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嫡出和庶出的孩子,差别有多大?

在嫡庶这个问题上,我想袁世凯应该是很有发言权的,纵然他贵为当朝一品大员,但因为他是庶子,结果在葬母这个问题上受尽波折。




1902年,袁世凯的母亲刘老夫人去世了,此时他不但是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还参与全国性政务的九项兼差,一时风头无二。

作为朝中重臣,袁世凯决定为母亲举行盛大的葬礼,将母亲安葬在河南老家祖坟,但此事却引发了一场大风波。

刘老夫人之前,一直住在河南项城老家,三年前袁世凯成为山东巡抚,就将她接到山东,后来她又跟着袁世凯到天津,但不到一年就因病去世了。

袁世凯深感自己没有尽到孝道,决定将刘老夫人风风光光地送回老家祖坟安葬,为此他派出了军队护送刘老夫人的灵柩,长长的车队从天津浩浩荡荡出发,走了三四天才走到项城。

当然了,袁世凯这种级别的官员回乡,项城上下官员自然不敢懈怠,早早就布置好了灵堂,并安排了驿馆,以便各地来项城吊唁的官员有个落脚的地方。



不仅如此,项城还派遣官员到京城,跟着车队一路护送灵柩到项城,这些安排是可以让袁世凯感到满意的,但他的内心还是有些惴惴不安。

原来,早就车队出发之前,袁世凯就已经派遣管家,也就是他的侄子、十三太保之一的袁乃宽回项城报信了,并与家长、也就是袁世凯兄长袁世敦商议葬母事宜,但得到的回复却是,一切按祖制来办。

袁乃宽知道这样无法交差,于是再次询问袁世敦,袁世敦便轻描淡写地说道,让袁世凯回家后再商议!

袁世凯得知这事后,气不打一处来,他认为自己堂堂一品大员,竟然被这么敷衍,真是岂有此理!

但是,袁世敦毕竟是嫡长子,是家族的掌门人(那时候袁保中早就去世了),袁世凯也不好发作,便隐忍下来。

等到返回项城之后,许多官员前去迎接,还在县城的灵堂前举行了大型祭奠仪式,他本以为哥哥袁世敦也会来,却等了三天都不见人影。



那么,袁世敦为何是这种态度呢?

原来,袁世凯的父亲一共有九个孩子,只有袁世敦是嫡子,袁世凯及三个同母兄弟都是小妾刘老夫人所生的庶子。

并且,在袁世凯很小的时候,由于他的叔叔袁保庆没有儿子,父亲袁保中便将他过继给袁保庆,由袁保庆的妻子牛氏抚养。

袁保中去世后,袁世敦作为嫡子,继承了家业,虽然他没怎么当过官,却是大家长,因此对作为庶子的袁世凯冷眼相待,哪怕袁世凯成为了封疆大吏,他也不为所动,认为袁世凯不管在外面有多风光,但在家里必须对他毕恭毕敬。

事实上,古代嫡庶观念很重,嫡子地位最高,庶子根本没有继承权,甚至不能祭奠祖先,庶子的母亲地位也很低下,没有资格与丈夫合葬。

袁世敦作为袁家嫡长子,是个十分因循守旧之人,非常重视传统和礼仪,当他得知袁世凯准备将母亲葬入祖坟,压根就没打算同意。



事实上,袁世凯对袁世敦其实还不错,当初袁世凯从朝鲜回来,逐渐得到重用,他曾到吏部为袁世敦“投供”,让袁世敦得了个候补知府的官职。

因此,对于袁世敦的这一举动,袁世凯自然感到不满了,便决定回家看看,再好好跟袁世敦商议一下葬母之事,或许袁世敦不会为难他。

袁家是项城望族,为官宦世家,家族人才辈出,在当地非常有名望,当时四十四岁的袁世凯,已经十七年没回家了,他贵为朝廷一品大员,本来是可以坐着轿子,让士兵开道,热热闹闹回家的,也显得有面子。

但是,袁世凯考虑袁世敦的为人,认为自己如果太高调,难免招致非议,所以轻装简从,只带着两个随从就回家去了。

袁世凯的老家在袁家寨,寨子周围筑起了高墙,有一座吊桥通往寨子内,里面住着三百多户人家,基本都是袁氏。



事实上,袁世敦虽然看不起庶母刘老夫人及弟弟袁世凯,也不愿意让刘老夫人葬入祖坟,但他还是很讲礼仪的,在家为刘老夫人设置了灵堂,全家上下都挂白,家人也都穿丧服,显示出了对付刘老夫人的尊重。

