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陈诚在临终前留下一句话,妻子听后脸色大变,这是为何?

1965年3月,蒋介石手下的亲信陈诚,在久经病魔的折磨后,终于走到了人生的最后时刻。

在他的身边陪伴的,是他的儿子陈履安。

陈履安从医生那里得知,父亲病入膏肓,原因是因为他太累了,为台湾人民操劳太多了。

或许是感受到了自己时日无多,陈诚将儿子叫到自己身旁,要给他交代遗言。

陈诚对国家今日的局面表达了懊悔和自责,然后说不动话,便让儿子找来纸笔,在纸上留了一句话,让他务必交给自己的妻子谭祥。

谭祥看了纸上短短几个字后,一时间大为震惊,她实在不敢实现丈夫在纸条上传递给他的内容。

那么,纸条上到底写了些什么内容,会让陈诚的妻子产生如此剧烈的反应呢?

陈诚


我们不妨回到几十年前,了解国军名将陈诚与蒋介石的关系,以及陈诚的死。

一.专事“背黑锅”的忠诚将领

1947年时,国民党在东北战事吃紧,陈诚被蒋介石任命为东北军的司令员,由他负责与解放军相对抗,结果自然是失败了。

其实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当时国民党在东北战场原本就大势已去,无论谁过去都难挽颓势。因此陈诚被派过去,完全只是去做蒋介石特意安排的“替罪羊”。

而国民党在东北战场彻底失败后,国民党内部便纷纷将矛头指向陈诚,将他视为罪魁祸首,遍地都是杀他的声音。

然而蒋介石将陈诚作为“替罪羊”,却没有将他杀掉泄公愤。

是蒋介石动了恻隐之心吗?这是不可能的,如果是别人,蒋介石将之推出去杀了,恐怕眼睛都不眨一下。

但对象是陈诚的话,就不太一样了。

首先陈诚的军事能力很一般,极缺乏灵活性。比如在“围剿”我军时,陈诚被我军避实就虚、灵活机动的作战方针耍得团团转,根本反应不上来,即便运气好小胜几次,也完全得益于装备和规模优势。

蒋介石


可是军事能力一般,恰恰很让蒋介石放心。

我们都知道,蒋介石在军事上有个坏习惯,即越级指挥。但蒋介石也不想对战事的失败负责,所以常常找陈诚背锅。

如在东北战场上,杜聿明等高级将领哪怕知道陈诚背后是蒋介石在操盘,仍然只能把火撒到明面发话的陈诚身上。

而陈诚又很忠心,且极擅长表示自己的忠心。

当年蒋介石刚有一定的实力时,陈诚自己已经是个实力派了。因此哪怕将陈诚收了过来,蒋介石也非常不放心,总怕这拥有自己军队的陈诚会背叛自己,所以特地给陈诚介绍老婆。

而陈诚也很会来事,他太了解蒋介石的心思——蒋介石如此做,无非就是想找个人来看着他。可是陈诚此时已经有老婆了,蒋介石总不能强行给他塞一个老婆吧?

蒋介石与陈诚合影


于是陈诚心明眼亮,主动把自己的妻子给休了,并娶了蒋介石的干女儿谭祥。这样一来,蒋介石才算对陈诚放了心。

而陈诚也很懂得报答蒋介石的知遇之恩,他很忠心,蒋介石把锅给他,他都没有怨言。因此蒋介石自然舍不得这个听话的“背锅侠”,当时力排众议,把陈诚给保了下来。

虽然如此,陈诚的身份毕竟是“背锅侠”,乌纱帽还是丢了,失去了副总统的身份。就是在这个背景下,陈诚于1948年6月5日进入上海陆军总医院做胃溃疡手术。

手术结束后,陈诚有些心灰意冷,因此以养病为由,决定远离官场。而他看来看去,最终认为台湾气候和交通都很适宜,便将台湾选为他的静养之地。

不过陈诚没有想到,他的选择反而与权力场结下了更紧密的联系——为自己准备后路的蒋介石,决定任命他为台湾省主席。

蒋介石


二.被迫受命,接管台湾

蒋介石为自己准备后路不难理解,但以陈诚为台湾省主席,却出乎不少人意料。

但这其实也在情理之中,毕竟陈诚虽然在打仗上不算出彩,但在经济与政治方面,他却是一把好手,说白了就是不适合做将军,而适合做宰相。

不过那时的陈诚,并不是很想赴任。他去台湾养病,目的是为了清闲,可不是为了接任什么台湾省主席!

