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病重后,王震到西山看望叶剑英,叶帅透露:有人该动一动了

前言

新中国的开国元帅叶剑英,多次在党和国家重大和紧要的历史关头,凭借非凡的革命胆略力挽狂澜,使得新中国建设顺利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毛主席曾对他有过极高的评价,称他“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周总理也称赞他“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在党的重要转折点上,叶剑英元帅挺身而出,在老部下王震的支持下,代表党和人民的意志,一举取得重要胜利。在这一过程中,叶剑英元帅和王震将军之间的革命情谊更是令人动容。

王震和叶剑英一见如故,成为莫逆之交的战友

少年时,历经旧社会的黑暗和不公,王震开始萌生了反抗压迫的思想,后在思想解放的大潮流中,他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等一系列进步思想,并逐渐树立了坚定的革命理想,开始积极投身于工人运动中。

1924年,王震奉命执行任务,护送一位前来长沙给工人们做演讲的人,而这个人就是毛主席。一路上,王震一边观察着周遭环境,一边努力保护着毛主席,他的谨慎负责给毛主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看着这个浑身都是干劲的小伙子,毛主席问道:“你这么小就已经开始做革命工作了,真是了不起呀。”

王震一脸认真地回答道:“我要为解放劳苦大众而奋斗终生。”此后,这句话成为了他几十年革命生涯中贯彻到底的原则。

与毛主席的首次见面,成为了王震开展革命运动的新起点,毛主席的演讲,令他心中热血沸腾,更加坚定了自己未来的人生方向。

1927年,蒋介石反动集团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一时间,白色恐怖席卷中华大地,大批优秀的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被屠杀,在如此严峻的背景下,王震毫不退缩,毅然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党的一员。

1929年,根据党中央部署,王震参加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在根据地斗争中,他总是冲锋在前,多次率领部队取得反“围剿”的重要胜利。

在经过两年的战火洗礼和艰苦斗争下,王震已经成长为了湘赣苏区的重要骨干,是湘赣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除此之外,王震的革命思想也越发成熟,期间,他坚决拥护毛泽东同志的关于粉碎敌人“围剿”的战术,努力保护同志,抵制“左倾”军事路线带来的影响。

1931年11月,江西瑞金举行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王震作为湘赣苏区的主要创始人参加了这次会议,也是在这一次的会议上,王震第一次见到了未来将与自己并肩作战的战友——叶剑英。

当时,叶剑英刚刚从苏联留学回来,在中央苏区担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兼总参谋部长。虽然对叶剑英这个名字早有耳闻,在人们的刻板印象里,能担任如此重要的领导位置一定也是上了年纪的首长,王震也是这么想的。

但是,令他意外的是,叶剑英竟如此年轻,即使是从海外留学回来,但身上也没有一点高傲的样子,反而十分质朴,说起话来谦虚和蔼。

王震向叶剑英主动汇报了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实际发展情况,并向他虚心请教。而叶剑英也对王震早有耳闻,从人们的谈话中,听说了他是位有勇有谋、豪爽的大将,于是,叶剑英向他发出邀请,请他到总参谋部详谈,这次谈话让两人产生了惺惺相惜的战友情,此后,他们逐渐成为了莫逆之交。

叶剑英在担任总参谋部长期间,还在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担任校长兼政治委员,为党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军政干部。

1933年,以王震为核心的来自湘赣苏区的部分干部进入中国工农红军学校学习,王震到达后,叶剑英像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般,与他紧紧握手、拥抱,亲自安排他们一行人的住宿和学习,耐心地介绍学校的情况。

除了每天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外,考虑到王震实战经验丰富,叶剑英还专门安排与他的会谈时间,向他了解湘赣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经验,并将这些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共同改进学校的教育和训练。

这段日子虽然短暂,但却永远留在了王震的心中,多年以后,每当他回忆起这段往事时,总是称自己受益颇深:

“那段时间,我在他的直接领导下,受教良深,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他那种严于治军、严于治校和联系实际,联系群众的好思想好作风。”

长征时期,叶剑英在面对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团结时,立即将此事上报毛主席,并迅速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北上,在十分危急的重要关头,正是因为有叶剑英的出现,才使得党中央得到了保护。以至于此后多年,只要一提起这件事,毛主席都对他赞不绝口,称他为党和革命建立了一个大功劳:

“剑英同志在关键的时候是立了大功的,如果没有他,就没有这个了(毛主席边说边摸脑袋)。他救了党,救了我们这些人。”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顺利在甘肃会师,叶剑英和王震得以重逢。这时,王震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里,不怕牺牲,率领战士们英勇作战,他在军事指挥和政治工作等方面的才能越发凸显,与此同时,王震的名号也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了一名令敌人闻风丧胆的“革命战将”,关于他的英雄事迹也广为流传,叶剑英也更加喜欢这位常打胜仗的将军了。

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奉中央命令,王震率部下前往山西抗日前线。为配合忻口战役能够顺利开展,多次设下埋伏击杀日军,破坏日军的交通运输补给线。

1938年起,王震继续为创建晋西北抗日革命根据地努力奋战,根据党中央的部署,先后开展70多次的战斗,成功创建了以恒山为依托的雁北抗日根据地,1939年初至8月,王震率军连续作战并获得大捷,严重挫伤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他所在的部队也被授予了“模范党军”“百战百胜的铁军”的荣誉称号。

在杏树嘴战斗中,王震遭受日军毒气弹攻击,但仍然率领部队坚持杀敌,并取得胜利,王震在作战中的表现受到了朱德、彭德怀等领导的称赞,也深受军中战士们钦佩和爱戴。

1941年,王震率部调往南泥湾,坚守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这一年,叶剑英还亲自到南泥湾视察工作,与王震会面,两人因战争关系中断的联系再次密切了起来。

一次,王震率领的359旅部队在野外进行作战演习,叶剑英也亲临现场观摩,演习结束后,叶剑英当场向王震提出作战建议,将所学军事理论知识和实际作战经验相结合,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现场所有人听后,无不鼓掌称赞。

1943年,国民党反动派在陕甘宁边区方向集结数十万兵力,当时,由于我军主力大都以深入敌后作战,此处兵力空虚,要想依靠自己的力量与国民党军硬碰硬,无疑是鸡蛋碰石头,一不小心还可能导致全军覆没。

在这一关键时刻,叶剑英纵观局势变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对策:在积极准备军事作战的同时,利用我党掌握到的情况,向外界公开国民党军的阴谋,以作为退兵计策。

毛主席也下达指示,要求王震做好迎战准备的同时,又不要挑起战争,并提出了“退避三舍”的主张,对于毛主席的作战方略,王震一开始有些困惑,也不甚明白。

毛主席便对他说:“你去请教一下叶剑英吧。”

就这样,王震找到了叶剑英,向他仔细询问“退避三舍”的含义,对此,叶剑英不仅耐心为他做了讲解,甚至还亲自带着他一起考察地形,确定预定作战方位,帮忙进行兵力部署。

在与叶剑英和毛主席的相处中,让王震对革命信仰和作战战略有了颇深的理解和感悟。这也成为了他日后开展工作时积攒下来的最为宝贵的财富。

和平年代,两人惺惺相惜,相知更深

无论是在流血牺牲的战争年代,还是加快建设新中国的和平年代,在王震的心中,叶剑英始终是自己尊敬的领导,既是老师也是战友。

新中国成立后,王震到新疆开展工作,在极度艰苦的条件下,他率领驻疆部队大力开展生产运动,自力更生,节省开支,兴办起了一批钢铁、纺织等工矿企业,他为新疆的发展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为新疆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根基,王震将军也受到了新疆人民的真诚爱戴。

1954年2月,王震调任铁道兵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从新疆回到北京,尽管工作内容发生了变化,但对王震来说,克服困难、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从未改变。他率领数万名铁道兵,在技术情况落后、资源短缺的情况下,仅用9个月时间便建成了全长300多公里的黎湛铁路,此后,又耗费26个月时间完成了700多公里鹰厦铁路的建造。

在王震的带领下,铁道兵部队在这一时期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而自从王震调回北京工作后,他与叶剑英的交往又再次频繁起来,他对叶剑英领导的广东海南橡胶垦殖事业提供了大力支持。

此后,他们两人全身心投入到了新中国的发展和建设中。

1976年,毛主席病重后,新中国的发展进入了转折的关键时期。当时,毛主席清醒的时间也越来越少,话更是说不清楚,中央政治局重要成员纷纷来到毛主席病榻前,与他做着最后的道别。

当叶剑英走上前后,毛主席强撑着精神,睁开眼睛,颤抖地伸出手与他打招呼。当时,叶剑英心中悲痛,眼眶里蓄满泪水,并没有注意到毛主席的反常。正当他起身离开时,毛主席作出了更大幅度的动作,身旁的工作人员发现后,赶紧叫住叶剑英元帅,对他说道:“首长,主席这是叫您呢。”

