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农遇国军上校,打了个招呼,周总理怒批李:他若暴露,你负责

在1955年授衔的开国上将中,李克农显然是极具传奇色彩的一位。

他从未领兵打过仗,但毛主席却说:

“李克农对党是立了大功的。没有他,党的历史从三十年代以后可能要重写。”

是的。在战争年代里,经李克农之手传到中央的情报,数量巨大。李克农深知,自己手上掌握的巨大情报网对中央来说意味着什么。同时,他也明白那些隐于各地的特工们的生命安全,在很大程度上系于己身。因此,谨慎稳重、思虑周全,成了这位开国上将最重要的性格特点。

然而,这也并不意味着这位“特工之王”就没有“失误”的时候。事实上,因为一件往事,直到解放后,李将军仍觉得颇为不安。虽事隔多年,但谈起此事,他仍表示:

“要是因为我出了问题,无法向党、向周公交代!”

到底是何事?我们从1939年,李克农与一位国军上校军官的偶然相见开始说起。

一:李克农和他打招呼,他没“躲过”

1939年春天,国军桂系在广西等地组织抗日。为了扩大影响力,白崇禧和李宗仁决定发挥一下文艺圈的作用。于是,打算派人联系女星王莹、男星金山,出演一些抗日剧目。

说起这二位“明星”,在民国时期算是挺有名气,曾出演过多部炙手可热的话剧、电影。不过,外界一般都不太清楚,这二位都是我党的人。王莹早在1930年(当时她才17岁),就已经入了党。金山,则比她晚上两年。此后,王莹和金山都在李克农、董必武等人的领导下工作。

毕竟只是文艺圈的明星,不是军政要员,李宗仁和白崇禧也就没调查太多,便开始支持王莹和金山排抗日剧目。同时,李宗仁还派出了自己极为信任的机要秘书和两位大明星联系。此人姓谢,名叫:谢和赓。

请大家记住这个名字。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梳理中国红色特工史的时候,这个名字是绕不开的。

当时的谢和赓,20多岁,又英俊又有学识,是桂系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既然是李宗仁亲自交代的任务,谢和赓自然要努力办好。于是,在给剧团提供道具、安排资金等大大小小的事上,谢和赓都尽心尽力。这一切,都让看在眼里的王莹和金山,对这位国军上校另眼相看。

一天,谢和赓准备去找王莹和金山,通知他们剧团去南洋演出的计划批下来了。然而,当他见到二人时,却发现李克农也在场。李克农当时身着灰布长衫,一副斯文人打扮。

见此状,谢和赓马上准备回避。谁知,李克农居然没领会到谢和赓的本意,连连朝他招手,叫道:“谢秘书,谢和赓”。

这下,王莹、金山马上就明白了:自己的上线李克农跟这位姓谢的国军上校是认识的,而且还挺熟悉。这种情况,只有一个理由能解释得透:谢和赓,应该是我们的人。

就这样,因为这次打招呼,谢和赓的身份多了两个人知道。当然,李克农会有这样的“失误”,是基于他知道身边站着的王莹和金山都是我党久经考验的老革命了,所以一时也没多想。但毕竟,谢和赓和他们二人不在同一条情报线上,在信息上是不能有任何交集的。

事后,越想越觉得自己犯了错的李克农,迅速做了补救工作,要求金山和王莹对这件事完全保密。同时,他也主动向周恩来和董必武做了深刻检查。对此事,周总理严厉地批评了李克农,告诉他如果谢和赓因此暴露,那将由他负责。

26年后,李克农到董必武家拜访时,谈起此事仍颇为感慨地表示:

“幸好王莹、金山都是自己人,不然,我真吃不了兜着走。”

从周恩来、李克农等人在这件事的状态上,我们能得到两个信息:

其一,在那烽火年代里,特工们在隐蔽战线上能见到咱们自己的同志是多么不易。不然,一向谨慎的李克农见到谢和赓时也不会那么激动。

其二,谢和赓当时非常重要,处境也非常危险。不然,周总理不会如此紧张。

谢和赓,代号:八一。

二:王牌特工的不易

谢和赓是广西桂林人,1912年出生于一个书香之家。其父谢顺慈是当地有名的秀才,同情和支持革命;其兄谢铁民,则早早地加入了共产党。受父亲和哥哥影响,谢和赓很早就成了一名进步青年。

1933年,接受良好教育的谢和赓毕业了。这一年,他21岁。组织上觉得他很适合去冯玉祥部做文职工作,便安排他去了西北抗日同盟军,担任抗日同盟军第二军军长吉鸿昌的上尉秘书。

待在吉鸿昌将军身边的日子,年轻的谢和赓受到了赏识,也学到了很多。吉将军的家国大义,稳重谨慎,都深深地影响了此后的谢和赓。然而,不幸的是,同盟军最终还是在老蒋与日军的夹击下失败。