因此当陈诚接到蒋介石的密电后,便立即回复蒋介石:“魏伯聪有远见,应仍请其主持台政,职可在军事上以个人关系予以协助……”

那时蒋介石正忙于淮海战役,陈诚这么不知趣,令蒋介石大为恼火,当即去了一封密电催他到任:“如何不速就职,若再延滞,则夜长梦多,全盘计划,完全破败也!”后来又发了一封密电,让他“从速交接”。

陈诚无奈,只好于1949年1月6日带了一名随从匆匆赴任了。

左一陈诚


蒋介石交给陈诚的任务,其实很艰巨。他此去台湾不单单是作为地方大员,把那里的经济政治搞好,而是要为蒋介石撤退铺好路,届时必然会迎来一大波军队、机关人员、难民以及大量的货物。

要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港口运输就成了重中之重。要知道那时台湾的基隆港非常狭窄,船只在那里装卸货物极耗时间,有时竟要四十天才能完成。

陈诚见此情状,当即将疏运港口作为当时的重要工作。通过他与手下干部的不懈努力,百废待兴的基隆基本重建完成,可以承担起蒋介石撤退的计划。

“台湾不是日本人遗留给我们的,更不是战利品,是台湾同胞五十余年血汗所累积,是全国千百万军民先烈血肉的牺牲,从日本人手中争取回的,我们若不把台湾弄好,非但给日本人讥笑,更何以对先烈?对后代子孙?”这是陈诚刚任台湾省主席时说下的话。

陈诚


陈诚这话绝不是说说而已。当时台湾形势并不稳定,金融形势也相当动荡。

为了稳定形势,安定人心,陈诚决定于1949年2月在台湾实行土地改革,颁布了“三七五减租”政策,即通过限制佃租,保护佃农利益,从而让底层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

而为了稳定台湾的金融秩序,陈诚也大刀阔斧对台湾进行金融改革,从而将台湾的金融形势稳定了下来。从此,台湾物价平复,经济也展现出了腾飞的面貌,为后来台湾成为亚洲“四小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立下如此大功,蒋介石自然不会亏待陈诚,他提名陈诚为“行政院院长”。而陈诚对手中大权却并无留恋,立刻交还台湾省主席的职务,把一把手的位置还给了蒋介石。

饶是如此,蒋介石依旧对陈诚心存忌惮,自进入台湾之后,与陈诚的关系日渐微妙。

陈诚


三.日渐微妙的“君臣关系”

要知道,陈诚虽然不是一把手,却也身兼台湾省副主席和行政院长,地位上已经是仅次于蒋介石的“二把手”。

最重要的是,台湾不是蒋介石这个“一把手”治理好的,而是陈诚这个“二把手”一手拉起来的,因此从当地的声望上来讲,蒋介石甚至被陈诚压了一头。

这一点,我们从《蒋介石日记》中便可以看出端倪。因为在他的日记中,对陈诚有着大量的不满、埋怨甚至谩骂。

尤其是其中还有一个比较尴尬的矛盾——那就是蒋介石客观上对陈诚是有需要的,因此会对他委以重任,可是蒋介石越对他委以重任,便对他越不满。

这个矛盾,基本贯穿了陈诚在台湾时期的始终。

如陈诚刚刚任台湾省主席时,蒋介石曾特地叮嘱他“实心实力实地做事,而不发议论”。可是在记者会上,陈诚却强调了他的治台理念。

蒋介石与陈诚合影


蒋介石对此颇为生气,认为陈诚“不自知不反省,诚无望矣”,并发送电令“痛斥其对记者之狂语”。

当然,陈诚虽然有些功高震主,蒋介石却从未担心陈诚取代自己的地位。他相信自己完全能压得住他,蒋介石真正担心的是他的儿子蒋经国。

要知道,蒋介石心中多少还残留着一些“父死子继”的封建思想,他一开始便打定,自己百年之后,由儿子蒋经国继承“家业”,以新一任台湾省主席的身份打理他们的“蒋家王朝”。

可是以陈诚在台湾省的威望,蒋介石固然能压得住,但蒋经国即便成为了台湾省主席,又真能将陈诚给压住吗?