袁世凯走到家门前,袁世敦让子侄们出门迎接,自己也嚎啕痛哭起来,在灵堂前迎接袁世凯。

等到袁世凯进门了,袁世敦又拉着他在灵堂前跪拜,两人双双跪地,痛哭不止,直到子侄们将二人拉起,二人这才擦干眼泪。

从另一方面来看,袁世敦为刘老夫人设置灵堂,其实是不承认袁世凯在县城为刘老夫人举行的祭奠仪式是符合礼仪的,因为这件事只有袁世敦才有资格主持,袁世凯作为庶子,只有参与的份。

袁世凯又何尝不知道袁世敦是怎么想的呢,但他并不服气,他认为自己的身份、地位,足以抵消他作为庶子的劣势,但袁世敦又不这么看。

但两人毕竟是兄弟,不好相互揭穿,只是表面维持和气。



袁世敦问袁世凯,为何庶母(刘老夫人)死了几个月,才安排出殡事宜?前日你差人来问,我觉得无需商量,按照规矩办就是了。

这话问到点子上了,袁世凯一阵心虚,原来刘太夫人去世的时候,袁世凯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不久,又刚刚领了太子少保的头衔,可谓前途不可限量,但按照的礼制,父母去世,子女需丁忧三年。

如果袁世凯真的丁忧三年,等到他再回来,怕是位置早被别人抢了,所以他想了个办法,拖延了为母亲出殡的时间,并让山东、直隶等地官员上书朝廷,给他来个“夺情应变,移孝作忠”,这样就不用丁忧了。

果不其然,袁世凯这么做的效果很好,慈禧太后考虑到八国联军之事刚刚过去,朝廷正是用人之际,便同意让袁世凯“夺情”。

当然了,这些是不能对袁世敦说的,所以袁世凯只是回答说,朝廷诸事繁忙,因而耽误了出殡事宜,自古忠孝难两全,我也是无可奈何啊!



当然了,袁世敦心中门儿清,只是轻蔑地淡淡一笑,然后对袁世凯说,灵柩什么时候到家,赶快操办了吧,早早让庶母入土为安,才可称得上孝道。至于说墓地之事,我看祖坟附近有大片空地可以选择,你自己去看看吧!

袁世敦的言外之意是,只要刘老夫人不葬入祖坟,袁世凯想怎么着都成。

袁世凯不乐意了,大声对袁世敦说,我一个封疆大吏,母亲就葬在祖坟边上,这合适吗?

袁世凯想拿官职压人,但袁世敦根本不吃这套,也大声回答说,只能在祖坟边上,这是千百年来的规矩,也是祖制,岂是你我能更改的!

袁世凯不甘心,继续对袁世敦说,我是朝廷重臣,如果母亲不能葬入祖坟,我无法立足朝堂,家族也脸上无光啊!

袁世敦也不退让,对袁世凯说,我不谙官场上的事,只知道乡里乡亲怎么看,这事就这么定了吧!



刹那间,袁世敦和袁世凯就怒目相向了,其他兄弟姐妹本以为这事会和平解决,没想到两头犟驴互不相让。

事实上,葬母之事可能是袁世凯当时最不顺心的一件事了,在此之前他在官场上顺风顺水,而且妻妾成群,子孙满堂,没成想被袁世敦卡住了。

其实,袁世凯作为慈禧天后身边的红人,还是有办法办成这事的,比如他可以回京向慈禧太后求一道圣旨,将母亲光明正大地葬入祖坟,谁还敢阻拦?

但是,袁世凯转念一想,这事也不能这么办,他刚刚成为封疆大吏,就让朝廷为自己做违背礼仪的事情,别人会怎么看他?再者,拿朝廷强压袁世敦,肯定会招致族人不满,万一闹出事情来也不好收场。

但是,刘老夫人毕竟是袁世凯的生母,虽然没有亲自抚养他,但对他恩情似海。



当初,刘老夫人刚生下袁世凯,却没有奶水,刚好袁保庆的妻子牛氏也生产了,生下的孩子夭折了,刘老夫人便央求牛氏给袁世凯喂奶。

后来,袁世凯被过继给袁保庆,牛氏待他如己出,他稍稍长大后跟着袁保庆到任上,却不喜欢读书,转而习武,但也没什么长进,到十几岁了也没个一技之长。

刘老夫人很担心袁世凯长大后游手好闲,无法养活自己,于是省吃俭用,为袁世凯存钱,等袁世凯回家的时候偷偷塞给他,袁世凯一直铭记在心。

袁世凯十四五岁的时候,养父袁保庆死掉了,他又在另一个族叔袁保恒的引荐下,到北京读了四年书,但也没读出什么名堂来,几次参加科举都不中,刘老夫人为此担心不已。

一直到袁世凯二十二岁的时候,他投奔淮军将领吴长庆,这才逐渐混出个人样来,但此时刘老夫人也为他熬干了心血,毕竟袁世凯一直不在她身边,她内心是有愧疚的。



后来,袁世凯去朝鲜待了十来年,干得还不错,回国之后开始受到重用,数年光景就升任了山东巡抚,他这才想到将寡居的刘老夫人接到身边,可刘老夫人没享几年福,就撒手人寰了,袁世凯认为自己没尽到孝道,这是他心中永远的痛。