此时的谢和赓,该何去何从。按他自己的意愿,当然是去中央苏区工作。但组织上却另有安排:

一方面,通过观察,上级发现谢和赓虽然年轻,却机灵得很,懂得应酬各种事务;

另一方面,既然深得吉鸿昌器重,不如让他顺势打入国军内部。

于是,谢和赓从吉鸿昌那儿求来一封推荐信,并带着这封信找到冯玉祥。冯玉祥自然没有为难他,便又亲自修书一封,把他推荐给了李宗仁和白崇禧。

就这样,1934年,这个22岁的年轻人在兜兜转转一圈后,背着行囊、带着一封推荐信,出现在了桂系司令部。

初次相见,谢和赓是紧张的,白崇禧则是满意的。阅人无数、老谋深算的白崇禧,看了看推荐信,又随口问了谢和赓几个问题,便回复了他5个字:将予以安置。

年轻的谢和赓高兴极了,这时候他才记起来,还没有回家拜见过父亲。于是,他又匆匆赶回家里。接下来的几天里,谢和赓需要思考的是:白崇禧说的“予以安置”,会不会仅仅是一种敷衍,他还需要等多久,才能获得“安置”。

思来想去,谢和赓决定主动出击。几天后,他又再次出现在桂系司令部门口。这一次,他带着两篇厚厚的论文,一篇为《论美国倾销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一篇是《论广西对外贸易》。

虽然当天他并没有见到白崇禧,但他对自己的论文很有信心。他相信只要白崇禧能看到自己的论文,一定会有兴趣。于是,他反复拜托接收论文的桂系军官:务必交给你的上级,让他们看一眼。

军官真的递了上去。白崇禧也算是出生书香,年少时上过私塾,据说读书也相当刻苦。因此,他也确实是识货的。就在当天,看完文章的他就命人把谢和赓叫来,好好地把他夸了一顿。

此后的谢和赓,承担了为白崇禧挑选图书和查资料的“重任”。白崇禧床头柜上、办公室书桌上的书,基本上都是谢和赓给找来的。白崇禧看完一批,又会让谢和赓去找下一批。

这样,“安置”的事也就有了着落。这一年年底,谢和赓有了一个官方身份:广西工商局研究员、建设厅工商科一等科员。同时,他还得到了一张总部签发的“特别通行证”,可以出入李宗仁和白崇禧的官邸。这一特权,可是桂系少将才会有的。

要做一个特工不易,要做“小诸葛”白崇禧身边的特工,则更为不易。好在,作为特工,谢和赓有一个了不起的顶头上司:周恩来。

三:为了谢和赓,周恩来费了不少心血

在逐渐得到白崇禧、李宗仁的信任后,谢和赓能做的工作就很多了。汇报桂系高层的情报,汇报白崇禧、李宗仁二人的思想动态,成了谢和赓的工作之一。与此同时,他也得到了首次面见周恩来的机会。

晚年的谢和赓,仍清楚得记得1937年的那次见面。

那是在1937年年末,地点是武汉。当时,周恩来作为中共驻国统区的代表,第一次见到了谢和赓。

让谢和赓惊喜的,是周恩来的惊人的记忆力。初次见面,还未等他开口,周恩来就对他的过去一清二楚。什么时候跟的吉鸿昌,为何又会进入桂系,周恩来都了解。谢和赓这样形容那次相见:

“他就像兄长见到弟弟一般,和我热情握手,亲切拥抱,使我一点不感到陌生和拘束……”

后来,周恩来又把董必武、叶剑英叫来,一起听谢和赓汇报工作。现在的我们,很难想象一个25岁、长期活在刀尖上的王牌特工,在见到这么多首长时,心中的那份激动。

临别时,周恩来再三叮嘱谢和赓:“白崇禧人称小诸葛,在他身边做事是要步步留心的,定要有勇有谋。”这句话,谢和赓记了半辈子。

因为能写、又够细心,一般性的特工工作,谢和赓已经游刃有余。但这并不意味着,他能完全独挡一面。1938年3月发生的一件事,让他终生难忘。

当时,白崇禧作为国军副总参谋长,要向师长以上的集训团发表重要演讲。早前,白崇禧的不少讲话内容,都是由谢和赓完成。但这一次既关系到桂系的态度,又关系到白崇禧个人的面子问题,因此他便特意找了3名部下同时写稿。

白崇禧的要求是,一周内要完成这份稿子。谢和赓,就是这3人中的一位,他很清楚如果这事办成了,自己在桂系的地位将“再上一层楼”。于是,谢和赓埋头苦写,连续干了两个通宵,一篇1万四千多字的讲稿终于写成了。

