来闽西之后,他听到最多的就是关于粟裕的“传奇故事”。

1933年,蒋介石对共产党发起了第五次围剿,而其主要的进攻对象是江西的中央苏区。此次围剿,国民党共集结100万人的军队发动进攻,我军在人数和装备等方面都处于劣势的地位,而唯一能让我军摆脱险境的就是展开有组织、有方向的反围剿战争。

1934年,中央苏区陷入了更加被动的局面,因为我军唯一的优势也已经丧失了。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错误领导让我军丧失了最佳的反围剿行动,而是率领部队走了一条更加蜿蜒曲折的道路,致使我军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如果不能够想到一个摆脱困境的办法,那么我军将有可能彻底沦陷在国民党的阴谋中。随后党中央委派粟裕率人前往赣北、皖南等地进行宣传党的救亡工作,这支宣传小队则被命名为“抗日先遣队”。

“抗日先遣部队”在展开宣传行动时则面临着极大的危险,时刻要提防敌人的抓捕行动,稍有不慎则会有生命危险。

此次组织先遣部队是以王明为中央的领导班子所下发的命令,之所以有此举动,是因为他们已经认识到在战略思想上的错误,而这支北上的“抗日先遣队”则是他们为自己所犯下错误的补救。

但是1979年,这件事情则出现了极大的反转。“抗日先遣部队”北上宣传党的思想,与敌人打游击战,实则这只是一个用来迷惑敌人的噱头,中央苏区的主力部队则躲避敌军的追捕一路南下,他们的目的则是开辟新的革命发展之路。

在当时,很少有人知道此次先遣队成立的真实目的,就连粟裕本人对此也一无所知,他的眼中只有革命的光辉大道。直到1979年年底,时任军委副主席的叶剑英才将这件事情的真实目的告诉粟裕

知道事情真相后的粟裕并没有任何的复杂感情,他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情只要对革命有利、对党和人民有好处就行。不管怎么说,抗日先遣队在当时为党中央争取了大量的时间,而且将党的章程等宣传到了普通百姓的家庭中。

方志敏牺牲,粟裕虎口脱险

1934年,由粟裕所率领的抗日先遣队与红10军团会合(方志敏任红10军团指挥员),随后两军在粟裕和方志敏的率领下一同前往革命根据地。但是在途径谭家桥时遭到了国民党的袭击,不仅如此,敌军还发动了空军,数十架战机对我军展开疯狂的扫射,四周涌现出密密麻麻的敌军,刹那间,谭家桥附近战火纷飞。

我军在这次袭击中损失惨重,先遣队和红10军团奋力突围,幸存的战士们只能退到赣北地区从长计议。然而国民党的军队犹如鬼魅一般对我军紧追不舍,我军刚退至赣北地区的怀玉山附近,国民党的部队接踵而来,一时之间,我军再次陷入险境,整个怀玉山都已被国民党团团包围。

粟裕和方志敏深知此时情况危机,摆在眼前的只有一条路——突围!如果坐以待毙,怀玉山的所有战士都会被全部歼灭,如果奋力一搏,则还有存活的希望。

经过商议,由粟裕和方志敏分别率领战士们展开突围行动。敌人有备而来,显然已经料到我军会进行突围,双方一接触就进行了激烈交锋,虽然我军战士边打边撤,但是方志敏同志和众多战士们还是在这场突围战中不幸牺牲,当粟裕率领部队冲出来时仅有800人存活。

我军力量被重挫,突围成功的粟裕率领剩余的部下开始挺进浙南地区,随后在此展开了长达数年的敌后战争,在此期间,我军队伍不断壮大,这几年的沉淀也为后来的革命事业奠定了基础。