因此,袁世凯认为,让刘老夫人葬入祖坟,是他最后一次表达孝道的机会了,所以他是万万不会轻易放弃了。

眼看跟袁世敦来硬的不行,袁世凯决定服软,他苦苦哀求袁世敦,希望袁世敦让刘老夫人葬入祖坟,差点就要跪下了。

但袁世敦的回复却是,祖莹正穴是万万不能入的!

袁世凯再次火冒三丈,他大声斥责袁世敦说,难道我不是袁家子孙吗,难道我的母亲不是你的长辈吗?

袁世敦依然寸步不让,对袁世凯说,这个长辈我也可以不认!言外之意是刘老夫人只不过是个小妾,他的母亲才是嫡妻,也是袁世凯的嫡母,是唯一的当家主母。



袁世敦还说,如果我不认这个长辈,就不会设灵堂,穿丧服,我已经很给面子了,你别逼我破坏规矩。

袁世凯又说,百年之后我死掉了,是不是也不能葬入祖坟?袁世敦回答说,你葬在何处,得由你的儿子说了算!

袁世凯彻底怒了,对袁世敦说,你不仁就别怪我不义,你不让我的母亲葬入祖坟,我就另立祖坟,我堂堂朝廷大员,还撑不起一片天吗!

说完,袁世凯就摔门而去了,得知消息的当地官员为了巴结他,很快就在项城周边找到了一块风水宝地,他又请风水先生选出了墓地,然后为母亲举行了盛大的下葬仪式,前去吊唁的官员非常多,唯独没有袁家人出现。

就这样,出身卑微的刘老夫人,死后大出了一把风头,她如果在天有灵,肯定会觉得没白养袁世凯这个儿子。



在将刘老夫人下葬之后,袁世凯就启程回京了,他临走前发誓说,自己以后再也不回袁家寨了,死后也不会葬入祖坟!

正如袁世凯所言,多年之后他给自己另外安了个家,即河南省彰德府(今安阳市)洹上村,作为他开山立派之地。

之所以是这个地方,是因为商朝名相伊尹遭奸臣排挤,曾到洹上村隐居三年,后来商王亲自来迎接他还朝,袁世凯是在将自己比作伊尹,将族人比作奸臣。

并且,袁世凯的先祖袁绍也是在安阳一带发迹的,距离京城也比较近,所以他认为安阳也是自己的吉祥地,于是在此建造府邸居住。

后来,袁世凯又在安阳购买了两百多亩地,请来德国著名的设计师,为自己设计陵园,最终建造了一个中西合璧的陵园,也就是现在的袁林。



1916年袁世凯去世之后,就安葬在了袁林,正如他所言,他没有再去过袁家寨,死后没有葬入祖坟,可见葬母之事对他的影响有多大,这就是嫡庶之分的可怕之处。

从袁世凯的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古人重视嫡庶之分,袁世凯作为庶子,纵然是当朝一品大员,在家中地位也低于嫡子袁世敦,他的母亲作为小妾,死后终究也没能葬入祖坟。

其实,袁世凯还是比较幸运的,因为他的养父袁保庆是大官,他在袁保庆那里就是嫡子,可以继承家产,也可以获得更多机会,如果他一直都生活在原来的家庭,或许他这辈子都难抬头,也就没有那些众所周知的故事了。

古代绝大多数庶子,都比袁世凯要悲惨,他们没有继承权,只能依附于嫡子生活,他们的母亲只是小妾,没有什么地位,他们甚至只能被嫡母抚养,长大之后听从嫡母的安排,很难自己来安排人生。

再说小妾,古代实施一夫一妻多妾制,妾只是男人生育和欲望的需求,这就决定了她们在家中没什么地位,丈夫死后只有嫡妻可以合葬,小妾只能另外安葬,比如清朝也只有皇后可以跟皇帝合葬,妃子们大都安葬在妃园寝,不跟皇帝埋在一起。



因此,袁世敦的坚持其实是有道理的,只不过袁世凯认为自己当了大官,可以破坏规矩,但终究没能得逞,至于为何,还在于存在了千百年的嫡庶观念,在当时还没有到走向灭亡的时候,袁世凯的反抗,也只能是徒劳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项城   庶母   庶子   大员   祖坟   灵堂   朝廷   夫人   官员   差别   古代   母亲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