这是蒋介石的一块心病。当他日复一日地看着陈诚以长辈而不是下属的身份与蒋经国说话时,便如一根刺扎在他心里,担忧起自己撒手人寰后,儿子不知是何处境。

陈诚与蒋经国


蒋介石的疑心,陈诚何尝看不出来呢?可是陈诚也对此无可奈何,无论他如何对蒋介石表现自己的忠诚,但一心将江山传给蒋经国的蒋介石,依旧还是对陈诚心怀忌惮。

思来想去,陈诚决定把自己行政院院长的身份给辞掉。正巧他当时身体已经越来越不能支持他处理这些繁重的公务了,如果能获得蒋介石的允准,那他便两全其美,既能免受蒋介石猜疑之苦,也能养一养自己的身子。

可是这个请求,却被蒋介石给拒绝了。原因很简单,因为当时蒋介石如上文所说,对他忌惮之中,也存有几分依赖。

当时蒋介石正是用人之际,若是轻易答应了陈诚辞官的请求,那么由谁来替代陈诚这个“宰相”呢?

而且蒋介石是很在乎外界的风声的,他若将陈诚一脚踢开,不更加坐实了他是“卸磨杀驴”,引来外界的质疑吗?

陈诚


这样一来,陈诚便彻底陷入了无奈的局面。他既不能辞掉自己的职务,还要受着蒋介石的忌惮,这对他而言,简直是一种煎熬。

当时的陈诚虽然在外面极其风光,可回到家里,却过着极其贫困的日子。连他的儿子从美国回来看他,手中都没有为妻子买机票的钱,最后还是不得已向娘家求助,才得以让妻子有钱买机票。

这其实就是蒋介石不信任陈诚的结果。否则堂堂台湾省二把手,怎么会窘迫到如此地步?

1963年,医生表示陈诚的身体已经无法再让他工作了,蒋介石只得同意陈诚辞职。而在次年9月,陈诚的病情进一步恶化,被查出了肝癌。次年,他又感染了风寒,病情每况愈下。

得知了父亲的病情,陈诚的儿女们都纷纷回来探望父亲,结果发现病床上躺着的只有一个非常虚弱的老人。

陈诚与众人合影


儿女们见状,不由伤心极了,陈诚的儿子陈履安更是日夜陪伴和照顾父亲。

不久之后,陈履安便从医生口中得知,父亲的病很大程度上是劳累所致。他在身体状况不允许他做繁重工作的时候,甚至还拖着病体到国外出访,以及亲临前线抗洪抢险。

同年3月3日,陈诚的身体已经病到了不能进食的地步。这时大家都知道,陈诚的身体已经油尽灯枯,到了最后的时刻。

陈诚将儿子叫到了他的面前,陈履安一边掩面哭泣,一边俯下身子,认真聆听父亲的交代。陈诚拜年对他说,国家落到如今这个局面,他自己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话音之中,能感受到他真诚的懊悔。

陈诚说不动话了,便让儿子把纸笔拿来,在上面写了一句话,并要儿子一定要转交给他的妻子。

陈履安遵从了父亲的话,将纸条给了陈诚的妻子谭祥。谭祥一看纸条,不由吃了一惊,背后冒出了冷汗。

谭祥


原来这纸条上面写着:“我死之后执行火葬,尽量不要占用太大地方。”

四.陈诚对大陆的归属感

这句纸条上的话,为何会把陈诚的妻子吓到呢?