稿子写完,谢和赓自己自然是十分满意的。但身边的同志却跟他说:“不行,太长了点,得删。”这可就难坏了谢和赓,他怎么删都觉得不合适。这时候,他想起了周恩来。

周恩来的文笔如何,是有目共睹的。早在天津南开学校上学时,他的文章就已经颇为出名了。后来又在黄埔军校当政治部主任,写这类讲稿,他是大内行。于是,谢和赓便把自己的讲稿,拿去给李克农,让他转交周恩来批阅。

他原以为,周恩来最多给点意见。谁知,第二天当他拿到文稿时,已是逐行逐句做了修改的。光是用红墨水删去的,就有2000多字。周总理从事革命工作以来,为何一直那么累?凭此,我们便能得见。

周恩来亲自出手,文稿自然没得说。数日后,当白崇禧走上讲台,滔滔不绝地演讲时,用的就是谢和赓提供的这份文稿。事后,得知此事的李克农,笑着对年轻的谢和赓说:“小鬼,你真幸运!有恩来同志做你的改文老师,这也算是一个绝密佳话了!”

除了帮忙改文,在另一个层面上,周恩来也体现了对谢和赓的极大关怀。

前文我们讲到,由于李克农的“失误”,谢和赓的身份被身为演员的王莹和金山知道了。当时,王莹26岁,正是婚嫁的年龄。在知道谢和赓是我军特工后,王莹对他从此前的好感,变成了一份革命者的爱情。

世人都说,革命的爱情格外浪漫。然而,当这份爱情中的一方是一位不能公开身份的特工时,他们要承受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

当时,王莹身边不少革命同志都提醒她:“他可是军阀的人,你可要擦亮眼睛,站稳立场!千万不要上当受骗啊!”甚至,有人直接告诉她:“你不能一失足成千古恨!”同时,关于谢和赓的种种不好消息,也都传到王莹耳朵里。

面对这些质疑,王莹没法向大家解释。她冲进卫生间,大哭了一场。这些泪水不是为自己,而是为谢和赓。此时饱受质疑的她,深深地明白:在过去这些年里,天天要面对自己同志异样眼光的谢和赓,过得是什么样的日子。

这份爱情,因为这样的感同身受,变得更加坚定。而在关键时刻,有一个人是一直支持他们的:周恩来。

民国时期的演艺圈,多少公子哥、达官贵人,都打过王莹的主意,她从未入过眼。如今,小姑娘26岁了,她有权选择自己喜欢的人。

周恩来找到王莹,对她说:“王莹同志,我完全相信你。你们的事,我也完全放心!但愿你们将来能成为一对革命的模范伴侣!”周恩来的话,让王莹感动不已,谁说干革命就得无情?

同时,对于那些不知情的同志前来打“小报告”,周恩来总是极力保护这对情侣。他告诉那些同志一句话:“你们要相信王莹!”除此之外,其它情况,周恩来便不能再跟这些同志透露了。

事实上,从现实意义上,谢和赓和王莹的爱情,对他们二人的工作都是有正面意义的。一个国军上校爱上了一个女演员,他不是地下党的可能性自然就降到最低;而一个女演员有了一个军官作掩护,无疑也有利于她在国统区做抗日演出工作。

就这样,这对革命伴侣,都在各自的“角色”中,干着同一件事:为革命出力。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1942年两人都去了美国。

谢和赓赴美,是经白崇禧安排,身份为国军上校秘书、驻芝加哥领事馆外交官。而王莹则是作为一位民国演员,带着周恩来交给她的任务,一边攻读学业,一边向世界宣传中国抗日。在此后的数年里,两人在美国做了大量工作。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夫妻俩经组织同意,继续在美国求学。直到1954年,当两人准备好一切,准备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时,身份却暴露了。他们被关进了监狱,鉴于他们既有才又有名,美国当局威逼他们加入美国国籍。

对此,夫妻俩断然拒绝道:“我们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绝不加入美国籍!”最后,这件事传到了周恩来耳朵里。日理万机的周总理开始亲自与美国人交涉,最终他用在朝鲜战争中的美国战俘,换回了谢和赓和王莹。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两人身份在中国并未公开,当时很多同志对周总理这种做法不太理解。直到1955年,夫妻俩辗转回到祖国,众人才感叹:原来,是一对久经考验的革命者,一对璧人!

尾声:

岁月匆匆。2006年,中共王牌特工谢和赓病逝,带走了属于他的记忆。

在这份记忆里:有美丽、坚韧的王莹女士;有2005年,在中国电影诞生100年之际,被评为“中国电影百位优秀演员”的电影泰斗金山;有那天见到他太高兴而“犯错误”,跟他打招呼的开国上将李克农;有视其为弟、为其改稿的周恩来。

在新中国强大地屹立于世界之林的今天,笔者不禁感叹:是的,他们都曾年轻过。感谢年轻的他们,为这个饱经风霜的国家拼过命!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4-10-22

标签:国军   董必武   上校   周恩来   金山   美国   特工   招呼   同志   身份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