当时的通讯条件有限,粟裕虽然逃出敌人的包围圈,但却无法联系党中央,外界传闻粟裕已经牺牲。国民党偷袭谭家桥、围歼怀玉山的信息早已传达到中央,方志敏同志牺牲、先遣队和红10军团几乎全军覆没,这此情况之下,又有谁能够相信粟裕虎口逃生呢?因此,“粟裕牺牲”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粟裕及其部队在浙南地区发展革命力量时,中央红军开始北上,等到成功抵达延安之后,毛主席就开始命令刘英等人多次打探粟裕的信息,就在所有人都认为粟裕牺牲时,毛主席却始终坚信他还活着。经过焦急的等待后,刘英那侦查侦察情况也已经完成,但是消息令主席大失所望——调查结果显示粟裕同志可能牺牲了。

不久之后,先遣队和红10军团的牺牲名单已经列了出来,毛主席看到了“粟裕”的姓名也在其中,于是说道,“我坚信粟裕还活着。”就在一位战士打算将“粟裕”二字划去时,主席又补充到,“还是添上吧。”随后,主席陷入了沉默,望着名单怔怔地出神,手中烟不知不觉间就已烧尽。

1938年,主席接到刘英发来的电报,电报上就只有一句话,“粟裕还活着”。主席激动不已,嘴中反复喃喃道,“粟裕活着,他还活着……”

主席回过神,“快,将这个消息通报给延安的同志们。粟裕绝对是艰苦奋斗的楷模,一定要加大力度在军中宣传,他是大家值得学习的榜样。”

粟裕封“神”的两场战役

经历这阵风波之后,主席对粟裕多了一份赏识,并且开始着重培养粟裕。1938年4月,粟裕接到职位调动的消息,将由他来担任新四军第二支队的副司令员。对于粟裕而言,这是他军旅生涯的爆发点,对于中国革命而言,这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

在当时,毛主席有意着重培养粟裕,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是我军当中首屈一指地指挥天才。那个时候,军中还有许多大将在军事上的才能和荣誉碾压粟裕,但是之后的两场战役中,粟裕的英勇表现则向众人展示了他的将帅之才。也正是通过这两场战役,主席才真正看到粟裕的发展潜力,并对其刮目相看。

1940年,我军发动百团大战的第二阶段,作战规模空前强大,日军在我军的猛烈进攻之下连连败退,最终以惨败收场。通过这个事件,国民党开始警惕起来,因为他们看到了我军的真正实力和恐怖的潜力,为了一己私利,国民党在这一年对我军进行了有组织、有计划地袭击。

同年,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率领10万大军对苏北地区的新四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而这支部队的正、副指挥分别为陈毅和粟裕二人。

为了更加有效地打击敌人,陈毅、粟裕二人制定了作战的基本思想——与敌人进行有利、有理、有节的斗争。随后,作战计划开始实施。新四军首先将姜堰地区拱手“让”给国民党,除此之外,并给国民党地方军的指挥官陈泰运、李明扬、李长江等人枪决,其主要目的是让国民党的地方军陷入孤立,事实证明这项举措非常有效

新四军佯装败退,这让国民党军官韩德勤沾沾自喜,此人本来就骄傲自大,如今看到在自己的率兵进攻之下打得新四军节节败退,于是内心更加狂妄战场现场战场作战也不再谨慎,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轻视新四军的作战能力。

韩德勤见目前局势分明,他的野心更加狂妄——打算将苏北地区的新四军全部歼灭。于是,韩德勤便命令由1.5万人组成的先头部队兵分两路夹击黄桥。而韩德勤此举正中粟裕的下怀,他随即开始部署作战任务,命令新四军苏北第三纵队镇守黄桥,挡住敌人的猛烈火力,而第一、二纵队则埋伏在黄桥附近,伺机而动。

当国民党1.5万的先头部队攻至黄桥之时,新四军三纵队形成了合围之势,而国民党军则处于被动地位。新四军对视野内的敌军展开疯狂地进攻,纵然他们拼死反抗,但也无法抵挡从各个方位发起的进攻,最终,粟裕仅率7000人就将韩德勤的1.5万人的先头部队一举歼灭。而正是这一战,使得我军在苏北地区彻底站稳了脚跟,与此同时,河南、河北等中原地区的抗战局势也因此打开。