叶剑英听到后,赶紧转身,再次走到主席身边,他死死地盯着毛主席。只见主席的嘴微微颤抖着,想说什么又说不出来,为了听清楚,叶剑英俯下身子,把耳朵放在毛主席嘴边,努力听了半天,但最终,还是没能听清楚,毛主席便再次陷入了昏迷。

医生进入病房展开急救,叶剑英只好先离开病房,一路上,叶剑英陷入了沉默,他一直思考着一个问题:主席究竟想要跟我说什么呢,他还有什么要交代的事情呢。

9月9日,毛主席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叶剑英元帅得知噩耗后,悲痛欲绝。但他必须振作,尽管没听到毛主席生前最后的交代,但他心中也大概有了猜想:主席一定是想让我出面,稳定大局,使得新中国得以平稳迈向新阶段。

为了不辜负毛主席的信任,叶剑英一方面负责治丧工作,一方面指示各大军区的负责人,要求全军保持警戒,进入一级备战状态,以避免任何意外情况发生后能够第一时间应对。

其实,早在毛主席病重后,叶剑英元帅就已经开始为这一天的到来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他和一些老同志加强联系,共同商议应对之策,王震将军便是其中之一。

王震将军在毛主席病重后,基于更加复杂的形势,他便经常到西山看望叶剑英元帅,并且,他到叶帅住处时,就像进自己家一般,并不需要通报。

一次,王震将军像往常一样向叶剑英汇报完情况后,终于说出了憋在自己心中已久的问题:“为什么要放纵这些人如此猖狂,将他们都弄起来一次性解决问题不好吗?”

叶帅听到后,始终没有出声,但他却在思考了一会儿后,做出了一个重要的手势:先伸出右手,握紧拳头,竖起大拇指,向上晃两晃,然后把大拇指倒过来,往下按了按。就是这个手势让王震心中有了底。

这次谈话后,王震依旧风雨不误,只要有时间便到西山。一天,向来话不多的叶剑英元帅看着他,严肃地问道:“汪东兴这个人你熟悉吗?”

王震稍一愣怔,回答道:“很熟,他曾经在我部下,当初我还在延安当卫戍区的司令时,便和他经常打交道,后来,他被调到了中央干警卫去了。”

“现在和你关系怎么样?”

“还好。”

听到王震的回答后,叶剑英说道:“那太好了!你要和他保持密切联系,做到随时可以讲上话!这个人也该动一动了。”紧接着,他便向王震提出了两个工作要求:

“有两个工作你要做好,一是中央警卫团有一批老干部要转业,这些都是好同志、老同志,你在国务院,要想办法把他们安置好。第二,你要保持跟汪东兴同志能说得上话。我现在的身份,不好做这些事。”

王震心里知道,叶帅交代的这两件事非同小可,也知晓其中的利害关系,他回应道:“我听叶帅您的安排,就让我来做您的联络参谋吧。”

叶帅高兴地说:“有你当参谋,我求之不得呀。”

“你也还要做一做警卫部队的工作。”

“好,我找警卫师的领导们一个一个谈话。”

凡是叶帅交代的事情,王震开始一一照片,并随时向他汇报工作情况和各方面的动向。

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民族英雄永垂不朽

改革开放后,叶剑英元帅始终将建设中国现代化发展当做自己的第一要务。晚年,叶帅仍然拖着年迈的身体为中国的发展和建设积极做贡献,他在80岁高龄后,还经常不顾劳累,巡视祖国大江南北,在各地展开深入调查和研究。只要有时间,王震便陪同叶帅一同出行。

1982年9月1日,叶剑英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公开讲话,他的一番话令现场的代表们无不感动:

“我今年85岁了,年老多病,做事已力不从心,从党的事业着想,我曾多次要求退出领导岗位,在中央没有决定我退出之前,当尽力而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叶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在我国东南沿海视察工作时,陪同的王震经常能看到叶帅顶着烈日炎炎,辛勤奔波在各个工作场合,叶帅的革命精神时常激励鼓舞着他,也让他时刻以叶帅为榜样,为国家的发展而努力奋斗。

1986年10月22日,叶剑英元帅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弥留之际,王震在接到叶帅的病危通知后,立即赶往西山,他在叶帅的病床前,向他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紧紧贴着叶帅的额头,跟他做最后的告别。几个动作完成后,王震失声痛哭起来,随即,病房里啜泣声不断。

王震和叶剑英元帅,将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他们深爱的这片土地,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西山   湘赣   苏区   革命根据地   作战   新疆   元帅   新中国   心中   时间   工作   叶剑英   王震   叶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