我们要了解当时大陆和台湾的背景。“火葬”这一说法,在当时只在大陆推广,毛主席以及朱德、彭德怀等将领都在火葬提倡书上签了字,而在台湾,则根本没有这一说法,大家习惯的依旧是土葬。

这么做,无疑表明了陈诚心向大陆、想要落叶归根的态度。

是的,陈诚忠于蒋介石,从生到死都在为蒋介石卖命,台湾也是他接受了蒋介石的指示,一手建设起来的。可是在此之前,他首先是一名中国人,他打从骨子里希望,两岸能够结束分裂,回归统一。

其实早在1958年时,毛主席就和周恩来在会见朋友时谈到了不少对台湾问题以及国民党高层的看法。

他们表示,只要台湾与大陆统一,台湾的运行方式依旧可以保持原有的状态不变。也就是说,中央不会干涉台湾的发展问题,国民党依旧可以行使管理台湾的权力。

蒋介石


至于国民党高层,党的处理则更有诚意:蒋经国等安排在人大或政协是理所当然的;蒋介石将来总要在中央安排;台湾还是他们管,如果陈诚愿意做,蒋经国只好让一下做副的。陈诚愿到中央工作,不在傅作义之下,蒋经国也可以到中央工作。

换句话说,中央给了陈诚和蒋经国充分的选择余地,无论他们想在中央工作,还是想管理台湾,都是可以得到允许的。

除此之外,我党对国民党官员留在大陆的家属也倍加照顾,可谓是展示了我党的诚意和善意的态度。

蒋介石此人虽然反动,在民族大节上还是有一定原则的。他也明白两岸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统一是两岸最终的主流。

我党安抚蒋介石,也是基于这种心情来的。

蒋介石本人也有着比较强烈的乡土情结,回到家乡也是他的愿望,因此对于共产党的做法,他虽然表面上没有同意,但心里也并非从未动摇过。

蒋介石


无非是对于蒋介石来说,党派斗争的失败是他心中一直挥之不去。所以长时间以来,他一直高喊着“反攻大陆”的口号,抗美援朝期间也曾对大陆进行过一些骚扰。

不过随着大陆的形势逐渐稳定,蒋介石“反攻大陆”的希望也越来越渺茫。因此对于两岸统一,蒋介石的心态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可是美国人,却不愿看到这个局面的发生,一旦两岸统一,美国就少了一个遏制大陆的跳板,因此美国人想出了一个“拉陈抑蒋”的阴谋。

1961 年下半年,美国邀请陈诚访美,想要借此机会离间陈诚与蒋介石父子的关系,以实现其“两个中国”的阴谋。

右一陈诚


为此,美国还特地于陈诚访美时将1955 年以来中美大使级谈判的记录拿给他看,以拉拢陈诚。

不过周恩来对陈诚很是相信,他曾表示陈诚“还有些民族气节,看来不会被美国牵着鼻子走”,同时还极力促进蒋介石与陈诚的团结,希望以此来“反对美帝国主义”。

当时我党急电台湾方面:“我们必须坚持‘一个中国’的基本原则,希望蒋介石与陈诚等国民党重要领导人能够团结一致,中国人一致对外,不可落入美国人的陷阱中。”

也因此,当时章士钊便认为:“现在真正支持蒋介石的是北京。”

而陈诚也果然没有辜负党对他的期望,陈诚面对美国人的拉拢,曾明确表示:“中共拒绝美国一切建议,而坚持美舰队及武装力量退出台湾的作法,不受奸诈,不图近利,是泱泱大国风度。”

这是陈诚对历史做出的交代,也展现了他的民族大义和气节——没错,分分合合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已属常见,但统一始终是中国最终的趋势,而中国的内政,不容美国插手。

蒋介石对陈诚实行土葬


而党在发现陈诚对大陆有着强烈的归属感、一直心心念念地盼着要叶落归根时,便决定从陈诚入手,争取两岸统一的希望,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

可惜的是,陈诚的身体在繁忙的公务中逐渐垮掉了,他退出了政治,身体逐渐恶化,最终只能在自己的遗言中表达叶落归根的愿望。

可惜的是,这个愿望最终没有实现。原因很简单,蒋介石不可能答应自己的手下以追随大陆的方式安葬,因此到最后,蒋介石以隆重的仪式对陈诚实行了土葬。

周恩来知道陈诚病逝的消息,不禁感慨道:“辞修是一个爱国的人,可惜他走得太早了。”

编辑:小仙

责编:林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台湾省   妻子   台湾   美国   临终   蒋介石   国民党   脸色   蒋经国   儿子   主席   大陆   陈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