第二个让粟裕出名的战役则是1944年至1945年的天目山战役。纵观全球,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接近尾声,全球的法西斯组织也表现出衰败的景象,然而,世界各地的反法西斯战争却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法西斯战败,人民胜利则是一个时代的潮流。

在随后的几场战争中,国民党军队对战局的把控能力越来越差,“打败仗”、“能退则退”成为了国民党军的常态。

而造成这一切的结果只有两个原因。第一,国民党军官中存在大量的贪污腐败分子,这致使国民党军的作战能力远差于日军。另一方面,我军的发展非常迅速,这引起了国民党的嫉妒之心,相当多的一部分地方国民党军队开始故意放纵日军的侵略行为,故意让我军被日军牵制,从而达到遏制共产党军队的发展。

1944年,日军在温州、福州等地登陆,国民党军队不但没有发起进攻,反而大举西撤,这一举动则给全国的抗日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为了重新稳定住局势,中共中央命令粟裕率兵进入苏浙皖、浙江沿海等地区,其主要目的则是打开我国东南地区的抗战局面。

然而,国民党顽固派为了一己私利竟然对我军百般阻挠,经统计,国民党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共派遣出59个团的兵力拖延我军,并展开3次正面攻击。这不仅拖慢了我军打击日军的速度,还拉低了全国抗战的进程。

面对国民党的3次进攻,粟裕则没有选择正面反击,而是率先命令新四军的三纵队全部佯装撤退,而国民党军再次犯了韩德勤的错误,他们不仅轻敌而且狂妄,紧追撤退的新四军到天目山。

待到敌军深入天目山腹部,粟裕遂命令早已埋伏好的战士们发起反攻,而敌军在深山中完全处于被动的局面,最终国民党军队完败,我军共歼敌1.36万人,而且牺牲的人数极少。至此,我国沿海地区的革命根据地基本和内地连成一片。

当天目山战役取得胜利之际,毛主席激动地说道,“从一线战场中成长起来的粟裕,未来一定是个大将人物。”随后,毛主席再次给粟裕特殊的权力,粟裕之前的职位是军长,最多只能指挥一个师的兵力,而主席则让其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同时指挥2个师进行作战。这就意味着主席已经将粟裕当做一员地方大将进行着重培养。

主席重用粟裕,打出七战七捷

毛主席重用粟裕是非常明智的做法。粟裕自从被主席重用之后就开始向中央提出自己在军事方面的见解,而主席向来是一个从谏如流之人,他不仅耐心了解粟裕的独特见解,而且多次采纳粟裕的建议,而粟裕所提出的建议则深刻改变了中国革命的趋势

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苏中战役。1946年,蒋介石出尔反尔,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曾派遣张灵甫、李默庵等人前来指挥作战。面对国民党的疯狂进攻,粟裕则接到中央下达的命令——撤出苏中地区。由于双方力量悬殊,这在当时则是比较合适的一种做法。但是粟裕并不认同此举,他认为我军在当地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就意味着传达消息的灵通,因此,粟裕建议迎击国民党的进攻。

随后,粟裕将建议上交到中央,当毛主席看后则同意粟裕,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粟裕处在一线战场,对当地的局势更加了解。经过主席的批准之后,粟裕就开始毫无顾忌地对国民党发起了反击,双方一共进行7次交战,粟裕所率部队全胜,一下子打出了七战七捷的“神奇”场面,主席在得知消息后甚至认为情报有误!

结语

在毛主席的心中,粟裕就是拿破仑般的军事偶像,反观粟裕的一生,他自始至终都在为共产党的胜利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他不仅是一座里程丰碑,更是我们国人心中的功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天目山   苏北   战役   封神   主席   先遣队   作战   我军   国民党   中央   地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